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预存选华算:重磅加码,高至30%预存增值
氨(NH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化肥、制药和炸药等领域。近年来,NH₃因其作为无碳燃料和氢载体的潜力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的Haber-Bosch合成工艺依赖于化石燃料制氢,需在高温(>723 K)高压(>15 MPa)条件下运行,不仅能耗高,还造成超过1.2%的全球CO₂排放。此外,该工艺需要集中化生产,增加了NH₃的运输和分配成本。因此,实现温和条件下的高效NH₃合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国科学技术院Minkee Choi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n and proton storage on separate Ru and BaO domains mediated by conductive low-work-function carbon to accelerate ammonia synthesis”的最新论文。
该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Ba–Ru/碳的催化体系,通过在导电碳载体上引入BaO,构建了独特的电子/质子储存结构,实现了高效的NH₃合成。研究发现,在H₂气氛下,H₂在Ru表面解离生成H原子,并进一步极化形成H⁺/e⁻对。其中,H⁺沿碳表面迁移并与BaO中和,而e⁻则富集在Ru/碳催化剂中。这种电子富集效应显著增强了Ru的π-反向供电子能力,有助于N₂的活化,并有效抑制H₂中毒问题。
此外,该团队通过调控碳载体的功函数,发现低功函数的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MWNT)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子向Ru的转移,从而大幅提升催化性能。优化后的Ba–Ru/N-MWNT催化剂在573 K、10 bar条件下,其NH₃合成活性较传统Ba–Ru/MgO催化剂提高了7.4倍。
(1) 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Ru和BaO在导电碳上的协同作用,通过碳的导电性实现电子(e⁻)和质子(H⁺)的分离存储,类似于NH₃合成条件下的化学电容器,从而增强NH₃合成催化活性。
(2) 实验通过以下机制揭示了催化活性提升的本质:
H₂在Ru表面解离产生H原子,H原子极化形成H⁺/e⁻对。
H⁺沿着导电碳表面迁移并中和BaO,而e⁻则积累在Ru/碳界面,从而提高Ru的电子密度。
随着碳的功函数降低,Ru中电子进一步富集,增强了π-反向供电子效应,促进N₂活化并抑制H₂毒害。
采用最低功函数的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MWNT)作为载体,可显著提高NH₃合成活性,其催化性能是基准Ba–Ru/MgO催化剂的7.4倍。
图 1. NH3合成过程中BaO对Ru的氢辅助电子赋能。
图 2. Ba-Ru/碳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图 3. Ru催化剂NH3合成性能的研究。
图 4. H+和e-在BaO和导电Ru/碳的分离储存。
图 5. BaO负载对催化剂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本研究揭示了NH₃合成过程中Ru和BaO在导电碳载体上的协同作用,并提出其本质可类比为化学电容器,其中Ru和BaO分别存储电子(e⁻)和质子(H⁺)。这一机制挑战了传统BaO电子促进效应的简单感应理论,指出其实际来源于电荷存储和分布调控。特别是,低功函数碳载体能够增强Ru的电子富集效应,从而促进N₂活化并抑制H₂中毒,显著提升NH₃合成活性。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催化剂电子结构调控的理解,也为NH₃合成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开发具有更低功函数和更高结晶度的纳米结构碳材料,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此外,该电荷存储机制或可推广至其他涉及电子转移的催化反应体系,为催化科学和材料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Baik, Y., Chi, S., Lee, K. et al. Electron and proton storage on separate Ru and BaO domains mediated by conductive low-work-function carbon to accelerate ammonia synthesis. Nat Catal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5-01302-z
🏅
同步辐射XAS限时直降1000元🎉原价3500/元素起,现仅需2500/元素起!
全球机时,三代光源,随寄随测!最快一周出结果,保证数据质量!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