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起点人文plus
面对人文世界,兼顾好批判性和包容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起点人文plus

看完2024语文高考作文,很难不疯

起点人文plus  · 公众号  ·  · 2024-06-10 11: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 大南南
来源:大南南减法育儿
文章已获授权

刚刚,语文考试结束了。

意料之内,关注最高的还是作文。
为什么?
因为高考作文代表将来语文教育的大方向。
今年,北京卷从传统角度出发探讨 “历久弥新” ——
新课标卷的 “人工智能”、“探索未知之境” ,全国甲卷的 “交流与冲突” ——
天津卷的 “被定义和自定义” ——
发现没? 这些都带着很强的思辨性。
其实这也是近年来语文作文的一个方向,思辨性很强。

2021年全国一共八套作文,其中有五套是思辨类型的作文

全国甲卷, 有为与可为 ——
还有上海卷: 沉淀与价值——
浙江卷: 得与失——

2022年也基本上都是思辨类作文。

上海卷:提问与结论——

2023年探讨 “技术发展对人的意义” ,还有“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 等均为思辨性话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这类话题越来越多,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因为它考察的是, 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不是清晰、怎样找准角度辩证之间的关系、怎样联系社会现实把道理说透彻 ,这不是背模板和素材就能具备的。
事实上,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看过多少书,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会不会表达……任何一个环节断层都不行。正因如此,写作是最不能速成的一项。

功夫不在课内,而在课外。
在我看来,让很多家长头疼的写作能力,反而是最好培养的,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聊聊。
文章凝结了我多年的写作和育儿心得,所以文章有点长,也请大家耐心看完, 相信会给你很不一样的启发。


二、高考作文难在哪?

1、读不懂

很多考生反映读不懂作文题目,或者干脆写跑题了。

先别急着笑话他们,因为这几年的作文题目确实挺难的。

比如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但也因此成为了时间的仆人”。

先来考考大家,如果是你,会从哪个角度写呢?

很多人立意应该都是“要做时间的主人”。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和教高中朋友聊了一下,发现这样只能拿到普通分。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是这么想的,没有更深入的解读。

她告诉我, 如果再联想一下就更好了
例如,时间就是生命,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用生命创造出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所以技术与时间和人的相互关系,也影响着背后的科学、文化、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科技和文化艺术这个角度辩证看立意就更高,加上最近大热的话题“AI对艺术的冲击”等丰富案例,就是一篇兼具深度和社会热度的高分作文。

听她说完,我感慨作文想得高分真是越来越难了。
同样的还有2022高考作文“本手、妙手、俗手”,我高考作文57分,自诩还算不错,但是也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 (据说这个作文当年是很多考生的噩梦)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很多考生看到这句话,就会往“基础与创新”的立意上去想,迅速下笔,结果只能得个基础分。

为什么?

因为“俗手”被忽略掉了。

根据题干的意思,“俗手”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的符合常理的做法,很多时候并不利于整体的发展。

然后发动联想能力,继续引申为:固有规律和现实发展需求的矛盾。

再结合“妙手”和“本手”一起理解,立意就来了:掌握规律,尊重客观事实、用创新促进发展。

写个作文弄得跟破案一样,但想想也能理解, 作文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阅读、理解、联想写作,缺一不可 。所以命题也不断创新规避类型化,让“刷题思维”落空。

以后作文不是背背模板就可以的,只有从小就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才是最稳妥的。

2、写不出

有人看不懂题目,还有人一写作文脑袋空空如也只能疯狂套用模版。素材用了不少,成绩却很一般。

换个角度看就容易理解了。

我有幸当过研究生英语考试阅卷的老师,而且被分到了作文组。
我这才知道, 从阅卷老师的视角来看,有没有套用模版,一眼就能看出来 。模版就那么多,开头、转折、结尾高度相似,连句式都一模一样。
所以这些年,高考语文作文很喜欢把“思辨性”和“生活”结合考察:

——思辨性,是脑子里的想法。

——生活性,是你对生活的理解。

这需要有真实的体验和思考。脑子里是啥,写出来的就是啥。超常发挥,基本上不存在。
你看起来是一篇高考作文,但是背后是孩子从识字一直到参加高考,这期间所有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只有大量的输入,听过、读过、理解过,才能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所有这些,功夫都在平时呀!
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相信长期主义的人,我觉得教育也是一样,很多问题其实把眼光放长远就会迎刃而解。

就拿作文来说,大家都觉得好难啊,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辅导。但其实可以完全融合在生活轻松进行,不知不觉中把作文这个大难题给解决掉。

三、作文可以很简单

1、培养思辨能力

我觉得思辨能力主要分为两点,一个是怀疑精神,一个是实证精神。

👉怀疑精神

馒头和花卷现在已经能精准从我的话中找到漏洞,好多人经常问我是怎么培养的孩子思维的,我的做法其实很简单——不让问题掉到地上。

成长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孩子脑袋里总是装满了奇奇怪怪的问题。

质疑,是最宝贵的天性。

——被问到“手机是什么?”
我会给孩子认真讲手机的作用,手机和人的关系,满足孩子对手机的求知欲。
——妈妈什么是钱?

