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L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总经理Paul Perreaul
人血白蛋白国际市场相对平缓,中国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差。外资巨头若想在政策限制严格的中国市场扩大规模并引入更多产品,收购本土企业是一条捷径。
澳大利亚血制品巨头CSL(ASX:CSL; USOTC:CSLLY)近日完成了对中国血浆加工企业武汉中原瑞德生物80%的股权收购,中原瑞德母公司人福医药21亿元到手。
2017年6月13日,CSL向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信息显示,其子公司杰特贝林以3.52亿美元收购瑞德80%股权,人福集团将继续持有20%股份。
▲ 杰特贝林亚太区是澳大利亚上市公司CSL Limited全资子公司
“我们一直希望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合作伙伴、寻找进入市场的最佳切入口。过去十年,市场进行过很多整合,很多小公司被收购或者完全消失。”日前,CSL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总经理Paul Perreault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之所以通过收购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除了人血白蛋白,我们不能向中国进口其他产品。要将更多产品引入中国,需要本地生产的支持。瑞德是一家非常有吸引力的公司,它虽然规模较小,但不是国有企业,对外资企业来说更加有收购和管理的可能。”
杰特贝林是世界最大的血浆运营商之一,在全球拥有180多家血浆采集中心、6家研发中心、7大生产基地,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主要为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疾病、肺部疾病及重症急救治疗等提供药物。
杰特贝林于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人血白蛋白。自2007年8月1日起,CSL将接管瑞德公司的业务运营。目前,杰特贝林以16%的市占率位列中国血制品行业第一。
此次交易被CSL称之为,在中国血制品市场的战略性业务布局,为了巩固杰特贝林过去20年在中国进口白蛋白市场建立的优势。
▲ CSL将发挥在生产制造血制品方面的深厚专长
“中国在全球的医药行业排名第二,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定会全力以赴。过去二十年,我们在白蛋白领域已做到领头羊的位置,但是产品线还有待加强。”杰特贝林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李志成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表示,收购瑞德给杰特贝林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好的平台来引进新的产品。
基于瑞德,CSL将更多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我们的产品都是在稀有疾病领域,我们的产品是有竞争性的。未来,我们会将新研发的凝血因子产品(八因子)投入市场,丰富瑞德的产品线。”
▲ 杰特贝林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李志成
“整个CSL的发展愿景是“到2020年达到100亿”,而中国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李志成表示,要达到这个目标,怎样去吸引、培养以及挽留人才是关键一环,随着业务不断成长,如何利用员工的成长来带领业务增长,是他目前最大的挑战。
血制品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愈加活跃。2007年,政府放开国内血制品市场,人血白蛋白供不应求;2016年底,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促进单采血浆站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按照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原则”。由于其资源属性、高风险严监管的行业特质,从国际血制品行业的发展看,大型企业经济效益很大。
▲ CSL全球CEO Paul Perreault
中国血制品市场规模在2016年超过33亿美元,并在过去5年保持了15%的增速。中国还是全球免疫球蛋白发展最快的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随着医生对血制品认知的提升,以及近年来对免疫球蛋白等血制品医保报销政策的变化,中国市场对血制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瑞德成为CSL追赶这一波红利的重要垫脚石。
中原瑞德是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的子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营业务血浆衍生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湖北武汉有生产基地,在全国有4个血浆采集中心,获批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6个品种、13个规格的产品,正在推进的研发项目包括人凝血因子VIII、人纤维蛋白原等。
截至2017年4月30日,中原瑞德(分立后)资产总额5.75亿元,负债总额3.42亿元,净资产2.32亿元,今年1-4月,中原瑞德主营业务收入6917.84万元,净利润1921.39万元。
▲ 人福医药集团与CSL集团合作推动启动杆
这是人福医药首次剥离医药资产,也是在多起并购后,退出非优势产业,调整业务结构。人福方面表示,此番将中原瑞德出售,公司业务结构上的“一进一出”,是“集中强化各细分市场领导或领先地位”战略的推进措施之一。将择机退出部分竞争优势不明显或协同效应较弱的细分领域,以便集中强化各细分市场领导或领先地位,而中原瑞德在血液制品行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但对CSL这样急需本土合作伙伴的外企来说,瑞德吸引力十足。
当中国企业频频转向海外寻找优质资源时,外资公司也在寻找中国本土企业。对本土环境、政策的熟悉是中国企业吸引外部资本进入的原因之一,在申报、市场准入、医保对接等方面,对国外药企在华上市产品有很大帮助。
▲ 澳大利亚CSL总部
“CSL目前只有一个产品在中国销售,在合作收购方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八九年,但都没有成功。”Paul Perreault表示,“能够对公司信誉、生物制品质量系统有所管控都非常重要。CSL希望收购能掌控大部分运营权的公司,瑞德在各方面都达到了要求,只是经营规模较小,但这也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福业务涉及全球,非常了解国际企业运营模式,也是促成此次并购的关键。”
对于CSL其他产品,Paul Perreault认为通过瑞德这一合资平台,CSL 有机会把全线血制品带到中国。
“目前我们是中国最大的白蛋白供应商,但涉及其他疾病领域,还需要花时间了解治疗可及性及患者来源,从而扩大产品线。”Paul Perreault坦言,如血友病非常难以管理,除非患者获得足够的药品和医院资源。
2017年8月16日,CSL发布其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财年业绩,营收69亿美元,税后净利13.37亿美元,同比增长24%,每股收益增长26%。
由于只有人血白蛋白一种产品在中国上市,中国市场的营收只占CSL全球的10%左右。CSL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李志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血浆采集总量在7000吨左右,而仅CSL一个公司的采集量就远高于此。“两者差距非常大,血浆的需求量仍在飞速增长。我们将改进优化献浆流,提高效率,最要紧的是扩大瑞德的生产规模。”
国金证券血制品报告指出,随着上世纪80 年代美国采浆高增长和白蛋白需求逐渐饱和,国际血制品在1990-2005年放缓停滞,之后重新恢复快速增长至 2013年前后,龙头获得超额收益。血制品是资源行业,寡头垄断既符合经济效益原理,又符合监管层的政策诉求,可以提高行业规范水平,减少污染事故风险。
国内2016年批签发数据看,血制品行业处于量价提升的景气周期。
其中,人血白蛋白格局稳定,进口有优势,2016年同比增长15%,外资品牌占据约60%份额。四大国际血制品巨头CSL贝林、百特、基立福、奥克特珐玛为第一梯队,国内四大血制品企业中生系、泰邦、华兰、莱士的批签发规模接近国际巨头。
“国内的血浆采集竞争力很强,但操作体系低效。要在最经济实惠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生产血液制品,必须提高效率。”Paul Perreault认为,“我们急需扩大采浆量、扩充采浆设施,进一步丰富瑞德的产品线。同时进行临床试验、向食药监局提交审批申请,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血浆业务的复杂程度不同于其他医药产品,难以复制,“由于蛋白质类产品没有专利,我们的产品不会经历专利悬崖,现在的优势在于效率。”Paul Perreault表示,“收购必须以业务增长为目的,我们会在熟悉的疾病疗法领域投资。许多制药公司失去增长点,正是因为当他们拥有一款表现出色的轰动性药物时,没有考虑未来增长点是什么,随之而来的专利悬崖只能再次出售这些资产。”
本文由 兰璟生物 整理报道
内容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血浆巨头CSL收购人福子公司:借道本土企业扩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