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二级市场业务,请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后选择“二级市场”,或直接点击→
此处
。
1.
荣昌当下的困境
2.
授权合作是最佳方案
3.
RC18海外竞争分析
4. 小结
2021年是荣昌生物的巅峰的一年,26亿美元总额(
2亿美元首付
)HER2
ADC授权出海刷新了国内单品出海交易的最高记录,两款核心产品相继上市迈入商业化阶段,科创板二次上市过会。公司市值基本处于500亿港元往上,最高去到700亿港币。
荣昌港股上市前也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2018~2020三年净亏损接近连年翻倍,2019年期末现金只剩下3455万。港股IPO融资后,紧接着商业化兑现、产品出海、科创板申请上市,都是能够直接提供资金支持的实质性业务进展。财务问题迎刃而解,外加HER2 ADC得到Seagen大佬的认证,成就荣昌业绩和市值最亮眼的2021年。
然而,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国内商业化情况却并不乐观。2022年在激进的销售策略下,荣昌实现了7.38亿产品收入(+563%);2023年产品收入10.49亿元(+42%),销售增长远不及预期,同年销售费用却增长了75%,通过堆高销售费用推动销售增长的策略已经显现出疲态。
然而,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国内商业化情况却并不乐观。2022年在激进的销售策略下,荣昌实现了7.38亿产品收入(+563%);2023年产品收入10.49亿元(+42%),销售增长远没达预期,同年销售费用增长了75%,说明通过堆高销售费用推动销售增长的策略已经显现出疲态。
图2 荣昌生物季度营收与销售费用/费用率
高水平的销售费用导致商业化没能产生可观的利润,同时研发费用逐年飙升,导致荣昌的亏损进一步扩大。2022~2023年累计亏损近27亿,至2023年期末现金7.27亿,荣昌再次陷入资金困境。
图3 荣昌生物季研发费用与扣净利润
泰它西普(RC18)是荣昌海外BD的核心资产,多项适应症进入海外关键临床,包括SLE、重症肌无力、IgA肾炎、干燥综合征4项适应症都获批美国III期临床。但海外III期不仅执行难度高,还是个烧钱的大窟窿,当下资金紧张的荣昌,很难高效地推动RC18多个适应症在海外上市。
授权合作能加快RC18在海外的商业化进程,为公司带来稳定的营收增长;同时作为临床后期产品,RC18有望获得较高的首付款,增加公司的短期流动资金。
泰它西普作为全球FIC的
BLyS/APRIL双靶点抑制剂,海外
SLE、重症肌无力、IgA肾炎、干燥综合征均进入关键临床阶段。泰它西普的海外开发优先推进SLE,其次是重症肌无力,我们先看这两个适应症的市场格局。
美国SLE市场仅有2款生物制剂上市,
贝利尤单抗2020年销售额为7.19亿英镑约9亿美元,SLE适应症商业化10年也没能冲破10亿美元大关;阿尼鲁单抗在宽松的市场竞争下,第二个完整的商业化年度2023年销售额为2.8亿美元。根据上述两款产品商业化来看,SLE生物制剂市场空间不算大。目前,包括RC18在内共有5款创新产品处于III期临床,意味着SLE原本宽松的市场格局将迅速转变为激烈的竞争局面。同时存在多个进度相近的竞品,泰它西普SLE适应症很难成为大品种。
图4 美国系统性红斑狼疮上市/临床创新药物
重症肌无力靶向治疗目前共有5款上市药物,MG靶向治疗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从以下两款药物市场表现便能够看出。艾加莫德仅凭MG一个适应,上市两年即2023年销售额便达到12亿美元;雷夫利珠单抗在2022年4月获批MG适应症后,在~15亿美元不低的销售体量上,2022-23年销售额实现34%、52%增长(
增长提高7pp、17pp
),达19.65亿、29.65亿美元销售额。
图5 美国重症肌无力上市/临床药物(III期以上阶段)
重症肌无力靶向治疗,可分为①靶向B细胞通路包括BlyS、CD20、CD19靶点等,②补体C5抑制剂,③新生儿受体FcRn拮抗剂。其中,补体C5、FcRn靶向治疗均有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且现有的临床数据来看,FcRn靶向治疗MG有更好的临床获益,在MG-ADL、QMG、MG响应率改善上都优于补体C5抑制剂(数据图放在文末)。对比前两类药物,B细胞通路靶向药物用于MG治疗的临床证据偏弱(未有III临床数据)。贝利尤单抗也在AChR/MuSK抗体阳性gMG II期临床中失败,治疗24周后未见任何临床终点的改善。
虽然
RC18作为双靶点抑制剂有希望提高
效果,但目前APRIL靶向药物
povetacicept、zigakibart(
诺华/Chinook
)、sibeprenimab(大冢)
在MG研发上并不积极,也没有相关临床数据。
RC18在II期临床中能够改善MG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研究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加上罕见病样本量较小(n=29)存在一定误差风险,还不能明确给出有关RC18疗效的结论。
图6 RC18治疗gMG II期临床有效性数据
总的来说,SLE现有的市场空间不大且RC18上市后短期将可能面临与多款新药竞,单适应症看点不大。MG虽然是潜力市场,但B细胞通路包括BLyS/APRIL在内靶点临床验证尚不充分,RC18研发风险较大,对比之下补体C5、FcRn靶点则更有吸引力。结合市场销售和竞争产品来看,泰它西普在SLE和MG的商业化前景或竞争力并不算优选的BD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