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毕业加入百度,成为中国第一批产品经理;到离开百度,多次创业;再到现在创立“先花花”,他总是做着超时代的事。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让他成了一个充满故事的“老”男人。从他身上,第一次觉得,一个人不会只有一个故事,一辈子不会只做一件事,一种规划可以多重变换,一个专业,也可以多向发展,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
从初次接触百度到现在,时间已过去十七年之久,可崔毅龙谈起那段时光却是历历在目,恍如隔日,一切都是那么清晰!
和百度发生联系,对崔毅龙来说是一种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是缘分。因为,他98年考入北京大学,专业选择了信息管理,有门专业课叫做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而这样的背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他的师兄——李彦宏。2000年,当时的崔毅龙还在上大三。一天,老师上课时说:“你们有个师兄要从美国回来,在国内做搜索引擎,你们有人感兴趣可以勾兑下”。
当时,国内还很少有公司做搜索,仅有的号称做搜索引擎的搜狐也是模仿雅虎模式的目录搜索,崔毅龙有个老师正好在帮着搜狐做编目工作,百度则是第一个做网页搜索的公司。当时,美国的谷歌也是刚刚起步,市面上还有AltaVista、Northernlight,台湾的番薯藤等几个很早的搜索,还有李彦宏之前待过的Infoseek(搜索客)。
当时北大信息管理学院做了一个国家课题,分了几个组,每个组分析研究一个搜索引擎,崔毅龙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对搜索这块也比较熟。后来有一组人按捺不住,要去研究百度,崔毅龙便加入了这个组。那会的百度还没有做网页搜索,只有一个非常“土”的页面,类似搜狐,一个公司介绍页面,几个分类搜索入口,以及黑色的底面,挺糙的。这次研究的结果就是——崔毅龙对百度公司,对从事搜索引擎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久之后,崔毅龙就在北大的未名BBS上看到了“百度七剑客”王啸发的招聘信息,他需要一个产品助理,他就投了一份简历过去。第二天就接到了面试电话,一切顺理成章,2001年底,崔毅龙就以兼职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百度之旅。
当时,王啸刚刚接手整个ES产品线,崔毅龙则担任他的产品助理。那时候ES还叫企业搜部门,产品叫网事通(WST),最早是王湛在负责,后来他去做了“十分”(百度竞价排名的前身),这个部门就到了王啸手里。
搜索引擎是个舶来品,百度最早的产品线也是完全模仿硅谷一家搜索公司Inktomi,提供三种产品和服务:第一是SearchService,搜索引擎服务,“Behind your e-success”,为新浪搜狐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第二是CDN,提供网络缓存cache业务;第三是企业级搜索服务,给一些中大型门户网站提供站内检索服务。当时Inktomi最大的用户是雅虎,是雅虎全网搜索和站内搜索的主要服务提供商。
刚刚加入百度时,崔毅龙做了一段时间的CDN,因为他毕业论文的内容就是CDN相关,但这个产品一直没做起来,所以后来跟王啸负责“网事通”产品线。
百度的企业搜索业务最早服务于硅谷动力、太平洋、中关村在线等大型IT门户网站,但后续销售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个也有点伪需求,虽然站内检索是网站必备的功能,但是并不能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所以后来就没人愿意花钱做这个了,很多就找个开源软件改一下就直接用了。
