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通石油化工
对石油化工行业重大事件及重点公司进行及时点评和深入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南京理工大学丛振华团队AFM:利用氢键网络特 ... ·  22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北京大学马丁/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合作,最新N ... ·  22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川大李旭东/陈君泽、港城大谭超良团队 ...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你到底适合买多少钱的手机? ·  2 天前  
EETOP  ·  Arm CEO 唱衰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海通石油化工

海通石化系列专题报告汇总

海通石油化工  · 公众号  ·  · 2018-08-31 17:53

正文

石化产业链专题之勘探开采篇——

油价反弹,油气开采板块有望走出寒冬

石化产业链概述。 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大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清晰和发展成熟的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主要由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销售等几个环节组成,一条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由上游、中游和下游构成。

油气储量分布。 截至2015年末,世界原油已探明储量为16976亿桶,按照2015年的产量速度可满足全球约52年的石油需求。世界范围的油气储量处于“三七分布”,OPEC成员国原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1.4%。全球的已探明天然气总储量为6599.4万亿立方英尺,其中已探明天然气储量最多的国家是伊朗,俄罗斯和卡塔尔,这三个国家拥有全球近一半的天然气储量。中国2015年拥有天然气135.7万亿立方英尺,占全球天然气资源的2.1%。

石油勘探与生产 石油勘探与生产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或海底的矿藏里开采出来的过程,根据开采地域分类包括陆上勘探和开采和海上勘探与开采。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属于流体,与固体矿产相比,有其独特的生成和聚集规律。石油聚集的地方并不是生成的地方,石油在生成后必须通过运移流动聚集在有利的圈闭里。油气藏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有两个:充足的油气来源和有效的圈闭。

石油勘探开采成本逐年提升。 上游业务存在勘探、开发和生产三个阶段,由此可以对应建立三个阶段的油气成本指标,即发现成本(或称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或称操作成本),用来反映石油公司在这三个阶段的竞争能力或价值实现能力。由于开采难度加大、物料及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发现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04-2013年间,全球六大石油企业的发现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95%、10.75%、14.42%。

油价低迷,上游行业遭遇寒 冬。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布伦特油价曾一度跌破30美元/桶,为上游从事油气开采行业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仿佛进入了寒冬期。国外和国内大型油公司上游盈利能力大幅下挫,纷纷削减上游资本开支,由此对从事油服行业企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油服业务陆续开始出现亏损、现金流持续下降。我们认为目前油价整体处于上升通道,短期震荡但不改上行趋势。随着油价回升,油公司及从事油田服务公司的业绩将逐渐得以改善,破冰之旅正在进行。

油价:预计2017年原油均价同比提升20-30%。 我们认为原油价格有望企稳回升,理由:(1)2017年1月起OPEC及非OPEC协议减产约180万桶/日(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2)2015-2016连续两年资本支出大幅下降将会对原油产量产生影响;(3)经过前两年的增产后,OPEC剩余产能大幅下降。我们预计2017年布伦特原油均价55-60美元/桶,同比增长20-30%。

重点上市公司: 油价企稳回升有助于油气开采企业盈利回升,有助于油服企业订单与收入增长,从而实现扭亏。2017年,随着油价回升,油气开采及油服公司的业绩弹性将显现。建议关注油气开采公司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洲际油气、新潮能源、新奥股份、中天能源 。建议关注油服公司 通源石油、石化油服、石化机械、中海油服 等。

风险提示: 油价持续低迷、上游业务盈利状况持续下行、经济不景气等。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勘探开采篇(上):油价反弹,油气开采板块有望走出寒冬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勘探开采篇(下):油价反弹,油气开采板块有望走出寒冬


石化产业链专题之炼油篇——

炼化行业高景气,关注龙头企业

预计炼化行业盈利高点出现在2016-18年。 我们认为石化行业的景气周期一般为6~8年,前两次景气顶点分别出现在2004~2006年、2010~2011年,下一次行业景气顶点有望在2016~2018年出现。从乙烯-石脑油价差来看,在2004~2006年、2010~2011年,这一价差分别达到了阶段性的高点。目前乙烯-石脑油价差处于高位,石化行业处于高景气。

我国炼油产能过剩,地方炼厂发展迅速。 截至2016年底,我国炼油能力约为7.5亿吨/年,与2015年基本持平。由于产能过剩,2011-2016年国内主营炼厂开工率呈现出下行趋势;而地方炼厂由于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的放开,原油可获得量大幅提高,从2015年起开工率出现大幅回升。2016年主营炼厂平均开工率达86.2%,较2011年90.3%的开工率,下降4.1个百分点;而地方炼厂开工率为52.0%,相比2011年40.8%的开工率,上涨11.2个百分点。

原油对外依存度提升,进口地呈多样化。 2016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5.78亿吨,其中进口量达3.81亿吨,同比增长13.6%,对外依存度提高到66%。中东、非洲、俄罗斯仍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原油来源地,从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的原油进口有显著提升,我国的原油进口呈现多元化。

