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器人网
机器人网 ( roboticschina.com) 为中国的机器人系统研发、设计与制造工程师社群提供最新产业和技术趋势,以及配套产业的技术方案与信息,涵盖工业自动化、教育、医疗和健康、农业/矿业/林业、家用和娱乐、探测和检测等六大应用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机器人网

智能制造来袭,“关灯工厂”越来越多?

机器人网  · 公众号  · 机器人  · 2017-06-16 17:41

正文

2016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6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6%,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科技创新企业规模不断增加,总数达到12.7万家以上,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去年是“互联网+”和智能化全面爆发的一年,“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全面提升。
 
转眼又到6月,新的一年毕业季到来,求职高峰也将随之而来。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企业在用人、制造产品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对用工有着特别需求的制造行业,随着智能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关灯工厂”越来越多,企业人力又将何去何从呢?
 
观点:智能化是对个人技能的升级
 
“我们麓谷这边一线员工大概在100名左右,并不是很多,车间里大概是一名工人配一台机器的配置。”在金杯电工,该企业特缆事业部的副总经理章薇告诉记者,金杯电工作为老牌的电线电缆传统品牌,其实面对智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企业一直在朝着这方向努力。“目前企业自动化设备程度还是比较高,但是对于普通工人我们一直还是比较有需求的,毕竟机器代替不了人。”章薇表示。
 
记者了解到,现在麓谷的企业中,虽确实存在不再依赖大量人工实现生产制造的现象,但是对于能熟练操作设备的技工还是普遍需求的。
 
“像之前在车间工作的工人每天都要填写生产记录本,用来记录生产过程和产品情况,但是现在公司采用生产管理系统后,员工在机器上进行信息采集输入,设备上的输出端口就可以直接把信息传送至电脑里,供后端的人查看。”章薇介绍,前端的工人要保证信息设置的准确、操作设备的维护、产品质量的把关,虽然过程看上去简单方便多了,但是对前端的工人要求更高了。
 
与之拥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华自科技人力资源总监李亮。“智能化程度越高的工具更需要高技能的人员操控,对于一线工人而言,智能化是对个人技能的升级及职业的优化和再造。”李亮说:“智能化的推进替代了人重复性、枯燥的劳动,体力劳动者无疑会受到的冲击,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思考复杂度高、创造力强、灵活性高的生产性服务工作,仍然需要人力胜任。”
 
当今“工匠精神”备受推崇,在智能制造的热潮中,产业工人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更加专注,将对个人职业生涯带来利大于弊的效果,从而在工业效率的提升中分享红利。“同样是操作工,有的只会设置程序,有的既会设置程序又能维修排除故障,后者就能拿更高的工资。”章薇介绍:“我们企业内部设有职业技能考试,从1级至5级,等级越高,技能津贴就更高。外部的职业技能资格也设置了职业津贴。”


 
  

困境:智能化发展急需“跨界大咖”
 
智能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数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制造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养,从精益人才的培养到智能人才的培养,这一过渡和齐步走可能也是制造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我们电线电缆领域,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特别稀缺,有且也大多集中在行业领域较发达的江浙地区。”章薇向记者解释,由于电线电缆这一传统行业的特殊性,一般学习电缆设计专业出身的业务大佬对信息化领域不甚了解,而信息化领域人才对电缆的业务需求也不太明白,这种“跨界大咖”一直是制约企业智能化发展的瓶颈。
 
有这种感觉的,并不是章薇一个人。有数据显示,58%的制造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智能制造商业软环境亟待改善的方面。目前,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
 
对于困境,企业也见招拆招,积极探索解决之道。目前,华自科技正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为此,企业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及信息化部,聚集了一大批信息化人才。“在企业内部组建专门的信息化部门,通过深度融合,在深入了解企业产品技术、业务领域的基础上,推动智能化进程。”华自科技智能制造及信息化部经理喻鹏介绍。
 
既然复合型人才可遇而不可求,不如就自己动手培养,这也是金杯电工在学习了江浙地区电缆企业智能化发展之路以后的感悟。“一直以来,省、市、高新区都不遗余力地为人才聚集和引进提供了很多政策和平台,但‘跨界人才’的培养还是在企业和个人,企业有观念,个人有意愿,才能培养出切实符合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章薇说。
 
思考:智能化要以问题为导向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面对智能化的大势所趋,企业也迎来正反两面的思考。
 
“智能化为丰富用户服务打开了无穷的空间,进而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生态圈,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重要而影响深远。”李亮说。同样,章薇也认为,智能化将促使企业盈利模式产生变化,并且将极大地改善工人的生产环境,降低劳动强度。
 
企业作为智能化生产制造的主体,一方面必然将享受到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智能制造所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还处在“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并进的情况下。
 
“任何企业对于智能化的改造建设都应该基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盲目追求智能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喻鹏表示,对于企业来说,要认识到智能制造的建设改造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设备、资金的,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要以问题为导向,企业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就从那些方面进行智能制造改造。


一百万台机器替换工人的小目标为何没有实现?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目前没有实现,现在才有5万台。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不是,整个大数据的积累有很多工艺在做改变,我们要积累到一定的大据和参数。应该讲机械的智慧还达不到人手的精巧。比如我们做机械人的手的抓取,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机械要真正实现组装作业的大量生产,还应该有五到十年的时间。但是将来很多的检测,机件的维修管理,大数据的分析还是要人脑的管理。我认为花30年的时间,让单纯的劳力,重的工作由设备和机器人取代,那就需要大数据的分析,现在大数据的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全面的无人化。


关灯工厂也有局限性?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我们的限制在哪儿?限制在机台的大小,车高,治具跟工厂之间的大小。比如说我们做手机,今天要改成大一点的就要改刀具或者是工具。这个就是我们现在不能无限大,它一定有一个限制的规格。这个马路是汽车的,你开一个大卡车过去,那么我们的马路就要重新的建制。


 来源:robotinside


专注于机器人、无人机/车,工程师都关注的“机器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