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智工具箱
阳志平的私人写作空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宇宙结婚  ·  祝您大年初五喜盈门|跟宇宙结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智工具箱

阅读的秘密:如何读?读什么?

心智工具箱  · 公众号  ·  · 2024-05-31 21:45

正文

周二晚上,《聪明的阅读者》首期共读营,我回答了同学们的一些问题,特整理成文,供更多读者参考。

Q1.从学科到认知方式

阳老师,您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思想实验是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其源头是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直接读《西方哲学史》?

第二个问题是:丹尼特的著作应该先读《直觉泵》还是《达尔文的危险思想》?在手机浏览器的豆瓣页面搜索「思想实验」,会出现两本书。《做哲学》这本书的简介提到,书中通过 88 个实验探讨 6 大问题;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实验》这本书的目录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悖论。这两本书是否系统地介绍了哲学?

答疑一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也是大家在实践中常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一天讲到最小书单的设计,将自己的阅读之旅设计为每三到十八个月为一个关卡,每个关卡确定四本书。这四本书是由 一本当代智者的书 ,再搭配 两本系统盘点的 ,再搭配 一本源头的书 构成。

然而,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是, 这四本书从哪一本入手都是可以的 。并不意味着你非要先读最源头的书,或者先读当代最伟大的智者。不是这个逻辑,是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基础,不同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当代最伟大的智者的书,它会稍微新一些;源头的书,它经典一些。在不同的领域,阅读难度是不同的,有些领域的源头经典容易读,有些领域则较为困难。因此,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大家非常容易被具体书籍的数量限制住。 书籍的数量并不那么重要 。假设我们最小书单确定的四本,挑了一本《西方哲学史》,挑了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再挑了一本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如果你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较为困难,可以找一本对其进行通俗易懂解读的书。那么这本书不应该算在你的四本书单里, 因为它是帮助你理解原著的

在哲学史中,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写得相对容易。而有一些哲学家的哲学史写的比较难,例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你应该根据你当前的阅读能力、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去选择相应的书。然后一关一关去通关。不同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你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能力,进行一下评估。

在一些领域,公认的较难的著作,比如哲学领域,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就比休谟、尼采等人的著作难一些。那么,这些较难的著作,你不要一上来放在第一关,而是放在第三关第四关。当然,不同人的起点是不同的,按照我的说法,你早晚都要面对那些更难的著作, 早面对也有早面对的好处

答疑二

接下来说一下这个同学的第二个问题。从这位同学的阅读能力与知识积累出发,我建议在第一关读丹尼特的《直觉泵》。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更适合这个同学的当前能力,另外,《直觉泵》包含了许多思想实验。《达尔文的危险思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型思想实验。那么你读完《直觉泵》对思想实验有直觉的感知之后,然后《达尔文的危险思想》可以放在第二个关卡来读。《做哲学》这本书没有问题,写得非常好。

我还想提醒大家一个误区: 我们要明白认知方式比具体学科更底层 。哲学领域既有擅长思想实验的哲学家,也有擅长文学写作的哲学家,还有擅长讲故事的哲学家。举个例子,像叔本华,他的哲学成果不像康德黑格尔这帮人那么重要,但他的散文写得太优美了,因此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不低。然而,他的认知方式是文采美感加上思想实验,这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但是我们要学的显然是比哲学这个具体学科更底层的东西——思想实验,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选择那些最擅长做思想实验的哲学家作为入手点呢?这些人被称为「哲学家的哲学家」。

所以我建议这位同学,从你的当前阅读能力出发,这么设计关卡。

第一关:挑选四本典型的思想实验类著作,比如《做哲学》《直觉泵》这两本书没有问题,再搭配一本亚里士多德的书。柏拉图的书比亚里士多德的书略微难一些,如果在第一关你没有任何哲学训练,我建议你先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著作可以放到第二关去读。《达尔文的危险思想》也放在第二关去读。