柴油需求下滑导致成品油需求回落,柴汽比结构变化显著。 2016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3.15亿吨,同比减少0.5%;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增长50.7%至3819万吨;成品油净出口量进一步增加,国内成品油供应过剩趋势明显。成品油需求回落主要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等因素,柴油的需求被不断抑制。2016年国内柴油汽油的消费比从高峰时期的2.2以上,下降到2016年的1.37,降幅明显。

油气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 2015年我国进口原油使用权进一步放开,同时多家地方炼厂获得原油进口权,2016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总量达8760万吨。以上举措有助于地方炼厂参与到炼油环节的竞争中,炼油行业的市场化步伐加快。此外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调整,未来有望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油价企稳回升有助于炼油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我们预计2017年原油均价为55-60美元/桶,同比上涨20%-30%,随着供给端的改善,原油价格有望回升。由于炼油企业一般都会有1-2个月的库存,在油价上涨过程中,炼油企业有望获得一定的库存收益,从而提升其盈利能力。

重点上市公司: 油价整体处于上升通道,炼油业务盈利稳定,在炼化行业高景气阶段,石化行业盈利有望保持高位。我们给予行业“增持”投资评级,重点关注具备估值优势、业绩弹性大的公司,如 华锦股份、中国石化、上海石化 等。

风险提示: 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产能过剩,成品油价格调整滞后。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炼油篇(上):炼化行业高景气,关注龙头企业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炼油篇(下):炼化行业高景气,关注龙头企业


石化产业链专题之成品油销售篇——

成品油供需宽松,零售市场利润空间大

成品油供需宽松,2016年产消增速回落,出口量大幅增长。 2016年,国内成品油产量为3.48亿吨,同比增长3.1%,增速较2015年下降3.5个百分点;表观消费量为3.15亿吨,同比减少0.5%。成品油消费回落主要由于国内经济下行,柴油需求减少;同时汽油、煤油需求增速放缓。国内需求不足带来出口量大幅增长,2016年成品油出口量为3819.3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50.7%;净出口量达3354.44万吨,同比增长57.7%。

供给端:地方炼厂迅速发展,预计2017年供应进一步增加。 2016年我国炼油能力达7.5亿吨,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和以地方炼厂为主的其他炼油企业分别占34.5%、25.0%和32.9%。由于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地方炼厂开工率迅速提高,成为国内炼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7年华北石化、云南石化、惠州炼化等项目上马,预计我国净增炼油能力3500万吨,成品油供给进一步增加。

需求端:柴油需求疲软,预计2017年成品油需求中低速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和高铁迅速发展,我国柴油消费持续低迷,汽油、煤油消费增速放缓,预计2017年成品油需求中低速增长,成品油供需进一步宽松。

成品油销售资质放开,定价市场化。 2007年起,商务部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零售经营权,民营企业进军成品油销售市场热情高涨。2007年至今颁布的成品油批发资质企业总数达389家,其中中字头企业仅占21%,其他国有及民营企业占据74%。同时,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调整,未来有望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成品油批发端市场化程度高,零售端利润空间大。 由于成品油供需宽松,地炼与主营销售单位开启价格战以争夺市场,成品油批发市场利润受到压缩整体下行。而零售端下游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弱,且发改委设立40美元/桶的调控下限,加油站利润持续扩大。2015年至今,国内93#汽油批零价差由685元/吨上升至1220元/吨,涨幅达78%;0#柴油批零价差由441元/吨上升至833元/吨,涨幅达89%。

加油站拓展非油业务,向综合服务商转变。 为了应对成品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石化、中石油率先拓展便利店、汽车美容等非油业务,非油业务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中石化非油业务营业额达248.32亿元,同比增长45.2%;中石油非油品营业额达124.2亿元,同比增长25.6%。目前,海外石油企业的非油销售收入在加油站整体收入中占比已经达到30%以上。未来随着国内加油站竞争加剧,提升非油业务收入、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将是加油站发展的重要方向。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原油价格短期调整,震荡向上;预计2017原油均价55-60美元/桶,同比增20%-30%;炼化产业在2016-18年处于盈利高峰期,给予行业“增持”投资评级,重点关注加油站网络完善的成品油销售公司,如 中国石化、泰山石油 等。

风险提示: 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产能过剩。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成品油销售篇(上):成品油供需宽松,零售市场利润空间大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成品油销售篇(下):成品油供需宽松,零售市场利润空间大


石化产业链专题之炼化设备工程篇——

炼化高景气,关注油气设备及工程类机会

炼化装置一体化已经成为炼化厂发展趋势。 炼化分为炼油和石油化工两个部分,处于石油化工整体产业链中上游,炼油就是将原油进行分馏,经过减压蒸馏、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环节,生产出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油,化工部分就是将原油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化工产品。随着炼油化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下游需求不断细分和扩大,炼化一体化已经成为石化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一体化经营不仅可以将炼油的废料进行有效利用,还可以使得其效益会呈指数级增长,竞争优势明显。

