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一时的失落,否定你成为英雄的可能。”日前,北京大学招生办在公布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结果的同时,给初审未通过的考生发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安抚信”,字里行间饱含着鼓励与期望,让许多考生和家长大呼“暖心”。
“尽管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未能通过本次自主招生选拔。然而请你相信,这是一个无关乎成败的结果判定,我们依然珍视你对北大的向往和热爱,在你的身上,依然有我们看重的执着和自信,而它比这次选拔的结果更能决定你的未来。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不够完美;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都需要学习。”
北京大学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受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抚慰了失意者,弱化了胜败竞争,用温和的姿态挑战了一下那种无坚不摧、已经深深浸入这个社会每个毛细血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让许多考生和家长大呼“暖心” 的“安抚信”全文:
亲爱的同学:
感谢你报考北京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在你的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了你对北大的热忱,看到了在你身上诸多美好的可能性,也读懂了你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未来的理性选择。
尽管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未能通过本次自主招生选拔。然而请你相信,这是一个无关乎成败的结果判定,我们依然珍视你对北大的向往和热爱,在你的身上,依然有我们看重的执着和自信,而它比这次选拔的结果更能决定你的未来。
这个世界有时看似分明:有竞争、就会分出先后;有选择,就会意味着一部分人欢笑,而另一部分人失落。
而当你有一天能定义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个世界就是你自由驰骋的天地。
因此,请你相信这样的结果,无关才华的高下,亦不应当有损于你为梦想拼搏而怀有的勇敢与能量。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不够完美:你正为你的梦想付出血汗和眼泪,而我们也正在不断打磨自己的人才评价体系与选拔机制——多维量才,多元选才,多渠纳才。
自主招生即是北大在选拔学科特长突出、具备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方面的一项探索。
我们强调“多”,正因为我们希望用一套跨越“优”与“劣”二元对立的评价体系,去拥抱在你们身上体现出的多种可能。
我们想成为一张足够广阔的天幕,好承载起足够璀璨的繁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都需要学习。
亲爱的同学,希望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及时调整心态,不要让一时的失落否定你成为英雄的可能。
我们相信,你对北大梦的孜孜以求,将一直是我们关注你的理由,也会是你在考场所向披靡的动力。
我们期待,在一个月后,看到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咬牙拼搏的你。
我们希望,在燕园最美的秋天,和你相会。
我们也愿意为你提供心理调适、学习辅导、报考咨询等服务。
亲爱的同学,希望你将这偶然的挫折视为考验而非拒绝,视为细雨而非凛风,最重要的是,将它视为向内检视自己,重新出发,迎向新天地的契机。
而我们在这封信中祝福你,正是因为我们坚信你终将变成更好的你。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招生宣传的公关技艺,用标新立异的套路“表现”真诚。这个时代的一大悲剧是,在虚伪、造假、炒作泛滥的语境下,情感和人性也成为消费主义的大餐,人们已经习惯用去价值化、泛营销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那些感动、温情、热泪盈眶和义愤填膺。当一个事物触动起人们的感动时,人会本能地觉得这可能是一场消费人们情感的公关营销。处处弥漫着商业制造的虚情假意,人们不敢真诚地去感动。
我愿意相信北大的真诚,这个时候,能想到给失意的考生写一封信,站到他们的角度体味他们的失落,让失意者奋起,已经非常不错了。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得意时的赞赏和失意时的打击,最缺的是得意时让人冷静的凉水和失意时让人重拾自信的鼓励。
我的一个学生谈到了她当年参加某校自主招生失意后的心情,她说:当我看到报考学校网页上冷冰冰的初试结果“未通过”三个字,我既怀疑自己在剩下的短短几个月中能不能达到理想学校的要求,同时也怀疑这所学校是否真正适合我的个人发展。虽然如今回想起这不过是求学路上的一个小小挫折,但那段时间大概是高三阶段最灰暗的时光。
如果当时的我也收到这样一封信,告诉我“在你的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了你的热忱,看到了在你身上诸多美好的可能性,也读懂了你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未来的理性选择。”对我来说绝对是非常及时有意义的鼓励。
我们的大学都说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北大的这封信让人看到中国最好的大学已经有了世界一流的气质,大楼大师之外有着大的情怀。
哈佛一直有这样的传统,给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回一封信,告诉他们,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进入哪所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未来4年中的成长。我还想起几年前马云给高考落榜生的一封信,也是写得情真意切:我想你这几天肯定很失落,我理解!因为我有过两次同样的经历。特别是第二次高考失败,我记得发榜那天晚上……怕被人看不起,怕被家人埋怨,怕自己会永远抬不起头,怕自己没有未来……
人生变化无常,今天的顺利未必未来就一定会成功。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