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纵横
每日一案例,天天有新知。创始人王璞携千位咨询师随时恭候,与您零距离答疑解惑各种管理问题、疑惑与纠结,速来互动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登顶!第一!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重要通知!今晚油价→ ·  昨天  
新疆生态环境  ·  关于解除区域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的公告 ·  昨天  
新疆生态环境  ·  关于解除区域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的公告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乌鲁木齐,上榜前三!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明天上班!提醒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纵横

湘菜馆深圳“渡劫”

北大纵横  · 公众号  ·  · 2024-12-28 07:5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深圳湘菜馆的发展现状,提到了湘菜馆数量、闭店率、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文章指出,湘菜馆在深圳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经营压力,需要在渡劫中寻找生存之道。文中列举了价格战内卷加剧、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破卷之道和发展中高端湘菜的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深圳湘菜馆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深圳湘菜馆数量多,闭店率高,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经营压力。需要寻找生存之道,解决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内卷等问题。

关键观点2: 锅气、产品同质化与效率的关系

湘菜中的锅气能够吸引消费者,但同时也导致了产品同质化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很多湘菜馆追求快速翻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菜品的质量。

关键观点3: 价格战内卷加剧的问题

湘菜馆数量增多加剧了竞争,很多湘菜馆选择打价格战以吸引消费者。然而,这种策略可能导致消费体验下降和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压缩了利润空间。

关键观点4: 发展中高端湘菜的必要性

为了突破困境,湘菜馆需要发展中高端市场,深耕品牌。同时,也需要降本增效,先求活得久,再求活得好。

关键观点5: 理性消费时代下的餐饮业转型

在理性消费的大时代下,餐饮业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各个餐饮品类和餐馆老板们都需要精细化运营,为消费者带来持续价值。餐饮业存在风险,经营餐饮的人需要心存敬畏,行事慎之又慎。


正文

作者 | 西门忘我
来源 | 秦朔朋友圈
2766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湘菜

前段时间,看了自媒体“深圳微时光”有关餐饮“收尸人”的报道,才发现湘菜馆在深圳“渡劫”。

所谓“渡劫”,本意是指可以通过修炼来获得某些特殊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深圳湘菜馆也在修炼,不是修炼“特殊能力”,而是希望能生存下去,延续下去。

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内卷的背景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餐饮“收尸人”龙哥观察,近些年来,深圳倒闭最多的餐饮店除了奶茶店,便是湘菜馆,“这两种餐饮店一时火爆之后,原本固定的市场份额不够分了,自然成了倒闭的重灾区”。
龙哥称,倒闭的店多了,他开始有选择性地回收,尽量回收新店。有时候,他回收过的最新的湘菜馆,连装修都没有完成。
之所以装修没完成便甩给“收尸人”,是因为老板发现周边的店铺“全部都奄奄一息了”。具体来说,隔壁店铺倒闭,对面店铺在转卖设备,后面的店铺也贴起转让信息。

对于这样的状况,龙哥直指:“那个商圈已经没有人流量了,所以注定是要亏本的。”换言之,老板及时止损,不失为明智之举。

一个餐饮“收尸人”的观察,显然是微观的,其是否与宏观数据相契合?

我查了一下,谈到深圳湘菜馆的数量,7000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数字。

比如,湖南省餐饮行业协会、《湘菜》杂志社、湖南省湘菜研发中心联合出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湘菜人微报”2021年12月发文时提到,深圳湘菜馆当时为7000余家,“一跃成为深圳外来菜系之首”。

今年11月,第十九届湘菜美食文化节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的湘菜门店数量超过7000家,同时也强调“稳坐该市外来菜系头把交椅”。

这时候,需要“兼听”。

作为餐饮数据专业查询平台,红餐大数据今年9月更新的数据显示,在湘菜品类中,深圳市在营门店总数为6675家。

餐饮大数据研究与认证机构“餐宝典”12月发布的《新湘菜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深圳的湘菜门店数量超过5200家。