全球炼化行业:清洁能源推广促进炼油装置更新,乙烯产能还将大幅增长。 全球炼油能力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全球炼油能力48.28亿吨/年,近15年复合增长率1.1%。世界炼油格局呈现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三足鼎立,新增炼油能力主要来自中国、土库曼斯坦、印度、伊朗和美国,占新增总量的60%以上。清洁能源推广抬高炼油门槛,各地炼油厂都在努力降低燃料油的含硫量,未来仍有新老装置替代。全球乙烯产能稳定增长,区域集中度高,乙烯装置数量保持增长,行业开工率保持90%左右,未来乙烯产能还会保持大幅增长,其中美国计划到2020年前新增1253万吨乙烯产能。

我国炼化行业:石化产业集聚加快炼厂一体化建设。 我国炼油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底,我国炼油能力为7.5亿吨/年,近7年复合增速3.2%。区域化集中度高,新增炼油能力与淘汰落后产能同步,原油加工能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二次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炼油主体多元化,中石油、中石化与地炼三足鼎立,三者占比90%以上。我国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石化行业集聚发展,加快我国炼油能力增长和行业集聚化。十三五期间多重利好调整,炼油行业有望迎来新一期产能扩张,预计2017-2020年分别新增炼油能力4300万吨,5850万吨,3050万吨,9600万吨,到2020年我国前期规划在建的项目将有1180万吨乙烯产能集中投产,届时我国乙烯产能有望达到3490万吨/年。

炼厂建设投入巨大。 目前新建千万吨炼厂的投资金额一般在200亿以上,考虑到炼油细分项目及下游化工装置存在不同,以及项目必要的配套工程和依托工程也有差异,投资金额与炼油能力不成正比,在我们研究的9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中,新建千万吨炼厂的资本支出大约在每千万吨炼油能力200-400亿元左右,平均值在322亿/千万吨炼油能力,中位数为332亿/千万吨炼油能力。

炼厂工艺及设备。 石油炼化常用的工艺流程是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催化重整。在这一系列的流程中,主要的设备类别有:机泵、压缩机、管道与阀门、换热器、反应器、塔、加热炉和储罐。其中较为核心的炼化设备包括在常减压蒸馏中使用的常压蒸馏塔和减压蒸馏塔;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环节中使用的提升管反应器和加氢反应器等设备。

重点上市公司: 我们认为低油价下,炼化行业景气度提升,炼厂建设加速对相关油气设备及工程类公司形成利好,关注炼化工程类公司 中油工程、中石化炼化工程 ,空分设备龙头企业 杭氧股份 ,高端流体机械制造集成商 陕鼓动力 ,工业阀门细分龙头 纽威股份 ,炼油及煤化工高端压力容器装备提供商 兰石重装 ,全球加氢反应器制造龙头企业 中国一重 等。

风险提示: 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炼油产能过剩,炼厂建设不及预期。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炼油设备工程篇(上):炼化高景气,关注油气设备及工程类机会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炼油设备工程篇(下):炼化高景气,关注油气设备及工程类机会


石化产业链专题之改革篇——

油气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央企改革

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印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八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1)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2)完善油气进出口管理体制。(3)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4)深化下游竞争性环节改革。(5)改革油气产品定价机制。(6)深化国有油气企业改革。(7)完善油气储备体系。(8)建立健全油气安全环保体系。

我们认为油气体制改革主要分为两部分:(1)管制放松、打破垄断。 改革将覆盖油气全产业链,主要将在油气区块勘探开采、油气进口权、油气管网及储备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油气价格等方面引入民营及社会资本,推进市场化改革。 (2)央企改革。 民企进来后,央企要主动改革以应对调整与竞争。因而央企会主动进行混改,改革方向为:专业化重组,平台化整合。

行业改革:打破垄断,管制放松。 石化行业改革将主要在油气区块、油气进口权、油气管网、油气价格、油气储备等领域引入民营和社会资本,推进行业市场化进程。石化各领域引入民营及社会资本的试点已在前几年逐步展开,未来在《意见》的指导下,石化行业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央企混改: 专业重组、平台整合。 随着民营资本的引入,石化央企自身也会推进改革,提升经营水平。“三桶油”对旗下资产进行专业化重组、平台化整合将是改革的方向。通过实现单一业务板块的整合重组上市,实现资产证券化,既减少了同业竞争、提升了效率,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三桶油”旗下资产重组并上市有助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进行资产重估。

重点关注: 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意见中明确提出:(1)推进非居民用气价格市场化,进一步完善居民用气定价机制。(2)国有油气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

天然气产业链改革值得重点关注。 《意见》指出,推进非居民用气价格市场化,进一步完善居民用气定价机制。加强管道运输成本和价格监管,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科学制定管道运输价格。未来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将遵循“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原则,即管输费实行指导价,上游井口价、下游门站价实现市场化定价。随着气价改革的深入天然气产业将获得发展良机。

国有油气企业的重组整合。 《意见》指出,支持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2015年,中国石化完成对旗下油田服务及油气设备类资产的专业化重组整合并上市;2016年中国石油完成对旗下工程建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重组整合并上市。在石化行业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石化央企混改将进一步推进。

