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小报告
从各大投行报告中看清中国经济形势,挖掘投资机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小报告

327政治局会议的精简解读,释放哪些重大信号?

财经小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3-30 14: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任泽平  熊柴  马家进

来源:泽平宏观(ID:zepinghongguan)


1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会议强调: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现在一季度GDP增速为-6%左右,二季度国内疫情有效控制和生产生活快速恢复,但受全球疫情大流行和欧美经济深度衰退影响,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可能是降幅收窄的低增长或负增长。


327政治局会议是重要转折点。 从1-2月以控制疫情为主,2-3月兼顾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再到3月下旬以来政策重心转变,即在兼顾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有效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对冲疫情影响,帮助企业和民众渡过难关。


三驾马车中,未来出口受全球疫情和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最大, 居民消费对聚集性活动可能还会心有余悸一段时间,因此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对冲手段。投资的三大组成中,制造业投资很大程度上跟出口有关,房地产投资以稳为主,因此基建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对冲手段。


概括来讲,327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市场上要不要扩大内需、要不要启动“新”一轮基建的争论,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定调和信号,那就是 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


2


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会议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包括扩大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等。未来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和发力点,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配合。


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三大工具,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预计赤字率从2019年的2.8%提高到2020年的3.5%,为财政政策腾出空间,明确功能财政。


增发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主要用于基建和减税。 预计地方专项债将增加1万亿至3万亿,按照政策要求专项债主要投向基建类项目。


这次提出发行特别国债值得关注,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内大洪水,连续4年推出1000亿特别国债用于基建投资扩大内需。 预计这次基建投资更像98年温和模式,而不是08年强刺激模式,既解决问题,又把握好度。


3


3月26日韩正副总理在北京出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做好稳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做好稳投资工作。


韩正强调,要积极有序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组织工作专班,精准施策,打通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堵点,加快恢复正常建设进度。要坚持 “资金跟着项目走” 的原则,安排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优先配套和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各地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提早谋划,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畅通审批绿色通道。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明确强调, “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贡献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是当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我们在2月下旬以来提出《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准备》《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在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并被经济形势走势所验证。


如果你做正确的事,运气就会在你这边。危机,没有准备是危,有准备是机。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


4


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预计未来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适度宽松、但不大水漫灌,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稳增长。


相对美国无上限QE和2万亿美元大规模财政刺激,中国财政为主、货币配合的政策组合长期效果更好、短期代价更小,而且在力度和节奏的把握上也更精准。


实际上, 中国在抗击疫情、恢复生产以及随后扩大内需的政策上,从国际比较看都更科学专业,走在了全球前面。


5


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 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中国没有采取美国发消费券的直升机撒钱模式,更多地采取以工代赈的模式,更有助于形成鼓励劳动的价值观,更有助于扩大就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


这几年,中国经济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观专业务实,现在社会上有些思想认识存在“一刀切、层层加码”,非黑即白是情绪化的民粹的业余的。


现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会上纲上线,说是刺激铁公基,这是严重误解。 过去40年,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没有超前的网络宽带建设,怎么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印度经济发展潜力释放不出来,很大程度受制于基础设施短缺,道路、桥梁、卫生系统都问题很大。


从历史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新领域、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新内涵。


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 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7


不同于“洗洗睡”“离场论”等悲观言论,我们一直保持对中国经济的客观专业建设性分析。我们大部分人都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我们的家园,虽然她并不完美,但是她充满希望, 我们都不是看客,而是建设者,奋斗者。


我们致力于实战经济学,提出“只要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新5%比旧8%好”“新周期”“新基建”。这些观点一开始备受争议,但都被形势演化所验证,也逐渐成为共识。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政策信号及经济市场影响全解析


如是金融研究院认为:


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手段已经到来,财政开启危机应对模式,宽松逐步升级,政策底已现。

1、国内外疫情形势如何?下一步疫情防控重点是什么?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64天已经召开了8次政治局会议,每一次疫情防控都是放在最前面讲的,也是重中之重,大年初一和2月3日会议主基调都是防疫,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几乎未提经济;212判断疫情总体有好转,新增和湖北省外开始下降,出现了积极变化后,开始简要提经济工作,部署复工复产;这次会议判断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这是非常积极正面的评价。这些天我们看到全国多地零增长、湖北多地清零、援鄂医疗队凯旋,表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 国内疫情正式进入第三阶段,迎来拐点,经济工作基本恢复正常。


但现在还不可放松,主要原因是国外疫情持续升级,累计确诊接近60万, 200个国家和地区有确诊病例,60 多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从伊朗、日本和韩国,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再到美国,亚洲、欧洲、美洲无一幸免,相继成为重灾区。目前美国确诊超过12万,每日新增过万,居全球首位。意大利病亡人数过万,病亡率超10%,致死率全球第一。目前来看,境外形势较为严峻,高峰期尚未到来,更难言拐点。

当前国内疫情的防控仍不可松懈,重点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尤其是境外输入,现已累计693例,连续多天两位数增长,为此外交部不得已采取临时性措施,从28日起暂停外国人非必要性入境;同时也要防范国内病例零星散发,本周湖北、河南、浙江新增的3例,依旧需要严防严控。尤其是北京等其他重点地区,还是非常严格,需要强制隔离14天。


2、全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全年经济目标会是多少?


