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晶见
有数据,有态度,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晶见

思考|都工业4.0了,你真的明白电力用户的需求吗?

晶见  · 公众号  ·  · 2017-12-20 22:29

正文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互联网和大数据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这些变化令工业界坐不住了,最早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和资源到电子商务的建设中去,掀起了一股传统工业拥抱互联网的热潮,而如今,不但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各国政府都开始从国家层面推行工业技术信息化,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还有一直热炒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宣示了新兴技术带来传统工业创新的爆发点即将来临。

然而,我们还感受不到它对生活的具体变化。在能源界,我们投入巨资建设智能电厂、智能电网,除了自动化水平更高之外,社会效益真的提高了吗?

业界对此存在许多疑虑和不同的声音: 所谓的 科技到底有没有像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给我们的生产效率带来极大的进步?


工业4.0,你比工业3.0多一个1.0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分析前几次工业革命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 是蒸汽机的出现,用机械的力量代替了肌肉的力量。例如,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的第一件头等大事,使人们可以花更少的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同时有了更多的富余时间和经济能力来消费,进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其他行业也借此考虑如何利用蒸汽机来改进自己的生产——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前后的英国,陶瓷制品很贵,但是自从用上了蒸汽机,陶瓷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加大的提高,充裕的供应令陶瓷品的价格大为下降,更多的人可以更大程度的使用陶瓷制品,也深刻的影响了社会分工和国际经济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代出现了电气化和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其中汽车生产就是这个时代一个典型的事件。电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更加自如方便的使用能源,让人类在大自然中更为自信;流水线的出现,专业化分工更加精细,人们更是发现了从管理中也可以挖掘效益。

这个时代的产品生产效率实现了非常大的跨越,而且还是发明创造最活跃的时代,出现了很多新产品的制造,从汽车、火车到飞机,人类“衣食住行”的最后一件事发生了亘古未有之巨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 出现了电子计算机、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后来的互联网,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一样的是,这是头一次发现原来人脑的很多功能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从电子计算机分担了人脑的巨大计算量造出了原子弹开始,到传感器和单片机被嵌入到越来越多的设备中代替人执行动作,到最近的互联网让一切触手可及...

如今,随着互联网改变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大家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寄予厚望,认为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站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口。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新技术的出现到被广泛采用,使得社会生产效率发生了巨大的改进,解放人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闲暇时间,使得人们有精力也有能力去消费,需求的旺盛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重新定义需求与供应

所以,作为工业革命时代的新兴技术,并不是局部或者改良了生产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优化或者说量变,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质变和飞跃。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说至少目前在传统工业领域,还没有感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兴技术会带来什么质的飞跃,未来也看不清楚如何利用这些新科技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就质疑,至少现在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是不是可以和前几次工业革命相提并论?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是不是为了兜售你的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在很多领域的成功已经被广泛认可,从阿里帝国到腾讯帝国,美国人都管马云叫爸爸了,再到如今的滴滴出行和摩拜单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衣食住行”最后一项的颠覆性变化。互联网没有制造出更高级的火车和飞机,但是他解决了老大难的火车订票问题;互联网也没有制造出更快的单车,但是他让我们的出行更便利。

这就是人类的需求和互联网的威力,互联网在服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哪怕是最传统的制造业都触网了,而交通运输又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互联网极大的降低了服务的成本,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体验,在任何一个服务能力占据成本大头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现象对我们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改进生产,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互联网并没有在汽车和单车的制造环节本身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改进,但是人类是真的需要汽车吗?需要单车吗?不,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出行服务,我希望被很舒适很高效地送达我的目的地,我需要的是这种服务,车都是工具而已。

这就是现在人类的需求,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的思考互联网这些新兴技术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如果一直用传统制造过程来思考,是没有出路的。 在如今这个一切供应都过剩的年代,已经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代了。 每一个个体需要被尊重,我们的个性化需求希望被满足,这是工业生产规模化与消费需求个性化相冲突的时代。公共汽车不是不能把我送到目的地,“我”也不需要开行更多线路,“我”的需求是可以随时随地被舒适高效的送达任何一个地方。

事实上,前几次工业革命本质上也不仅仅是生产,而是极大的满足了人类的需求,这才最终有了社会的繁荣昌盛。


电力用户需要什么?

所以,我们来思考工业4.0这些新概念的时候,如果生搬硬套的把互联网大数据这些技术用到我们的制造环节本身,从开始就输了。

制造是为了生产出产品,产品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是互联网如何在其他领域更好的满足人类需求、提升效率和体验,举一反三,在工业领域如何输出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好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一直紧紧盯着制造过程本身和产品本身。有句古话叫做“善假于物也”,物,说到底,是为了达到我们的某种目的,而不在物本身;另外,任何一种新技术,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举一反三,善假于新技术这个“物”。

对于现在很热门的智能电厂建设也一样,作为发电企业,从传统观点来看,我们生产的是“电”这种产品,但是在工业4.0时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发电企业提供的是光明、是动力、是冷、是热这些服务?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更多的去关注我们的客户?去关注我们的服务?我们舍得给机组装那么多传感器,我们是否也舍得采集用户的用能数据?特别是如今营销对象从电网变成了电力用户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像其他行业一样深入研究用户?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不是铁塔,不是手机,也不是无线信号,而是提供了我们通讯的需要,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我们的电也一样,本质上也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给人赋能的服务,能源服务,那为什么我们不多学习人家的精准营销,人家的客户服务,人家的业务改进?

哪怕是电厂的制造过程本身,大家也摸索了很长时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一直不得要领。我们在设备上尝试过了,在控制运行上尝试过了,似乎都没有出现亮眼的效果。

说到人工智能,目前最成熟的应用都是代替人的决策,或者辅助决策,还在弱人工智能的时代,所以他替代人类的某一项技能是很靠谱的,例如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 但是他不能代替人类全面思考。 我们一直说智能电厂应该是无人值守少人值守,但是我们有没有分析一下,目前的这些人都在干什么?从哪些地方是最容易让机器替代人的?工业4.0时代有一项典型应用就是知识工作自动化,我们很多电厂有人统计小指标竞赛的结果和结算,要花好多人好多天;长年累月专门派两人做环保台账;还有其他不计其数的报表工作。 这些知识工作能否利用数据的采集、OCR技术、图像识别、爬虫等全面感知技术来实现知识工作自动化呢?

所以,智能电厂的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思考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别的领域的成功经验,举一反三而不是生搬硬套,来探索具体应用落地,而不是整天盯着机器人。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就目前的技术,软的方面比硬的方面更容易取得成功。晶见在后续的文章中将具体介绍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智能电厂建设方面的一些有益尝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