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凌想亲子心理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关注儿童心理的原创文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凌想亲子心理

孩子粗心马虎能治不?能!

凌想亲子心理  · 公众号  ·  · 2018-05-21 20: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马虎不是病,犯起来真要命,

差点改写了中国历史

前几天在地铁上,我旁听了一节历史课。

一位妈妈为了给孩子讲马虎的危害性,居然讲到了1930年代冯玉祥、阎锡山和蒋介石的中原大战。。

那场战争,因为参谋的马虎,在调令中“沁”字多加了一撇,把“沁阳“写成了”泌阳“,导致冯玉祥把军队调集到了错误的地点,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

一字之差,中国的历史可能由此改写了……

我在旁边听着,深深折服于这位妈妈的渊博知识,为了孩子对马虎有深刻的认识,引经据典,煞费苦心,真是不容易。

不过,看到孩子垂头丧气又无可奈何的样子,我又对妈妈的良苦用心有多大效果产生了怀疑……



说起马虎,妈妈们真是又咬牙切齿,又束手无策。

有一句话,可能每个妈妈都说过——我家孩子挺聪明的,题目都会做,就是马虎。如果改掉了马虎的毛病,成绩肯定能上去。

可是,怎么改呢?

一般来说,妈妈们的做法如下:

  • 苦口婆心、引经据典讲道理,一遍遍地耳提面命“认真,认真,再认真”。

  • 信奉“熟能生巧”。马虎就是因为掌握得不牢靠,那就找来各种题,多做题,反复做。

有用吗?

除了让孩子烦躁不已、更加不爱学习,好像没什么用。

妈妈们愁死了。


想解决马虎问题,先要看到马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与其说马虎是一种毛病,不如说,它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 大脑发育的生理特点

  • 学习能力的问题

  • 学习习惯的问题

看清了马虎的来源,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了。

田田妈妈是我的好朋友,她用了两年时间解决了孩子马虎的问题,孩子的数学成绩也从倒数几名变成了前几名。

她运用的方法,就是在有意无意中解决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效果明显。

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

阅读——数学老师开出的第一个药方


一二年级时,田田的数学属于中等,田田妈妈也没太在意,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直到二年级时的一次数学考试,田田考了全班倒数几名。

一向很淡定的田田妈妈这下不淡定了,她赶紧和数学老师联系,询问该怎么办。

幸好,数学老师是个很负责任的老师,她给田田妈妈分析:

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上课听讲的习惯。我观察到田田上课还是比较认真听讲的,这块应该没问题。

第二,作业习惯。田田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完成情况也还不错,说明平时用心学了。

第三,我们再来看看田田的试卷。你看,好几个丢分比较多的地方,都是因为没读懂题,漏掉了题里的一些条件,所以才做错了。

这也和孩子的年龄有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还没发展起来,就会出现读题没读明白、漏掉重要信息的情况,这个问题随着孩子长大,会有所改善,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所谓功夫在诗外。

数学老师给田田妈妈开了一个“药方”:

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让孩子多读书。


田田妈妈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就照方抓药。

每天拿出30分钟作为阅读时间,母女俩一人一本书,看完交流心得。一个学期下来,田田累计看了几十万字——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三四年级,田田的阅读能力大幅提升,已经很少在审题环节丢分了。

还有一个收获:田田爱上了阅读,作文写得越来越好,多次被当作范文登在校报上。

总结:

马虎,可能是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题意,或漏掉有效信息。通过提高阅读能力,能提高审题的准确率,以及分析能力。


运动——数学老师开出的第二个药方


那天,数学老师还开出了一个让田田妈妈没有想到的药方:

让孩子多运动。

原来,低年级的孩子出现丢字落字、抄错数、多一笔少一笔这些问题,看起来是马虎,其实和大脑发育不够成熟有关。

通常情况下,眼睛看到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处理信息,再发出指令给手指。这个过程对大人来说太熟练了,几乎是自动化反应。

而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接收视觉信息、发出动作指令都要有一个反复练习、熟练的过程。

