专栏名称: 浙江日报有风来
云世界再美,也要有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轰动全网的性Q案,反转了 ·  昨天  
于小戈  ·  国外产子,秘密分手 ·  2 天前  
于小戈  ·  刚升咖,就被爆恋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日报有风来

他的画,藏在江南水乡中

浙江日报有风来  · 公众号  ·  · 2024-08-12 17:48

正文

潘鸿海,名字中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水,水便是他笔下最质朴寻常的命题。


在中国,当人们谈到水乡,就一定会谈到潘鸿海,谈到他的油画。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文联主席许江曾评价他为“水乡的守望者”,“潘老师一生画江南水乡,说他是江南的儿子,毫不为奇。他把水乡画出一种苏绣一般的细腻光泽,一种古砚新墨、淳朴温润的清风雅韵。”


展览现场。潮新闻记者 林云龙 实习生 王伊灵 摄


8月9日,“风景旧曾谙——潘鸿海油画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展览持续至9月8日。流连于潘鸿海笔下的江南,我们捕捉到古典东方抒情意蕴,望见乡愁,望见诗意。


 01 
“江南的儿


在南山路下车,满目皆是青翠。梧桐掩映下,深浅暗淡的光斑相映成趣。顺着这片绿意走到尽头,便是浙江美术馆。


立秋过后,浙江美术馆四展齐开,迎来建馆15周年生日。步入美术馆,有风君首先看到的就是“风景旧曾谙——潘鸿海油画艺术展”。


展览分艺术津梁、故乡情韵、一片江南3个单元,共展出100余件作品和文献,时间跨度近40年,既有潘鸿海早期的油画和连环画作品《鲁迅演讲》《马克思刻苦读书的故事》等,又有其个人风格明显的江南水乡油画作品,还有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美丽洲——玉馨良渚》。从早期素描到江南水乡油画,全面回顾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历程。



海报。图源 浙江美术馆


展厅门口,主海报上呈现了潘鸿海的画作《水上人家》:一叶乌篷小船在碧波中悠悠荡开,身着蓝印花布衣的江南女子弯腰揽水……在他的学生,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陆琦看来,这幅画完美呈现了潘鸿海的美学特点,“他的唯美带有农村的质朴性,并不是通过珠光宝气堆砌的。”


生于江南,长于江南,这片土地便成为了他生命的底色。潘鸿海出生于上海梅陇镇,求学于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直至生命的末尾,他都没有离开过江南水乡。他曾这样表达自己对江南的情感:“对我而言,江南是我内心深处排遣不去的情绪,生于斯,长于斯,江南是梦,天人合一。”


展览现场。潮新闻记者 林云龙 实习生 王伊灵 摄


河流水田,石桥桑麻,白墙黛瓦,村姑渔船……在一个个江南意象中,我们拼凑出有关潘鸿海的第一印象。在温润柔和、青砖黛瓦的江南孕育下长大,他画江南光景,画江南女子,氤氲着水汽的江南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成为画中永恒的眷恋和母题。


 02 
中国式乡情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画家笔下的江南,多是用水墨渲染的氤氲风雅。国画是独具有中国韵味的画种,在江南风景的表意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起源于西方的油画更多与浓烈、写实等关键词相绑定。油画家要画江南,并不容易。



《晨曦》 2000年 81x100cm


在油画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抒情是中国油画家面临的一个挑战和历史使命。潘鸿海将来自西方的写实技法与中国古典的抒情方式相结合,给出了“如何抒情”的个人解答。许江从潘鸿海的作品中,拈出三方面诗性特点:抒情雅怨,那深远而动人的雅怨相兼的抒情传统;味象超然,那水乡之意的味然度见;心随笔转,那心物两造的诗性语言。


漫步于潘鸿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破油画的造型、色彩、构成等形式语言的学院式思考,积极探索本土化的笔触表达与视觉语言的尝试。他深入发掘江南水乡的古老与诗性,淬炼出具有东方古典抒情意味的作品,让江南之美走入人们的视野。


展览现场。潮新闻记者 林云龙 实习生 王伊灵 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