该白皮书还指出,从2023年至2024年地方菜的闭店率看,湘菜的闭店率位列第二(第一是东北菜),比川菜、鲁菜、粤菜、徽菜的闭店率都高。

结合前述餐饮“收尸人”的观察、两家研究机构对门店数和闭店率的分析,说深圳湘菜馆正在“渡劫”,可能更接近现实。
对于湘菜馆发展的问题,餐宝典上述“白皮书”梳理得较为全面:
“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内卷加剧,高端人才较匮乏,锅气效率难兼顾,区域发展不均衡,跨区扩张有难度,标准化面临挑战,供应链存在压力。”

首先来说说锅气、产品同质化、效率之间的难题。

在湘菜行业,猛火爆炒堪称“标配”,不管是在湖南大本营,还是在其他地方,大量湘菜馆都以这一特色“征服”消费者。

深圳市烹饪协会也曾发文表示,深圳湘菜的一大特点是,“以小炒见长,快手菜居多”。

如餐饮垂类媒体所言,湘菜品牌们还尽力放大现炒特色,餐馆门头、透明厨房、墙壁上的推介语、外卖宣传乃至服务员的工作服等,都在为现炒“代言”。

如此一来,湘菜把控住了“接地气”“有锅气”的标签,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尤其是接住了一些消费者“反预制菜”的需求。

《2024中国中式餐饮白皮书》显示,在25岁至35岁、横跨一线至四线城市、具有相对稳定收入的办公室白领群体中,84%的消费者偏爱“有锅气”的菜品。

“有锅气”持续吸引消费者,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菜品的打造。

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因为要爆炒,追求“有锅气”,小炒黄牛肉、辣椒炒肉、炒攸县香干等菜品随之盛行,这就催生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用一位湘菜馆老板的话来说,“菜品没什么新花样”。

“有锅气”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菜品上桌的效率,虽然是“快手菜居多”,但都要厨师出手,因此,湘菜厨师常常忙到飞起。有的湘菜高手需要同时掌管4至5个锅,可谓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综合观之,锅气、产品同质化、效率三者深度绑定,既给湘菜馆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再来说说价格战内卷加剧的问题。
接受媒体访问时,某湘菜品牌创始人喻义回忆称,2017年是行业竞争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湘菜品牌开始扎堆涌入深圳市场。

《湖南日报》也提到,2017年,深圳的湘菜馆一年左右时间增加了1000多家。

站在从业者的角度看,餐馆多了,产生竞争加剧的“体感”。

一位湘菜馆老板直言,湘菜馆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跟奶茶店一样,走几步就有一家,竞争很激烈”。

深圳一家湘菜连锁品牌的负责人2020年提到,当年,他专找商场铺面开店,只因为“街铺竞争太厉害了,只要哪家生意好,马上会被新开的湘菜店包围”。

湘菜馆激增,却不是向上攀登,而是向下探底。

餐宝典前述“白皮书”显示,客单价在50元以下的湘菜馆占45.2%,50元至80元的湘菜馆占比接近40%,100元以上的仅占2.8%。

再细分一点,50元以下,还有一个20元价格带,在深圳,这些湘菜馆以“极致性价比”吸引消费者。

问题在于,究竟何处是“底”?

一个客观事实是,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消费者越来越“抠”,即使把客单价下探至20元,仍然有人觉得“贵”“不值这个价”。

对湘菜馆老板而言,卷极致低价,也为自身打造了“性价比陷阱”——看似能通过低价获取一波流量,但也可能带来不佳的消费体验甚至食品安全问题,差评不断累积,反而“劝退”消费者。

更关键的是,极致低价背后的利润空间也相当“极致”。

在深圳这样的城市,不管是街铺,还是商场铺面,租金、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方面的压力都较大,需要利润来顶住,哪个环节压力大了,进一步拉低本就不高的利润率,整体顶不住的风险会迅速增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疆949交通广播  ·  登顶!第一!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重要通知!今晚油价→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乌鲁木齐,上榜前三!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明天上班!提醒你→
3 天前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  如何获取用户需求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