原有产品不好卖,崔毅龙他们只好寻找新的市场需求,研发新的产品线。随着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些机构内部有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快速准确搜索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迫切,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公文、企业文档等资料,之前都是用数据库搜索,效果特别差。崔毅龙他们通过百度最擅长的中文精准分词、高效索引、cache等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信息查找效率,降低成本。后来基于此,又在国内创新研发了文本内容分析引擎,用自然语义分析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推出了国内首个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舆情监控系统等。
这些都是都是百度基于自己的搜索核心技术,去做舆情监控,做敌情抓取都是比较有优势的,在当时的业内也都是首创的。直到崔毅龙从百度离职三四年后,还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他,向他咨询舆情监控和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业务。
对崔毅龙来说,百度是一家有意思的公司,发展也不错,而且还能满足自己做互联网的梦想。当时的百度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崔毅龙系里的人比较了解之外,其他人几乎都不知道,都在问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2004年,百度要搬到理想国际大厦准备上市,请普华永道来做审计。里面有不少北大的同学和学弟,他们便找崔毅龙来问百度的情况。当时,百度在北四环边上的理想国际大厦,每平米月租金6块钱,普华所在的CBD写字楼是12美金。同学们都笑称:“你们公司在这么便宜的地方也做纳斯达克上市,真是太搞笑了”。而百度真的上市,并创造了中国企业在美股的最高股价时,这些同学们都跌破了眼镜。
四年时间,稍纵即逝。2006年春节,到了分别的时候。当时,百度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员工规模也从2001年的不到一百人,变成了当时的几千人。百度文化开始有一点官僚,办事效率比较低,早期员工的成长空间也比较有限。当时百度只有两个副总裁级别的员工,一个是ES事业部的总经理朱洪波,另外一个是技术VP刘建国,而王啸当时的职位是总经理助理,相当于总监。百度当时只有这两个高管,其他全是总监,连高级总监都没有。
同时,百度上市前后招了不少高管,都是在其他IT互联网公司有多年经验的管理层,而百度最开始都是应届生,社会经验不多。新来的高管,每个人都会带来不同的企业文化,这些与百度原来的初创公司企业文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所以许多事情比较难推进。大家更多的开始考虑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而并不是百度公司利益第一。崔毅龙开始觉得自己不太适应这种文化和氛围,渐生离意。
第二个,从业务线上来讲,当时崔毅龙所在的ES事业部更属于软件行业而不是互联网范畴。比起当时正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业务速度,软件行业发展就相对较慢。中国当时的软件行业平均年增长20%,ES部门能做到100%,在行业中已经做到了顶级,但跟一年翻番数次的竞价排名业务相比,发展速度还是太慢。发展慢,盈利能力不够强,加上感觉公司支持不够,崔毅龙感觉业务线长期发展会阻力重重,很难做。并且,百度上市之后对创新的追求发生了巨大改变,怕影响刚上市后的财报,创新方面会受到许多限制。加上有几个朋友忽悠创业,崔毅龙就选择了离开。
崔毅龙现在还非常怀念十几年前在百度那种三军用命,个个争先的生活。让他最记忆深刻的就是百度的产品大神俞军,当时他刚刚从上海来到北京,工位就在崔毅龙旁边,因为时间紧,工作拼,没有时间找房子,他就直接把行李箱放在办公桌旁边,很长一段时间是睡在会议室。早上起来卫生间洗漱完,继续工作,每天search十个小时以上。还有同样是兼职的刘子正,当时还在北理工读研究生,下午下课之后,六、七点钟来上班,在海泰大厦coding到早上六、七点钟回宿舍小睡一会儿,然后再去上课……,类似的事情很多。所以说每个人取得成就,都是有原因的,除了先天的天赋,更离不开后天的努力。
那时候百度的工资是很低的,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东西,大家都拿百度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做。百度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是因为当时有一批这样的人在拼。百度上市之后大家几乎都是疯掉的状态,有意外,有惊喜,更有对自己长时间的坚持努力而终于得到回报的感动。