我会从钱是怎么来,又是怎么花出去的,怎么影响经济的,都聊一聊。
——公交车为什么这么便宜?

顺着哥哥的问题,我从国家补贴,讲到税收,最后讲到车牌管理。

这些都是很普通的对话,但我觉得意义蛮大的。孩子正是在跟世界的碰撞中,在我们的认真回应中,拼出属于他大大的地图。

👉实证精神

孩子每天要被无数的观点包围,偏激的,理性的,对立的, 没有分辨和求实精神很容易被裹挟其中,失了方向

谁没有为错误判断“买过单”呢?
我也因此错过很多机会,做过很多后悔的事情,受过不少伤害。
幸好,两小只有稳定的内核,很多事情看得比我这个大人都通透。

我的经验是没事带孩子多去走走, 多跟真实世界接触 ,提供一份非常克制的新闻报纸,真实呈现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把思考的权利留给孩子。

看哲学书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人类思考的过程都在这些里面了,关于生活的一切都能在哲学的质疑和争锋中找到答案。

2、鼓励大胆表达

写作文,光有逻辑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就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写日记

任何语言,听说读写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完成了听、说、读,才会有写。

老朋友都知道,从三岁开始,我鼓励孩子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一来,我能更好地了解孩子,

二来,给孩子提供一个情绪的出口。

再者,也能养成思考和记录的好习惯。

这个不起眼的事情我们已经坚持了四年多。

从最开始的抽象派:

到现在独自成文:

还收获了意外惊喜:日记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理解和表达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现在不管到哪,都会先拿出小本本记下来。

作文?不带怕的。

👉多交流
可能有人要问了,交流对写作文有什么助?

帮助可大了。

跟别人交流,要理解别人的话——自己的想法——组织逻辑——描述出来。

跟作文的,审题——理解——构思——下笔,没什么区别。
每天我都很珍惜孩子冲出校门那一刻强烈分享欲。
——聊心情,这是真实想法。

——谈困惑,这是表达自我。

——就连疯狂吐槽,也是情感的表达。
所以擅长交流的孩子,写东西都不会太糟糕。

3、阅读很重要


阅读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

不过还是想提醒家长,给孩子看的书一定要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是这样,中文同样如此。

要知道,现在很多语文阅读理解,是掐头去尾简化后再拿给孩子看的。 之前我看过一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对比原作才发现,几万字的文章精华都去掉了,只留了下了几百字的框架。
所以一定要多读书,多看原汁原味的好书。
看梁晓声的小说会发现原来心理描写这么简单,看余秋雨的散文会感叹联想真美妙,看季羡林会意识到生活的细微之处大有乾坤……书看多了写作文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了,十岁以前,还是推荐以绘本为主

有家长在后台留言说,孩子不愿意写读后感,很多书没读完就搁置了,觉得很可惜。
其实这是忽略了一个比较重要概念,我在英语中经常说,但是在中文当中没有提过。
那就是—— 精读和泛读
泛读可以重塑世界观,但精读可以感受语言和情感的细节魅力。我之所以就是看书比较快,是因为能够 放弃掉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的信息精读

所以不需要孩子把每一本书都读完,也不必要必须说出个一二三。看一半不看了丢在旁边,家长真的不用觉得特别可惜,因为这也是 孩子在为自己做选择。

大南南有话说:



早上经过考点,心中感慨万千。 二十多年前,我父母也是这样,目送我开启人生新篇章。

至今我仍然记得考场上的场景,细碎的阳光印在斑驳的桌子上,教室安静到只能听见笔在纸上划过的莎莎声。


多年过去,我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有了你们这些可爱的读者。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后 祝所有考生,金榜题名!
By 大南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吃喝玩乐新分类  ·  恒兴花园小区,售价59.80万元,等你来电
8 年前
供应链金融  ·  研究报告: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7 年前
申龙斌的程序人生  ·  PoW工作量证明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