关注上市公司: (1)管制放松、打破垄断。 新潮能源、洲际油气 (油气开采民营企业)、 新奥股份、中天能源、胜利股份 (受益于天然气改革与发展)、 荣盛石化、桐昆股份、恒力石化、恒逸石化 (受益于油气进口权的放开)、 国新能源、陕天然气、金鸿能源 (天然气管道市场化改革有望受益)、 厚普股份、华信国际 (受益于油气储备体系的发展完善)等; (2)专业重组、平台整合。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混改有助于石化央企企业价值的提升)、“三桶油”旗下尚未重组的上市公司中石化旗下 泰山石油、四川美丰 ;中石油旗下 大庆华科 ;中海油旗下 山东海化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改革进度不及预期。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改革篇(上): 油气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央企改革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改革篇(下): 油气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央企改革

石化系列专题之改革篇——

石化产业链专题 之天然气篇——

全产业链快速发展,天然气行业有望长期景气

全球天然气行业概况。 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稳步增长,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东和欧洲地区,北美地区探明储量增长明显。2015年全球天然气产量达到3.53万亿立方米,近15年复合增长率为2.5%,新增产量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和北美地区,其中美国贡献了北美地区所有新增产量。2015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47万亿立方米,近15年复合增速2.5%,全球天然气供需保持宽松,区域性供需差逐渐扩大,国际贸易活跃度上升,北美实现自2001年首次供给平衡,美国未来有望成为天然气出口国。

我国天然气行业概况。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使用占比不足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常规天然气探明率仅为19%,尚属于勘探前期,剩余可采储量3.78万亿立方米,储产比30.4,非常规天然气潜力巨大,页岩气技术可采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近年天然气国内供给能力快速增长,近15年复合增速超过10%,天然气进口格局基本形成,主要资源国超过15个。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迅速,近15年复合增长15%,其中70%需求量来自工业燃料和城市燃气。

供给端实现国内稳步增产与进口长期保障。 国内方面,我国天然气勘探逐步深入,后续地质资源勘探难度加大,非常规气储量丰富,未来深度开发还需技术进步。短时间内常规天然气增产并无储量压力,预计成为国内增产的主要力量,主力气田稳定生产,增产潜力巨大。长期来看,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占比有望提升,未来有望成为国内增产主力。进口方面,目前我国已完成进口气四大通道的布局,其中管道气主要来自中亚、俄罗斯和缅甸,LNG主要来自签订长期合同(SPA)的5个国家,管道气已实现气源多元化,SPA合约将长期保障进口LNG能力。

中游基建加速,输储设施连接上下游。 我国天然气中游基建设施加速建设,主要包括天然气管道、LNG运输工具、LNG接收站以及储气库。我国天然气管道主干线基本形成,2015年底天然气管道7.2万千米,区域性管道仍需完善,管道线将加速建设。LNG运输工具多元化,公路运输技术成熟,船运发展迅速,铁运值得期待。LNG接收站加速建设,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运的LNG接收站达到21座,接收能力达到6880万吨,基本满足SPA照付不议义务量。储气库成为我国天然气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商业模式有限,缺乏独立盈利能力,并且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随着政策引导支持,预计十三五期间储气库也将加速建设.

下游四大类需求齐增,看好细分市场需求。 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到2020年将达到3488亿立方米,复合增长率为14.1%。工业燃气方面,国家着力推进“油改气”项目,预计工业燃料领域天然气消费量到2020达到877亿立方米,年复合增速为10%以上。城市燃气方面,随着城镇化稳步推进,气化人口增加,天然气消费有望加速,预计城镇燃料用气量到2020年达到330亿立方米,复合增速10%以上。发电方面,加快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分布式能源项目,预计2020年天然气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 亿千瓦以上,占发电总装机比例超过5%,预计用气量年复合增速13.5%。化工用气方面,化工产品价格稳定,化工用气有望保持平稳。LNG车船空间巨大,随着加气站建设加速,有望成为需求爆发的细分市场。

重点上市公司。 从公司层面上来看,与天然气行业密切相关的公司主要参与上游开采、中游管网与接收、下游运营以及相关设备等方面。主要上市公司包括: 新奥股份、新奥能源、国新能源、中天能源、胜利股份、陕天然气、金鸿能源 等。

风险提示: 改革进度低于预期,天然气下游需求增速低于预期,政策风险等。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天然气篇(上): 全产业链快速发展,天然气行业有望长期景气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天然气篇(下): 全产业链快速发展,天然气行业有望长期景气


石化产业链专题 之气价改革篇——

管住中间,放开两端

天然气价格按照产业链关系可以细分为井口价、管输费和配气费。 井口价即天然气生产价格,它与管输费合为门站价,门站价格基础上加上城市管网配气价格即为终端用户价格。井口价是天然气价格的基础,决定了天然气价格的整体水平;门站价可细分为配气公司的城市门站价格和长输管道直通用户的门站价格两类价格,在天然气价格体制改革中意义重大;终端用户价又可以分为居民用户气价和非居民用户气价。

气价改革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端”。 气价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政府只监管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道运输价格和配气价格。