《西方哲学史》这类著作则放在第三关去读,第一关和第二关只读《做哲学》这类更突出思想实验的哲学史类著作。当你通关前两关之后,你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上升,再来读《西方哲学史》,那个时候你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大问题、学科、概念、认知方式

我再仔细说一下这几个概念的不同:

大问题 :生而为人,我们会受到一些大问题的困惑,这些大问题被我总结为通识千书中的十大问题。而我们的人生意义也会体现在解决这十大问题的历程之中,我们慢慢地从解决这些人类的基本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人生意义的升华。

学科 :学科是人类文明史中为了解决这些大问题,逐步分化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子集合。每个子集合慢慢地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学科。例如,心理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性而诞生。

概念 :在解决大问题时,智者们发明了一个又一个原创概念,新的智者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例如,最早理解人性的是哲学家发明的各类论述。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休谟问题」,指出了归纳法的天然逻辑悖论:我们为何能从例子中总结出普遍呢?「休谟问题」从此成为理解人类推理逻辑绕不过的一个概念。

认知方式 :智者们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因此不断发明新的认知方式,这些认知方式其实就是串接概念,最后去解决问题的模式。哲学家倾向于用「如果……那么……」来串接概念,最后形成了人类最早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思想实验:如果概念 A 与概念 B,概念 B 与概念 C,那么概念 A 与概念 C。这就是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演绎法三段论的简洁表达。

有趣的是,伴随人类历史的漫长演化,最后,我们统统忽略了自己要解决的大问题,忽略了自己拥有的概念和自己发明的概念,更不重视认知方式的修炼,最终成为学科的囚徒。

不妨爱上问题和模式吧 。解决方案来来去去,但问题和模式依然存在。以学科为代表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暂时的,而以通识千书的「十大问题」为代表的各类问题集合,以及以我提出的「九大认知方式」为代表的模式集合,则是持久的。

Q2.阅读的三二一法则

阳老师,您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境中,信息型文本、叙事型文本与美感型文本的阅读选择,有没有推荐的阅读占比?还是根据每个人的差异有所不同而不作推荐?我感觉现在大多数人的焦虑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型文本占比多了。

答疑

问题非常好,我建议大家一个经验法则:321。

假设我们将三个月到十八个月作为一个主题阅读周期,那么我建议在一个阅读周期内,主攻的认知方式不要超过三种。接着,这三个认知方式可以按照 321 的经验法则分配阅读时间的权重。

假设你的主攻认知方式是计算模拟,那么在阅读周期内, 50%的时间都应该阅读这类著作 ——人类文明史上最体现计算模拟这类认知方式智慧的著作,比如我在《聪明的阅读者》中列出的西蒙的《思维模型》《人的模型》《发现模型》《有限理性模型》等。

而你的第二个认知方式最好是自己较有内在动机的,或是自己较擅长的一类。 你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阅读这类著作

而第三种认知方式,一定要刻意选择与前两种认知方式不同类型的。假设第一个认知方式是计算模拟,第二个认知方式是思想实验,它们都属于信息类,那么第三个认知方式一定要挑选叙事类或美感类的。 用六分之一的时间阅读这类著作

这样更容易平衡你的大脑。我们阅读不同类型的著作,激活大脑的区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阅读信息类的,它是以认知控制网络为主。阅读美感类的,它是以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为主,跟想象力关系大一些。阅读叙事性类的,它有点介于两者之间,同时与社会脑关系较为密切。

多年来我一直这样做。比如最近写学术专著感到疲惫时,我就会转而去写诗。昨天写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然后连夜写了一篇大约 8000 字的诗论美文——论一首诗的诞生。在一个人生发展咨询师的群里直播快速写作,昨晚写到深夜一点半,终于写完了。

如果过度使用认知控制网络,可能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伤。 真正的休息是什么?并不是说是叫去睡觉,而是使用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 。比如说写诗这一类任务,使用的是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为主,像写学术专著这一类任务,使用的是认知控制网络为主。那么我写诗显然对我完成学术专著是一种较好的放松。