谈起自己在百度的状态,崔毅龙说是“兴奋”,大家都是在为了公司的发展在努力,年轻有干劲,也不会计较得失。百度的生活和工作给自己的影响很大,对于职场和社会最开始的认知都是基于百度时的经历和当时主管领导王啸的教导。“简单可依赖”的文化观念一直影响着自己。崔毅龙说他们这一批从百度出来的人做事都有一股当时Robin带回来的硅谷范儿,比较注重员工的自主性,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度。做事道德底线高一些,下不去狠手,所以在国内这种黑暗森林的竞争环境下发展往往受到一定局限。但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很难去改变了。
自06年从百度离职,再到13年创立先花花,崔毅龙在中间的几年时间中,有过数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而这些经历对现在的他来说,更像一种财富。
最早被清华的朋友拉出来出来做物联网,做室内定位,当时的GPS在室内是没有信号的,但很多机构有室内定位的需求。一些安全口的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保密需求,需要做室内定位,避免工作人员不小心把涉密设备带出去。但由于传感器等材料太贵,4层楼布下来就得几百万的成本,一般企业完全承受不起。因此市场太局限,只能靠关系资源去刷有关部门,没法完全靠市场化来运作。所以崔毅龙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内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和价值。加上研发和产品市场在观念上的冲突。感觉看不到产品市场化的机会,所以重新寻找其他的方向。
后来崔毅龙和原来ES的几个同事一起做了垂直搜索,百度大搜索不抓动态页面,一是成本太大,二来数据表现也不好。但做定向舆情必须要抓,要监控论坛,抓论坛信息。论坛页面不是静态的,每刷一次都会不同,是现组装的页面,要做页面解析,论坛做授权登录,自动填入用户账户密码,模拟人为登陆,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然而他们的产品刚刚上线,发现刚刚从雅虎离开的周鸿祎创立的奇虎(360)也在做这个,并且是核心业务。当时,作为奇虎360董事长的周鸿祎也入股了Discuz,Discuz当时占据论坛系统市场的70%,奇虎不需要Spider,只需要调数据库就可以了,这就尴尬了。
而且,做搜索是一个非常费钱的事情,崔毅龙他们几个人凑钱买服务器,租带宽。服务器一天抓满一个几十G的硬盘,数据存储量特别大,带来的成本也很高。所以想到了VC机构,当时中国的VC机构两只手都可以数过来,而且也非常谨慎,几家VC全都见完了,VC问如果百度也做这个怎么办?崔毅龙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做了一年,钱花光了,项目就停掉了。
2007年前后,PPG模式火遍大江南北,就做了垂直电商,但还是超前了。组团队,找了钱,去做了面膜。合伙人亲戚是面膜厂股东,保证质量,还能保证价格,资深代工,只接国际一线大品牌的OEM,品质极好,成本也就高。所以崔毅龙他们生产出来的面膜质量都是极好的,从包材到面膜本身。从项目开始做到结束,卖了几万片,没有一个不良反应投诉。中间还被《美丽俏佳人》找到,并主动推广了一次,没花一分钱。但后来因为对行业理解和经验太浅,过于追求产品上的完美主义,在销售和营销推广上投入资源太少,产品思路不太对。当时烧钱冲规模的打法还没有,崔毅龙他们一直坚持销售价格不能低于成本价,因此增长速度就一直没起来。之后赶上08年金融危机和奥运,在奥运前后半年时间内,所有液体跨省禁运,只能发EMS一家,成本飙升,只好停掉项目。
奥运之后,崔毅龙加盟体坛周报集团担任COO,负责体坛网和手机体坛等新媒体业务。但这次选择却遇到了天灾人祸,09年5、6月份,体坛周报社长瞿优远被双规,整个公司乱成一锅粥。湖南省纪委派审计小组入驻北京体坛总部,花钱非常谨慎,所有业务和费用都要先经过纪委小组审计。业务没法开展了,不做任何创新型业务,只能保持传统的印报纸和杂志。加上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思维保守,转型困难,自己的编辑要稿子要不到,宁愿把稿子卖给新浪,因为新浪出钱多;体坛网站的稿件不得早于报纸出刊时间,但新浪体育在凌晨比赛结束稿件就发到全网,所以在内容为王的媒体领域根本没办法做。崔毅龙说,体坛很重人情味,就是做事情比较难,于是09年底离开了体坛。