井口价格完全放开,走向竞争。 天然气市场发展一般经历垄断、管道竞争、批发竞争和零售竞争这4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定价方式。井口价的主要定价方式有成本加成法和替代能源净值回推法,后者逐渐成为主流定价方式。我国井口价格机制改革自2015年后实行净回值法,定价逐渐放开,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

新的管理办法出台,管输费改革加速。 我国管输费定价机制先后经历过距离阶梯化收费,“老线老价、新线新价”和“两部制”试验这几个阶段。2016年10月,新的管输费管理办法出台,规定有效资产收益率只能达到8%,管输价从目前的门站价中分离,明确了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的具体性质,调整价格监管对象,由“一线一价”改为“一企一率”,明确新的运输定价方式,由“项目评价”改为“年度核定”,推进价格成本信息的公开,实行年度报送和成本监审。

油气体制改革加速管网独立,储气费剥离。 国家实行油气体制改革,先后完成了管网信息公开和运输成本公开,为管网第三方准入奠定基础。此外,国家还于2016年11月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规定储气费从管输费剥离实现市场化,鼓励城镇燃气企业建设储气设施。

配气费占比过高,接驳费用提高天然气使用门槛。 以广西省天然气终端价格为例,井口价占比35.7%,长输管输费占比26.7%,省内管输费占比11.2%,配气费占比26.4%,配气费在终端用户价格中占比过高。燃气公司接驳业务毛利率高,提高天然气使用门槛,但接驳费作为燃气公司一次性收取的日常维护和维修费用仍有必要。

“煤改气”推动,LNG点供兴起。 LNG具有价格优势, LNG仅为管道气价格的60%左右,以10蒸吨的锅炉为例,每年可给终端用户节省燃料开支800万元,点对点服务市场空间巨大,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煤改气的有效过渡手段。但LNG点供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地方政策影响巨大。

配气价格监管意见出台,天然气价格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017年6月,国家出台《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配气费准许收益率不超过7%,实现对配气环节的管控,配合管输管理办法,是“管住中间”的重要措施。

重点上市公司。 从公司层面上来看,建议关注天然气行业全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开采、中游管网与接收、下游运营以及相关设备等方面。主要上市公司包括: 新奥股份、中天能源、新奥能源 等。

风险提示: 改革进度低于预期,天然气下游需求增速低于预期,政策风险等。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气价改革篇(上): 管住中间,放开两端

海通石化_系列报告之气价改革篇(下): 管住中间,放开两端


石化产业链专题 之海外巨头篇——

从海外化工巨头成长之路看行业发展趋势

石油时代100 年,化工行业走向何方。 20世纪初,人类进入石油时代,至今原油仍然作为人类能源消费的主体能源。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行业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一体化、平台化、集聚化和高端化。一体化即沿着产业链方向的纵向扩张,平台化即基于优势的相关多元化,集聚化是分久必合的集中度提高,高端化是进入新的行业萌芽期。它们的共通之处,就是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盈利能力。

一体化:沿着产业链的扩张。 本文所说的一体化主要是纵向一体化,即沿着产业链方向进行扩张。一体化的优势在于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下游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丰富公司的产品线。较低的一体化是进入门槛较低的上下游,一般是购买上游的原材料进行向上一体化,高端的一体化是进入门槛较高的上下游,一般需要通过技术突破或者外延并购来实现。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较低水平的一体化主要发生在行业的成长和成熟阶段,较高水平的一体化发生在行业的成熟和衰退阶段,公司进入新的产品领域,代表企业如巴斯夫等。

平台化:基于优势的相关多元化。 本文所指的平台化,是企业在已有产品的资源或者技术优势上进行的产品的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它可以是基于相关多元化产品拥有共同的上游原料,也可以是基于相同的技术优势。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平台化与较高水平的一体化相似,主要发生在行业的成熟或衰退期,公司需要通过多元化产品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代表企业如台塑等。

集聚化:分久必合的集中度提高。 每当行业发展进入成长期,行业中相关企业数量增多,市场供给极快增长。行业的供给过剩一般会导致行业产品利润下滑,行业企业竞争加剧,成本落后的企业得到淘汰。集聚化,是供给过剩、价格下行的必然趋势。集中度的提高,可以使得龙头企业通过调整自身生产保证产品的盈利能力,与上下游争夺议价权,代表企业如英力士等。

高端化:进入新的行业萌芽期。 我们所说的高端化,是企业优化产品结构,进入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一旦企业发展到成熟或者衰退阶段,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会变差,而行业处于萌芽或者成长阶段,企业的生存环境相对较好,对于一个企业的来说,最好的产品结构应该是拥有各类行业生命周期的产品,通过高端化战略进入新的盈利性强的萌芽行业或细分子行业,有利于保证企业的高盈利能力。企业高端化的途径,主要也是技术突破和外延并购两种,代表企业如三菱化学。

