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云
《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深度探寻东北地区地缘宝藏。人参、鹿茸、细辛、五味子、刺五加……说起产自东北的道地药材,你能说出几样?作为中国道地药材的资源富集区,东北素有“北药宝库”之美誉。尤其近年来,随着“庄周梦蝶汤”“人参熬夜水”等东北中医药消费品走红,人们对东北地区中医药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走进白山黑水,《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深度探寻东北地区地缘宝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学术指导,鲁南制药启达力®荆防颗粒独家冠名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既回望东北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又以文化双创的视角,来展现其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勇立潮头的砥砺之姿。
这是东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样本——它在富饶的黑土地上拔节生长,孕育出数不清的道地药材,生发出独特的临床治疗手段与养生技法,又在中医药文化走向全球的浪潮中,为经方与现代科学架起桥梁,让“北药宝库”释放“北国医蕴”的无穷活力和无限潜力。
▍物产之美:勾勒“北药宝库”多元图鉴
何为道地药材?只有在特定生态条件、独特栽培和炮制技术综合作用下的药材,才能获此美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阿胶、云南的三七、广东的陈皮、吉林的人参……以中国之辽阔,道地药材分为十大产区,而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因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多雪,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由此获得“关药”美誉。
以地缘为引,《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就是要在道地本草中,探寻东北等不同的医学流派,领悟养生之道,洞见生活中的中医智慧。为此,节目勾勒出人参、鹿茸、五味子、防风、细辛、刺五加、黄柏、知母、龙胆、蛤蟆油、藁本等著名的道地药材图鉴。
它试图探寻道地药材的地理成因。产量占比全国90%以上的人参,缘何以品质冠绝全国?《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通过“实景探访+演播室展示”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吉林,去寻找一方水土与传统文化彼此碰撞、互相滋养下的东北中医药流派。
节目搭建了独具仪式感与沉浸感的媒介仪式,在宝地体验官奔赴东北,体验采挖野山参的实景探访中,观众了解到“放山”“抬参”的独特文化习俗,也进一步知悉东北野山参的独到之处:在长白山地区,因肥沃的火山灰地质环境,叠加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长白山人参能储存充足养分,蕴藏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它分享道地药材的鉴别法门。林下山参具备何种特点,又如何判断人参价值?节目邀请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邱智东,为观众现场传授“芦纹体须皮”的辨别五法,分享改善睡眠、记忆力以及缓解疲劳的多种疗效,为人参“解锁”出多种使用场景。
这是中医养生文化的影像再现。一直以来,中医药就有调理、滋补、治疗等多重功效,养生正是中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传统。《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以生活化场景切入,科普林下山参在高烧、失眠、手心脚心出汗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方法,传递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辩证论治方法。
除此之外,它还从道地药材出发,追寻根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根脉。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地药材,它们因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的岐黄之术而为人熟知,又因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同根同源,书写着“医乃仁术”的千年华章。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韩田鹿就表示,人参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地药材,不仅外形似人,又因其坚韧质朴品质,还体现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器免成”这一中国审美与中国哲学。
▍青春之姿:开启“北国医蕴”的“活态传承”
当前,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面对这一时代考题,《中国中医药大会》以“青春”为题眼给出答案。
“药香也怕巷子深”,《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走进“北药宝库”,以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让来自黑吉辽三省的中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关药”文化迎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机。
来自东北的中医药大学生们和全国观众一起问道中医药文化。节目特设置“元气少年团”,邀请中医药学子为嘉宾,一同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舞台之上,他们代表着大众眼光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好奇打量,让趣味问答为热门中医药话题答疑解惑。
来自“元气少年团”的“大师哥”付彤飞和“小师妹”黄琪惠,就主动请缨上台挑战“人参的服用场景”。青年学子携手闯关的竞技环节,让观众了解到“中医辨证的阴虚患者不宜服用人参”的趣味知识,其超高通过率也展现出热爱中医药的当代青年们的青春活力。
为实现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中国中医药大会》还延续总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理念,借助科技环形大屏、多机位VR虚拟植入技术,打造了沉浸感max的演播舞台。
如葫芦形的舞台设计,就传递出“悬壶济世”的美好寓意。节目章节之间的衔接,也借助科技赋能打造虚拟“宝葫芦”,“开宝葫,探宝藏”的视听体验可谓新颖。尤其是展示东北道地药材环节时,演播室在虚拟技术的加持下“变身”,雪花、白松、高山、河流等视觉元素共同编织出白山黑水的美妙图景,让中医药故事跨越山海,直达观众眼前。
眼部穴位挑战、用药场景挑战等趣味互动,则是《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充分发挥电视节目在交互体验上的长板,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中医药文化,让“活态传承”更加落地。如展示彭氏眼针的针灸绝技,来自塞尔维亚的“元气少年团”成员苏俐娜上台挑战眼部针灸,每扎对一个穴位就亮灯一次的设定,让传统中医技艺与实景游戏相结合,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
可以说,从拥抱年轻群体到刷新视听体验,从设计趣味互动到注重交互迭代,来自东北的中医药文化卸下厚重“马甲”,以青春姿态与观众相见。
▍创新之力:让东北中医药与时代同频
就在刚刚落幕的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上,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大放异彩。与会代表盛赞,“中国处方”造福全人类,中医药科技成果惠及全球,中医药文化闪耀世界。那么,来自白山黑水的东北中医药文化,如何为中国中医药做出贡献?
根植于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社会现实,《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要在历时性回顾梳理之上,描摹东北中医药立足当下、不断创新的奋斗图景。这也是“中医正青春”的内涵所在,它既是传统医学,也在多学科的加持下成长为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系统科学。
与健康新需求相契合,是东北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节目既呈现彭氏眼科传承人等全国名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也在人参这一典型道地药材的使用场景中,探寻三餐四季里的药食传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智慧。
如节目邀请全国名中医、彭氏眼针传承人田维柱来到现场,这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依旧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为患者康复带来福音。他表示,当前中医药文化日益融入大众,“老中医”也焕发新生,只要年轻人愿意深入钻研,他必定倾囊相授。
聚焦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联姻,《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还邀请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王喜军来到现场,为观众展示学界和业界对道地药材活性成分、药理机制的科学探索,描摹中药材研究的广阔潜力与空间。
据介绍,现代科学为解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原理,提供了血清药物化学、方证代谢组学等众多角度,人们得以全面掌握体内物质及内源性标记物的质、量变化,进而为方剂配伍提出科学阐释。
正因勤耕不辍,东北中医药文化已经走出“关药”圈地自萌,迈向了全世界。鲁南制药集团国际药品研发中心主任冯中介绍,依托中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鲁南制药国际化进程正有力推进中,有2个产品在“一带一路”国家上市、8个产品正在欧盟国家积极推行注册,尤其是由古代经典名方荆防毒散,已在欧亚经济联盟5个国家获批上市。
在出海中行稳致远,中医药文化也搭乘上“中国快车”。“墙内开花、墙外也香”,无论是彭氏眼科所牵头成立的世界中医联合会眼针专业委员会,还是以鲁南制药为代表的出海成功案例,这些都代表着凝聚中国智慧的东北中医药文化及产品,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请点“赞”和“在看”,第一时间接收行业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