补充一个知识点,从脑科学角度来说,我们成年人日常使用最多的是认知控制网络。然而,诗歌与幽默使用的是几类完全不同的大脑网络。这样反而激活了一个人很多的大脑能量。

Q3.如何阅读诗歌

阳老师,您好,我总共有 2 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挑选的最小书单的书籍缺乏信心和阅读兴趣。我想了解的认知方式是文采美感,如何像诗人一样思考。按照课程内容,挑选了最小书单,但是察觉自己对书本的阅读兴趣不够强烈,可能是因为自己水平有限,书籍内容偏理论晦涩,或是对自己挑选的书单不自信。

第二个问题,请阳老师推荐一些帮助理解诗文的工具书。结合课程,挑选的文采美感(像诗人一样思考)的最小书单:

  • 《古诗源》

  •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 简 · 赫斯菲尔德《十扇窗》

  • 黑格尔《美学》

作为一个踏入诗门的小白,第 2、3、4 项选择了辅助理解诗的工具书,但不确定是否合理,另外是否要再增加关于现代诗的诗集。

答疑

你选择的书单确实不太合适,其中混入了太多不同主题的书籍。例如黑格尔的《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具体的诗歌写作关系不大,它们通常被归类为文论或美学著作。而《古诗源》则侧重的是古诗,也不太合适。

我说一下我是如何买诗集的。近期我差不多买了一百来本诗集。其中三十来本聚焦在王维身上;三十来本聚焦在绝句身上,十来本聚焦在禅诗上,二十来本聚焦在各类优秀的诗人身上。

我非常推崇王维,然而,我发现自己对王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于是决定重新阅读他的作品。王维的诗与禅天然关联,因此又买了一些这方面的著作。这些诗集我稍微读一下,受益极大。

大家应该有点感觉了吧?要集中精力!让相关信息在同一方向上高度密集,最终就会产生「直觉」。 直觉这类事物才是真正帮助我们走捷径的 。因为它不费脑。你读了那么多王维的作品,那么多禅诗之后,你是不是隐隐约约明白如何写出更有禅意的诗?试读洛夫的一首禅诗:

金龙禅寺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你不一定像我这样直接去买书,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同一个主题的书,比如找三十来本,然后用我教的这些阅读方法,快速翻一下,翻完之后是不是有直接的体感了?现在很多人对书的认识并非源自直接的体验,而是在网上道听途说而来的。

我这么翻完之后,是不是哪些书写得更好,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三十多本书,我最终从中挑选出四本作为自己确定要细读的。

现代诗的诗集,我建议你分成两个专题,比如说你的第一个三个月,全部专攻一些厉害的诗人的诗论,开始提高自己关于现代诗的鉴赏力,明白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我从书架上随手拿了几本大家可以参考的书,它们是:《诗论》《十扇窗》《九重门》《进入诗歌》和《韩东的诗歌课》。

第二个三个月,你再根据这四本书,找到作者他们都共同推崇的一些诗人。这时候你是不是就提高品位了。比如《九重门》这本书,为何我觉得不错?我给大家念一段诗。出自叶芝。这种写法是我很推崇的一类写法,与海子善用上帝这类上位概念的写法很不一样。

茵尼斯弗利岛

我就要起身走了,去茵尼斯弗利岛,
在那里建座小房,泥土和柳枝的小房:
我要有九排芸豆架,一个蜜蜂巢
独居于幽处,在林间听群蜂高唱。

于是我会有安宁,安宁慢慢来临,
从晨曦的面纱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一片闪光,中午燃烧得紫红,
暮色里,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要起身走了,因为我总是听到,
听到湖水日夜低低拍打着湖滨;
我站在公路,或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在内心深处听到那水声。

Q4.如何改善阅读习惯

阳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聪明的阅读者》通读了几遍,很多思想是第一次看到,但觉得非常科学。尽管很喜欢这本书,但下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从头看到尾,几十年都是这么读的。请问老师怎么转变这种观念?