重点上市公司。 从海外化工巨头的发展之路上,我们总结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即一体化、平台化、集聚化和高端化,对应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以及各类企业的发展情况,我们推荐关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化工企业,一体化代表公司 万华化学和中国石化 ,平台化代表公司华鲁恒升和国瓷材料,集聚化关注 荣盛石化、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恒力石化、龙蟒佰利 等,高端化关注 金禾实业、巨化股份、飞凯材料、西陇化学、强力新材、江化微 等。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新产品替代风险;项目建设及研发风险等。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专题报告之海外巨头篇:从海外化工巨头成长之路看行业发展趋势


石化产业链专题 之原料轻质化篇——

原料轻质化将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炼化行业高景气,乙烯工业蓬勃发展。 全球炼油能力缓慢增长,炼厂规模持续增加。我国炼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淘汰进度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6年全球乙烯产能稳定增长(约1.62亿吨/年,较2015年净增30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9%),行业开工率保持高位(89.6%)。2016年我国乙烯总产能继续增长(达2310.5万吨/年),产量消费量齐增(产量增速3.9%,消费量增速4.2%)。预计到2020年国内乙烯总产能将达3200万吨/年。

化工原料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近年来石化行业制烯烃的原料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石脑油制烯烃外,煤制烯烃(CTO)、甲醇制烯烃(MTO)、轻烃(包括乙烷、丙烷、丁烷等)路线、天然气及合成气制烯烃等方法迅速发展,还诞生出煤基乙炔制烯烃等新型路线。我国以石脑油制烯烃为主,占比逐年下降(2016年为48%),烯烃原料多元化的道路将不断延伸与拓宽。

原料轻质化优势明显,将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轻质化原料生产路线具有产品收率高、成本低、项目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等优势。国内化工原料正面向轻质化方向发展,即从石脑油向以轻烃、石油气、天然气等气体资源方向转变。从全球来看,美国乙烯原料主要来自页岩气副产乙烷,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80%,而中东亦在扩大轻质原料占比。目前中东超过90%的石化装置、北美地区超过70%的石化装置已实现了原料轻质化。我们认为,到2020年全球石脑油占比将下降到40%左右。

乙烷裂解制乙烯前景光明,国内尚处起步阶段。 全球乙烷资源供需局面整体相对平衡,美国是乙烷唯一出口地区,乙烷价格近年来略显低迷。乙烷裂解制乙烯不存在技术瓶颈,原料成本低,可大幅提升乙烯收率,但同时影响了C3C4等副产品的供应。全球乙烷制乙烯装置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北美地区,国内已建成装置较少,尚处起步阶段,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丙烷脱氢(PDH)和液化石油气(LPG)裂解平稳发展。 PDH路线成本优势显著,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较高。丙烯-丙烷价差处于高位带来的高景气度为PDH提供发展空间。我国PDH稳步发展,项目陆续上马,截至2016年底PDH总产能超过800万吨/年,预计到2020年总产能将超过1500万吨/年。LPG裂解工业应用较少,主要通过PDH装置实现,LPG深加工的推进将促进C4发展,未来LPG直接裂解制烯烃将逐渐起步,为原料轻质化增添新的元素。

重点关注上市公司: 建议关注具有资金、资源等的优势的炼化企业龙头 中国石化、 PDH/LPG深加工 万华化学 、C4深加工企业 齐翔腾达 、PDH加工公司 卫星石化、东华能源

风险提示 :原油价格持续低位、轻质化裂解装置建设不及预期、气体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等。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专题报告之 原料轻质化篇(上): 原料轻质化将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海通石化_系列专题报告之 原料轻质化篇(下): 原料轻质化将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石化产业链专题 之乙烯原料篇——

我国乙烯原料轻质化进程加快

乙烷制乙烯发展潜力大。 乙烯生产路线主要包括石脑油蒸汽热裂解、轻烃(乙烷、丙烷等)脱氢、(煤)甲醇制烯烃和乙醇脱水制乙烯等,其中乙烷制乙烯路线具备经济性强、投资小、盈利稳定性较高等优势。目前,轻烃(乙烷和丙烷等)路线在国内乙烯生产中占比仅16%,乙烷供给是制约我国原料轻质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认为随着国内项目及配套储运设施建设的推进,以及VLEC运输能力的提升,乙烷脱氢制乙烯装置比例有望快速提升,发展潜力大。

全球乙烯供需格局。 2017年全球新增乙烯产能725万吨/年,总产能达1.69亿吨/年,装置开工率约91%;国内乙烯新增产能145万吨/年,总产能达2455.5万吨/年,同比增长6.3%,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10.7%)。乙烯生产原料中,中东乙烷原料占比为67%,北美乙烷原料占比为52%;亚太和西欧主要以石脑油为原料,石脑油占比分别高达71%和70%。

全球乙烷制乙烯产能释放。 中东乙烷路线产能释放较早,现增速放缓;美国产能迅速扩张,国际巨头陆续加入。据中石油经研院的数据,2017年全球乙烯原料中乙烷占比已提升至20%(2016年为17%)。据IHS预计,随着北美新增产能的释放,到2020年,在全球乙烯供应中,乙烷路线占比将在40%左右。