此后,崔毅龙选择了休养生息,同时,在朋友的公司担任产品顾问。2010年底,崔毅龙加盟一家支付公司,原来是银行服务商,后来拿了支付牌照,但拿了不知道干啥用,就帮他们做线上支付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担任副总裁兼子公司负责人。2013年后来在这边孵化了先花花的产品。因为公司有国资性质,在创新业务上极为谨慎,决策链条十分漫长,所以一咬牙就把团队带出来单独做了。
先花花公司成立之前,就拿到了梅花天使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的天使投资。两人也是多年好友,崔毅龙在百度ES负责产品时,吴世春是开发工程师。当时,在一次ES老同事聚餐时,他们聊到了这个项目,吴世春说这个产品还不错,愿意投,所以他就成为了吴世春最早投资的项目之一。
先花花最早从校园消费金融切入,跟趣分期、分期乐有些类似。大学生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一般都没有信用卡,无法进行提前消费。崔毅龙就开始做虚拟信用卡,用户可以在APP上开通账户,拿手机上的二维做线下支付。其实,崔毅龙想通过这个产品拿到用户的数据,再通过大数据做征信和消费画像。
然而,随着针对大学生借贷市场的混战,导致负面新闻越来越多,有关部门的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所以他在2015年放弃了校园项目,专做小额信用贷服务。不面向学生,而是面向刚工作的年轻人,额度控制下来,模式业变成和金融机构合作,帮助他们快速拓展小额现金贷业务。在征信方面建立业内领先的社交大数据风控模型,因为团队的风控建模能力不错,是有优势的。
先花花的小额信贷服务审核标准,基本线是500-10000元之间,一般平均是2000块钱左右一个月的短期借款,可以理解为发薪日贷款。跟银行、金融公司、P2P平台合作,核心技术能力主要是做风控和获客。盈利模式收取服务费,定位成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社交大数据的金融技术服务的Fintech公司。
崔毅龙说,中国的信用卡发放非常谨慎,所以导致80%-90%的年轻人都是无信用卡用户,甚至有些银行能给出50块钱的信用卡授信额度。但这些三四线城市底层的蓝领,普遍是90后,消费意愿高。先花花能够帮助他们生活的更美好和方便,同时建立起自己最初的信用基础,这也是先花花存在的意义。
现在先花花有150多人的规模,春节前后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业务也在盈利中,一切都在预定的轨道上向前发展着。
谈到对于百老汇的发展,崔毅龙说自己也算是百老汇老人了,第一次年会就在,几乎每年都会参加百老汇的年会。百老汇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是没有想到的,枫姐一直是坚持本着公益的的态度去发展百老汇,所以能够持续发展至今日。希望百老汇继续保持现在这种松散化管理的状态,因为没有太多利益化的东西存在,大家在这种的氛围里谈事情会相对来说更轻松,更有效果。
“百英”人物报道针对百老汇的成员,目前已经进行到第十一期了。百英采访目前非常受关注,几乎每一期都会有同学要求被采访。我们是无条件不收费的免费报道,无论你现在是创业、做投资、上班,还是在家休息,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报道对象。我们会对大家进行面对面的采访,然后整理成文,最后集结成册,跟大家一起分享你在百度和百老汇的故事。如果你希望被我们报道,请跟百老汇小秘书联系。
同时,我们在百老汇同学中“征集”有过记者或文案经验的撰稿人,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项看来很平常,但有可能伟大的事业。感兴趣的同学加百老汇小秘书微信,也欢迎大家向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小秘书微信(b20150910)。
往期“百英访谈”精彩报道回顾 ↓↓↓
第十期——后显慧:曾负责百度、阿里云核心产品的他,想互联网人创办一所终身大学
第九期——胡万军:从程序员到COO,他从社保切入企业服务领域,要做成一个几亿人的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