问题二:有的书籍虽然封面写着是什么什么教材,但看内容有点像学术专著,继续看感觉像科普,怎么更好地区分?

答疑一

仅靠个人努力很难改变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 。你需要多与志同道合的社群交流,当你发现大家都受到《聪明的阅读者》的影响,采用更高效的系统阅读法时,你原有的习惯就会慢慢被改变。

但是,如果你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人是我的学生,没有人读过这本书,也没有任何外部约束力量,比如没有人要求你完成作业或检查你是否在使用这些更先进的阅读方法,那么你很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原有习惯。

答疑二

这种区分没那么重要。你区分错了也无所谓。有时候一些出版社为了营销,会故意把教材包装成科普的感觉,典型例子如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

如果你确实想区分,可以重点查看它们在英文网站上的归类。一般来说,教材是 Textbook ,科普是 Popular Science ,学术专著是 Monograph 。同时包括的元素有所不同,教材更多是综述一个领域的共识;科普是讲述得更通俗易懂;学术专著是前沿知识。

这里的边界其实较为灵动。比如,写给硕博的教材,也会成为学术专著。一些文风生动的教材也会成为科普。

那么,为什么《聪明的阅读者》还是建议新手按照不同的技法应用次序呢?因为对于新手来说, 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好 。等你特别熟练掌握这一套阅读方法论之后,那么你任意地使用技法是无所谓的。就像一个跑步新手,按照教练的指导方法训练会更高效。等到你成为一个熟练的马拉松运动员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舒适度来调整跑步方式了。阅读也是类似的道理。

Q5.哲学家中的哲学家

请问阳老师,如何找到一种「认知方式」的最强者?比如我们可以通过 H 指数和引用数找到某个学科最顶级的一批学者,但如果没有读过这些智者的书,或者了解他们的生平,怎么知道他们擅长什么认知方式呢?阳老师有什么妙招吗?谢谢。

答疑

纠正一下误区。H 指数是 2000 年以后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的。2000 年以前的学者,H 指数一点用都没有,比如孔子就没有 H 指数。H 指数还有一个限制,那就是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较为管用。但在一些工程领域没那么管用。例如,在登月工程中,有很多成果是无法通过发表论文来体现的。

同时,H 指数在人文学科领域也没那么管用。在人文学科领域,论文并不是评判学者成就的主要标准。对于顶级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来说,即使他们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出色的论文,最终同行还是更重视他们的专著。

至于妙招,很简单:运用我的元反空思维,可以找到 哲学家中的哲学家、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诗人中的诗人 。例如,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会被公认为更代表哲学,是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同样,纳博科夫与博尔赫斯也被作家们公认为作家中的作家。

Q6.与智者对话

阳老师,读信息型著作,与作者对话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或理论模型,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疑

读书其实是可以走捷径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刚开始与一位伟大的作者对话时,我们自以为已经理解了他。即使只理解了作者思想的千分之一,也已经算是与他形成了对话。相当于,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芒格和西蒙,并且关系还不错。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理解当年的自己是多么肤浅,根本没有真正看懂他的著作。等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再去阅读同一部著作,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你其实一直在与作者保持对话。

比如说,我最近又重新阅读了王维的作品。我买了三十多本关于王维的书,现在的感受与二十岁时看王维的书非常不一样。如今,我是以一个四十多岁阅历丰富的人的视角来欣赏他的诗歌。

我一直强调,你始终在读书比你怎么读更重要。同样地, 我们始终「与智者对话」比我们「怎样与智者对话」更重要 。很多人从来没有和智者有过任何对话。

Q7.好概念,坏概念

阳老师,您在《聪明的阅读者》第四章「文本细读」里面提出一个概念——社会意向性,也就是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一般人只能做到我知道你知道他知道,再下去的层次对于普通人如何提高,做到与智者同一个层次对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