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史上第一次,3家公司IPO上会审核全部被否,史上最严发审委名副其实?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0月到11月连续两个月,并购重组9次上会,20个项目,审核全部通过。
明明前阵子还让人鼓舞的IPO审核,怎么突然降温了呢?不是都说今年的并购重组审核越来越严了吗?怎么还有这么高的通过率?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呢?且听小汪@并购汪@添信资本慢慢道来。
IPO与并购重组,一直是企业上市的两条道路。那么,到底是选择IPO,还是选择并购重组?二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实质差别?
表面上看,2017年1月至今IPO上会家数合计466家,比去年全年家数高出了整整69%,让很多市场参与者欢欣鼓舞。
然而,IPO审核速度不甚平稳,历史上的IPO审核曾经多次暂停,但是今年的IPO审核又在加速。
而且,在新发审委10月首秀之前,2017年IPO通过率为80.99%;新发审委首秀之后,IPO通过率下降到了55.7%。
而并购重组的借壳上市呢?
都说2017年IPO加速,并购重组受到多项政策打压,A股控制权收购交易收到的关注度也下降了。
但是,并购汪研究中心发现,控制权收购交易中,按转让价格计算,“壳”公司市值中位数大约在70亿元左右,均值大约在80亿元左右。这个数字并不低,这是否就是“壳”的市场底价?
而且,即使是在监管审核如此严苛的今年,并购重组上会通过率依然坚挺,从2017年1月到11月底,并购重组上会审核通过率93.92%。截至2017年11月底,仅仅否决了9家。
IPO审核与并购重组审核的差别,说明了什么呢?
本质上说,IPO与并购重组的区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别。
怎么理解呢?
IPO与并购重组的区别,本质上是证监会发行部与上市部的区别。或者说,是行政化审批与市场化交易监管的区别。
IPO的行政化审批色彩更浓,而并购重组则更具有市场化特点。为何如此?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每年有多少企业在上市?又有多少企业退市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企业上市不容易,退市亦很少的情形?
上市和退市到底是动了谁的奶酪?政府的严格审批在均衡谁和谁的利益?监管和审核背后有什么逻辑和真相?
小汪@并购汪@添信学院在并购汪线上课程包中,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线上课程包凝聚一众精英人士实战心血和深度探索,以实务性、策略性为宗旨,既有系统性专题讲解,又能带你把握最新的边际变化。
设计架构尊重资本市场复杂、多变的特性,富有弹性。初学者可形成系统性思考方式,资深者可获取更深度、更新颖的趋势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