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来自网络)
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种魔都。在我生命的第24年,开始真正感受到魔幻现实主义之都摧枯拉朽的魔性。
15年大学刚毕业,顺利拿了offer,解决户口。很巧合的,恰好赶上了一波大牛市,从头至尾感受到了层层推进,各个板块逐一击破的、令我目瞪口呆的涨幅。
真的,没有来魔都,不知道自己是有多么的“穷”。
“不买房就不知道自己有多‘穷’”
。这一年里深入骨髓的“穷”会激励我一辈子。
15年初,我估摸着能买个400万总价的房子,啃啃老,那时候400万可以买上中环内地铁边的次新商品房小三房,我看了看还挺心满意足,感觉也算能在上海有个比较适合居住的家了,毫无危机感。殊不知,2015年,央行累计6次降息5次降准,2套房贷款政策放松,税费政策放松,注定了这波置换行情的开始。这些事情我后来才明白,才看清。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2016年春天,各处开始跳价毁约。直至16年3月25号,沪9条颁布,我仿佛看到了房价稳定的希望,稍微舒了口气,至此,我的户口还没办好,心急如焚。
楼市只安静了几十天,这次观望时间非常短,耐药性越来越强。5月18日,楼板价5.45万周浦地wang;5月24日,6万保本价泗泾地wang。6月2日,保本价7万顾村地wang。外环外的楼板价比当时内环内很多漂亮公寓都贵,瞬间唤醒了各个板块的价值回归。
随后, 8月17日,融信拿下中兴路板块内环内保本价14万。百亿地王,破中国记录,推向高潮。至此,我发现400万已经买不到什么房子了,砸锅卖铁,撒泼打滚把预算加到500万(含税),开始了慢慢看房路。
第一站,奔向花木,当然,是内环外的花木,芳华路板块,内环内的世纪公园附近够都够不着。大概看了看培华等动迁安置小区,真的惨不忍睹,从来没有住过这么破的小区,连个像样的停车位都没有,出了芳华路地铁站一路私搭乱建的棋牌室,随处可见的苍蝇馆,没什么清扫的地面,小区门口晚上露天的烧烤,满地油污。看了两天,心灰意冷,500万,在上海真的只能住这样的地方吗,不免有一丝疑惑。(后台对话框回复
#花木#
查看原创的花木测评文章。)
第二站,从芳华路走走到了龙阳路,觉得那边轨道交通十分便利,直奔万邦都市花园,进去看了下觉得还不错,至少比芳华路那边好多了,还有个竹园小学在里面。问了下中介,最小的户型76平,手枪型或者双南的两房。预算500万,看了一个靠马路的,又看了一个顶楼靠高架的,都很吵,其他的买不起了,只能放弃,预算实在加不上了。
第三站,再往更远的北蔡看去,先去看了锦博苑,76平的两房符合我的预算,进了小区之后满小区都是拆迁户搭起来的天井,花园里绿化都被各种菜代替,明明是2006年的小区看起来却跟2000年的小区一样破旧,遂离开。再往附近的大华锦绣街区看了看,只能买到几个动迁街区的两房了,环境和锦博苑无差,也只能放弃了。看到这时候,大概已经过去了4个周末,真的十分煎熬,从未想过500万在上海真的是过的最赤贫的生活。
插曲一,有天陪单位同事去东明广场2000块钱顺便买了个标书,跟单位的IT大牛一起拍车牌,第三个月就中了,16年8月份,87000块,另外给同事送了双运动鞋表示感谢。当时我真的是一滴水都挤不出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呵呵,当我拍到车牌却没有钱买车也养不起车的时候,真的是深入骨髓的一种感悟。只能先把车牌钱交了,过几个月再腾点钱买个破车养个车牌了。
插曲二,记得有一天,跟一个万科金色里程的业主聊天,他08年买进的,100平,90万,现在大概900万了,9年10倍的涨幅。晚上我回家打电话,爸妈问起我看房子的事情,我把这个事跟他们说起的时候,我当时就哭了,9年10倍,我得再奋斗多少年才能弥补回来。咬咬牙,决定继续看房,先上车再说。再一次感受到深入骨髓的贫穷。
第四站,看了北蔡更南,更远的三林。坐地铁到三林地铁站,看了下金宜广场和旁边的篮球场,感受了一下生活氛围,然后徒步走到三林东地铁站,一路都是小区,有商品房也有动迁房老公房。走到三林东的时候,看到地铁站后面几排弧形的玻璃大阳台的房子,看起来就比较美观,后来查了手机才知道那是三林东的标杆小区中房樱桃苑,那时候大概700多万一套,已经遥不可及了。
路边找了家中介,告诉我的预算,中介带我看了看金橘金禾之类的动迁房,又带我看了看金宜河畔,最后看了三林苑。看了一圈觉得金宜河畔确实还不错,但是大面积的两房超出我的预算很多了,唯一的小两房还只有底楼才有,只能放弃了。(后台对话框回复
#三林#
查看大三林规划解读与详细测评。)
第五站,也是我的最后一站,至此我大概看了50套房子了。后来听朋友推荐东方体育中心杨思板块,说比较宜居,靠近前滩,比较有潜力。
(公众号后台对话框回复
#前滩#
看文章。)
我坐地铁到东方体育中心沿着6号线走了很久,虽然都是些2000年初的那种老式商品房,但是看起来小区还算整洁,比动迁房干净多了,6号线地铁也方便一些,觉得这个区域还不错,重点又看了这个区域。最后耗时2周,最终锁定一套满五唯一的2000年初的老式商品房,87平,含税500多万,终了心愿。
也算是上了车了,没来上海,我从未想过500万是多么的“有限”。
如果没有在魔都买房,我会在哪里?
没来上海,我不会下班之后还在跟朋友一起经营跨境电商赚点外快。没来上海,可能我还是在老家住着小别墅,开着几十万的车混着日子。我不后悔,虽然现在住得并不是那么满意。买车牌时的无力,面对房价的渺小,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和动力。
房子是用来住的,它含着每一个在上海奋斗的人心中家的渴望,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买菜回家生活做饭的期待。愿大家一起努力搬砖,不必忍受出租屋的简陋,早日脱离举家搬迁的不安!
以上为正文内容,本文为《住在上海》粉丝投稿!欢迎更多上海购房者投稿分享买房经验!详戳👉
投稿说明
感谢链家APP对栏目的赞助!
扫码关注《住在上海》
收看真实购房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