疫情升级后,全球陷入了暂时性大停摆,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衰退的风险逐步加大。这次中央还特别强调了“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


实际上,从疫情发生后,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和讨论疫情对全球贸易及产业链的冲击,只不过没想到影响会这么大,绝对是远超我们之前的想象。毫无疑问,疫情会严重威胁全球经济发展,大量需求缩减,供给难以保障,结果是供需同步萎缩,除少数与抗疫相关的行业外,几乎其他行业都受到冲击。


关于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随着1-2月份经济数据陆续出台,现在随着经济工作基本恢复正常,观察期已经结束,冲击的评估也有数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对于大家关注的小康目标和经济增速,这次也给出了相对明确的答案。疫情发生之前都是“确保实现小康目标”,之后都是“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这次强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再提“确保”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2020年GDP目标应该会设定为5%-5.5%。


为确保小康目标,中央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并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预见后续宽松力度会加大,稳增长政策正式开始发力,要开始放大招了。


3、财政赤字率会提高到多少?发行特别国债利好哪些领域?


财政政策开始三箭齐发,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


财政赤字率破3已成定局,最高会到3.5%。 2019年是2.8%,今年可能会突破3%的红线,但突破3.5%的可能性也不太大,主要是减税降费后,财政收入缩减,财政收支缺口压力也很大。如果提高到3.5%,可增加7000亿资金,主要用于加大转移支付、基建投入等。


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发行规模会在1-2万亿。 财政政策开启危机应对模式,市场期待的特别国债终于来了,此前只发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应对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化解国有四大行高达20%的不良资产,向其定向发行,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第二次是2007年配合外汇储备管理改革,向农行发行1.35万亿特别国债,用于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注资成立中投,减轻央行的流动性对冲压力这次,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别国债。这次和90年末那次比较类似,是真正用来应对外生危机的,这是一种非常规宽松的重要标志,效果比较直接,预计会用于刺激消费。


地方专项债规模预计会突破3.5万亿。 近几年的专项债规模扩容明显,2015年首度发行1000亿、2016年4000亿、2017年8000亿、2018年1.35万亿、2019年2.15万亿,2020年已经提前下发了1.29万亿,总规模继续扩容,在3.5-4万亿左右,用作项目资本金后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助力基建投资,实现稳增长。


4、货币政策还有哪些新提法?何时会降息?哪些精准金融服务值得期待?


货币政策虽然还是稳健定调,但明确提出“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表明货币宽松可能会加快步伐,调降“存款基准利率”概率加大,宽松将进一步升级。


2月底刘副行长表示“适时适度调整存款基准利率”,近来陈雨露副行长指出“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要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基本匹配,并略高一些”。“略高一些”耐人寻味,之前都是“基本匹配”,给了市场巨大的宽松想象空间。


但此前货币宽松异常克制,先是本月LPR按兵不动,然后是降准力度不及预期,大家都在等大招——调降“存款基准利率”,时隔四年多的降息应该在4月份会到来。


因为现在货币宽松的着力点主要是引导LPR下行,其中1年期已经降了4次25个BP,5年期降了2次10个BP,未来还是会继续调降,但受到了成本端的制约。存款利率虽然在2012-2013年已经完成市场化改革,仍要受到利率自律机制的约束,等于存款基准利率*(1+上浮比例),还是与存款基准利率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存款基准利率直接决定银行负债成本,依然十分重要。目前银行的钱小部分来自银行同业,大部分来自居民存款,存款负债在银行总负债占比高达60%,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后可逐步降低银行负债端刚性成本,有利于进一步引导LPR利率下行。


整体来看,今年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延续“非典型宽松”。 虽然不是2015和2009年那样的“大水漫灌”,但会比去年的力度加大、节奏加快,量价同步发力。一方面,通过MLF、PSL、再贷款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资金面延续宽松。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上浮比例降低银行端负债成本,打破LPR利率下行瓶颈和制约,进而继续引导LPR下行,从而有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5、释放内需还有哪些着力点?地产、汽车谁会更受益?


财政货币都是为了刺激内需,这次还专门一段讲刺激消费。由于海外疫情严峻,更注重于国内市场,之前已有多地发放消费券来刺激消费。政策的脉络和和2009年、2015年如出一辙,先抓投资,然后就是消费,这次提的是实体店和商场,还有此前提过的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手机(尤其5G手机)预计也会有增量刺激。


大家都很关心房地产是否会重启刺激,目前来看,“房住不炒”的定力还是很强的,主要是如果再来一轮房价泡沫,后果难以承受,所以地产宽松还是相对克制,但在货币宽松的背景下,尘封的房地产市场会逐步回暖,核心城市房价还有上涨的机会,当然分化也会更加明显。


汽车作为典型的传统大件消费品,在整个社会消费中占比10%左右,地位举足轻重,且会带动上下产业链发展,刺激力度也会不断加大,商务部已表示要从生产、流通、消费三端促进汽车消费,包括放宽限购要求、鼓励以旧换新、加大补贴等。


6、为重启湖北制定了哪些专项支持政策?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目前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武汉市4月8日也将解除,这次会议特别提出“支持湖北有序复工复产”,表明湖北正在重启。为支持湖北发展,帮助停滞了两个多月的经济重回正轨,中央会制定专项政策,以下政策值得期待:对于湖北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于湖北企业,提供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支持,设立应急周转资金,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对于湖北居民,定向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全球顶尖视觉  ·  金碧辉煌的最好诠释!
7 年前
Ella三黑环游世界  ·  我睡陌生人的沙发环游世界600天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