我国乙烷制乙烯有望迎来蓬勃发展期。 中石化研发的CBL系列乙烷裂解炉工艺技术已在中石化部分炼厂得到应用。2016年,以乙烷为原料的20万吨/年产能裂解气体炉已在镇海炼化投产。目前,国内在建和规划的大型乙烷制乙烯及相关项目共11个,包括新浦烯烃、华泰盛富、卫星石化等公司项目正稳步推进中。

高油气价格比下乙烯-乙烷价差较大。 乙烷制乙烯原料成本占比相对小,乙烷价格和油价相关性较弱。经回归分析,乙烯-乙烷价差与油气价格比具有正相关性,油气价格比大于10时,价差超过乙烯-石脑油价差。当油气价格比超过35时,乙烯-石脑油价差为负值。

油价升高,乙烷路线较石脑油路线盈利性更好。 根据我们的测算,乙烷路线单吨利润与油价正相关,石脑油路线单吨利润与油价负相关,拟合优度(R2)分别为0.65和0.56。油价在58美元/桶以下时,石脑油路线利润高于乙烷路线;油价在58美元/桶以上时,乙烷路线单吨利润超过500美元;油价超过100美元/桶时石脑油路线几乎不能实现盈利,乙烷路线盈利将超过800美元/吨。

乙烷制乙烯路线竞争力较强,但国内发展尚需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乙烷制乙烯路线相对于甲醇(煤炭)、石脑油路线,在成本方面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我国发展乙烷脱氢项目主要问题是乙烷原料长期供应的问题。我们认为随着乙烷贸易的发展,我国乙烷制乙烯将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上市公司分析:总体来看,我国乙烯原料轻质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乙烷制乙烯装置具备投资小、盈利稳定性相对较高等优势。目前乙烷供应稳定性是制约我国原料轻质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以及VLEC运输能力的提升,乙烷脱氢制乙烯装置比例有望快速提升。建议关注具备乙烷、丙烷脱氢布局龙头,未来有望在原料轻质化进程中受益的公司,包括 卫星石化 (乙烷制乙烯、丙烷脱氢)、 万华化学 (丙烷脱氢),以及具备资金、资源等优势的 中国石化

风险提示: 烯烃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等。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系列专题报告之乙烯原料篇:我国乙烯原料轻质化进程加快


石化产品专题 之原油篇——

从供需看油价

原油价格:我们预计2018年布伦特年均价65美元/桶左右。 2017年以来国际油价震荡上行,年均价格54.85美元/桶,较2016年均价上涨21.6%。我们认为,2018年油价主要影响因素:(1)OPEC减产执行情况;(2)常规原油产量的变化;(3)沙特阿美上市预期;(4)原油去库存;(5)页岩油产量温和增长;(6)美元指数;(7)地缘政治因素。

全球原油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 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截至2016年底,世界原油探明储量约1.71万亿桶;中东地区原油探明储量8135亿桶,占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的47.7%。美国、中国和印度原油探明储量占全球原油探明储量比重较低,分别为2.8%、1.5%和0.3%。

供给端: 全球原油产量平稳增长。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2016年全球原油产量43.82亿吨,同比增长0.5%;OPEC国家原油产量18.64亿吨,全球占比42.5%。OPEC减产协议执行到今年年底,将缓解原油共计压力;但页岩油产量的持续温和增长,仍将是原油的主要供给增量。

需求端: 1965年以来全球原油需求年增速2%左右。2016年全球原油消费量44.18亿吨,同比增长1.78%。1965-2016年全球原油消费量复合增速为2.00%左右。2016年全球原油消费量同比增加0.78亿吨,其中中国、印度是增量的主要贡献者,约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44%。

原油储备加快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中国已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储备原油3773万吨,同比增加13.5%。

海洋石油探明率低,潜力大。 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全国石油资源量1072.7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246亿吨,占总量的22.9%。我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保障我国原油战略安全,海洋石油将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

我国完善原油进口和使用管理办法。 据《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2018年我国计划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14242万吨。自2015年发改委出台《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全国地炼不同程度的获得进口原油使用配额,从而带动了地炼开工率的提升,由2015年前30%左右的开工率提升至目前60%左右。

我国推出原油期货合约。 2018年3月26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的原油期货合约挂牌交易。我们认为,原油期货的推出能真实反应我国原油的供需状况,有望增强我国原油定价权,有助于降低国内炼化企业在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情况下的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盈利状况。

关注油价上涨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油价上涨关注五条投资主线:(1)油气开采, 新奥股份、新潮能源、中天能源、洲际油气 ;(2)业绩弹性, 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恒力股份、荣盛石化、卫星石化 ;(3)油服设备: 通源石油、中海油服、石化油服、惠博普、杰瑞股份 ;(4)煤化工: 华鲁恒升 ;(5)综合油气,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风险提示: OPEC减产不及预期、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长、全球原油需求不及预期等将影响油价走势,进而影响石化行业整体盈利。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产品系列报告之原油篇 从供需看油价


石化产品专题 之乙烯篇——

打通炼化长流程,发展原料轻质化

全球 乙烯供需紧平衡,轻质化已成趋势。 过去10年,中东、中国相继迎来乙烯产能扩张周期,美国处于产能改造周期。2017年,全球乙烯产能达到1.69亿吨/年(同比+4.3%),产量1.51亿吨(+3.9%),消费量1.50亿吨(+3.4%),全球乙烯供需处于紧平衡。同时,从全球乙烯生产来看,轻质化已成趋势。