运动就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通过肢体的活动、对各种情况的迅速辨识、处理,可以刺激大脑相关部位的神经元的连接,对于提升记忆力、专注力和自控力非常有好处。

小学阶段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所以,与其把孩子困在书桌前收效甚微,不如带他一起去狂跑,去疯玩。

田田妈妈有个最大的优点,她认定了的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

明白了运动对孩子的好处,她每周都要抽出几天时间,带田田下楼跑圈,或者打球、跳绳、骑车,母女俩经常玩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周末的时候,一家人经常拿出一整天的时间去爬山。一开始,要四五个小时才能爬到山顶,到后来,一个半小时就爬到了。

田田妈妈说,要说运动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倒没有。

但是,这两年下来,感觉田田的专注力提高了,可以很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总结:

马虎可能是由于儿童大脑发育还不完善,通过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提升记忆力、自控力、逻辑能力,培养孩子的品质和意志力。

运动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但长期坚持下来,益处多多。


不再给孩子检查作业

——甜甜妈妈的妙招


田田妈妈是个非常有心的妈妈,善于观察和总结,除了老师开的药方,她针对田田的情况又做了两件事。

第一,不再给田田检查作业了,改为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

因为她发现,如果家长帮着检查作业,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反正一会儿妈妈也会给我检查,写错了也没关系,检查出来了我再改。

这么一想,心态免不了就浮躁了,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容易敷衍潦草,差不多就行,出错率就高。

家长一检查,就觉得这孩子太马虎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抄题都抄不对!


所以,田田妈妈告诉田田,以后妈妈不给她检查作业了,她要自己打草稿检查演算,如果做错了没检查出来,那也只好挨老师批评了。

习惯了妈妈给检查作业,一下子变成自己检查,田田当然不干了,又哭又闹又磨妈妈。

田田妈妈想出了一个主意:过渡阶段,每天你可以选三道拿不准的题让妈妈帮忙检查。

这个听起来还可以接受,田田同意了。

刚放手的那段时间,情况比以前更糟糕了,田田的作业错得一塌糊涂,被老师批评了好几次。

田田妈妈知道,重新建立秩序,这是必经阶段。她硬忍着,坚决不再插手检查作业。

一两个月后,情况开始好起来。

田田慢慢习惯了做完作业自己检查,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田田意识到了,做作业是她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

当然,妈妈也会暗中留意田田的作业情况。有时候学了新内容,田田掌握得不太好,妈妈也会帮她一起分析思路,找规律,找方法。

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妈妈并不是完全不管她了,妈妈还是爱她的,会在她需要的时候拉她一把。

总结:

不正确的学习习惯会造成很多问题,马虎是其中之一。需要尽早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意识。越到后面越省事。


田田妈妈的另一个妙招——草稿要工整


田田妈妈要求田田 做题要有草稿,草稿要像作业一样整齐。 哪里有问题,就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检查的时候就会重点关注。

田田妈妈是理工科出身,她自己因为这个习惯受益匪浅。

草稿写得工工整整,一方面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一步一步推导下来,有助于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另一方面,很多马虎就出现在演算的时候,比如,抄错数字,对位没对齐,写得潦草,自己写的自己都看错了……

草稿工整,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还能养成孩子认真细致的习惯。

总结:

通过具体的技巧外化孩子的思考路径,有助于形成清晰的思路,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这些办法看起来平淡无奇,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但田田妈妈一直坚持这么做下来。

田田上三年级时,还不太明显,从四年级开始,数学成绩就明显赶上来了,一直保持在班里前几名。

田田妈妈很庆幸,在田田二三年级的时候,用对了力气,该放手的放手,该抓牢的抓牢,用两年时间帮田田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了一个良性的轨道,现在就省事多了。

马虎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田田还有了好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好的身体,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为自己负责的责任感,相信自己能做好的自信心。

多说一句。

你瞧,如果只看到马虎问题本身,想尽办法消灭症状,结果会越弄越糟。

如果提升了认知高度,看到了马虎背后的成因,从根上入手,使巧劲儿,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不止是马虎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不都是这样吗?


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9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