我国乙烯受需求拉动,乙烯当量需求缺口高达2000万吨。 受下游产品需求拉动,2017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2456万吨/年(+6.3%),产量1822万吨(+2.3%),表观消费量2037万吨(+4.7%)。由于乙烯储运条件苛刻,乙烯贸易主要以下游产品进行。我国以进口下游产品的形式实质进口乙烯接近1800万吨,加上进口乙烯216万吨,国内乙烯当量缺口超过2000万吨。

大炼化项目推动乙烯产能扩张,一体化打通炼化长流程。 “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面临新一轮产能扩张,预计未来三年新建炼油能力1.6亿吨,大炼化项目推动乙烯产能增加1000万吨左右。目前以恒力股份、恒逸石化、荣盛石化、桐昆股份及盛虹石化等为主的民营大炼化项目正加速打通原油-PX/乙烯-PTA/乙二醇-聚酯产业链的炼化长流程,提高产品竞争力。

煤制烯烃产能增加,经济性依赖油价。 目前我国煤制烯烃产能达到495万吨/年 ,占国内乙烯总产能的20%。根据文献数据,在当前煤价(褐煤)360元/吨左右下,油价70美元/桶将是煤制烯烃经济性体现的节点。2018年上半年油价均价为71.2美元/桶,目前油价企稳,煤制烯烃经济性或有改善。

北美乙烷过剩寻出口。 页岩气革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低廉的乙烷资源,2017年美国乙烷产量为6862万吨/年(+11.0%),但由于美国国内消费能力有限,截止到2018年6月底,美国乙烷/乙烯库存量接近650万吨。未来几年美国乙烷裂解产能建设落后于产量增长,乙烷过剩将更加严重。目前美国积极寻求乙烷出口,EIA预计2019年出口量将超过1500万吨,比2017年增加633万吨(+72%)。

乙烷裂解经济性高,国内项目稳步推进。 乙烷裂解制乙烯投资少,经济性高。根据我们测算,石脑油裂解乙烯成本约为4389元/吨,而不考虑副产品收益下,乙烷裂解制乙烯成本为3379元/吨,比石脑油法低1000元/吨左右。目前国内已有8个项目锁定乙烷资源,卫星石化一期项目计划在2020年三季度建成投产,有望成为国内首套实质性推进的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

下游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乙烯下游主要消费产品是聚乙烯(PE)、乙二醇和苯乙烯,分别占比60%,20%和8%。2017年,我国聚乙烯表观消费量2709万吨,近5年复合增速8.6%,对外依存度44%;乙二醇表观消费量1451万吨,近5年复合增速6.4%,对外依存度60%;苯乙烯表观消费量1061万吨,近5年复合增速6.7%,对外依存度30%。此外,禁止废旧塑料进口,预计将增加国内乙烯需求256万吨左右。

重点公司推荐。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国内乙烯及下游产品需求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国内的乙烯缺口仍会扩大,乙烯产能落地仍然难以满足需求。从经济性来看,打通炼化长流程和乙烷裂解制乙烯更具竞争力。我们建议关注民营大炼化的几家公司,包括 桐昆股份、恒力股份、恒逸石化、荣盛石化和中国石化 等,以及建设乙烷裂解项目的 卫星石化。

风险提示: 油价大幅波动,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报告全文:

海通石化_产品系列报告之乙烯篇 打通炼化长流程,发展原料轻质化


石化产品专题 之丙烯篇——

供需格局改善,PDH趋势凸显

丙烯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丙烯是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之一,不仅拥有多元化的生产工艺,也具有丰富的下游产业链条,近年来,伴随着下游产品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腈、丙烯酸及酯等产品的发展,丙烯作为这些大宗化学商品的主要原料,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全球丙烯供需格局稳中向好。 根据Bloomberg数据进行分析,截至2017年底,全球丙烯产能为11562万吨/年,同比提高5%;丙烯产量为10438万吨,同比提高5%,开工率达到90%。2017年全球共消费丙烯10365万吨,同比提高5%;中国是丙烯消费量最高的地区,占比30%;聚丙烯是最主要的下游产品,占比66%。北美是全球最主要的丙烯出口地,2017年北美净出口1443万吨丙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丙烯进口国,2017年丙烯净进口量为281万吨。

我国丙烯供给。 我国丙烯产能连续九年稳步增长,丙烯产量随之增加。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丙烯总产能3422万吨/年,同比增加5%;产量2839万吨,同比增加12%;开工率达到83%,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我国丙烯需求。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进行分析,自2010年以来,我国丙烯的需求呈现加速态势,表观消费量快速增长,2010-2017年我国丙烯表观消费量由1615万吨增长至3149万吨,增长了近一倍;2017年丙烯消费量同比提高11.5%。我国丙烯进口量居高位,但进口依存度自2013年以来逐年降低,2017年丙烯当量进口依存度为1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