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伟
来源:华文天下图书公司出版《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
转自:历史大学堂(ID:oldmanno)
导读:
假如把一只螃蟹放在竹篓里,你必须要记得盖盖子,否则它很容易爬出来,可如果是很多只螃蟹,那你大可放心,甚至根本不用去管,因为任何一只螃蟹在它要爬出竹篓的时候,总会被其他的螃蟹拽下来,结果谁都爬不出来。
经过上千年的战乱,今日的欧洲在统一的基督教文明之下依然是邦国林立,说到底,欧洲就是这一筐“螃蟹”。如今的英国脱欧、难民危机、经济危机等,使欧洲各国相互拖拽,说到底依旧是一种“螃蟹效应”。
正文:
很多人对欧洲的外交战略都有一个很大的错觉,认为西欧是美国的传统战略盟友,而与俄罗斯则是不共戴天的敌人。
事实上,欧洲的对外关系始终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摇摆状态。
譬如美国人在欧洲人眼中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对欧洲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可另一方面,美国又是欧洲霸权事实上的终结者和取代者。
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了美国在资源和资金上的支持,前者重创了所有的欧洲传统霸权国家,而后者则彻底扫荡了欧洲在东亚及东南亚的传统势力范围。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又一度和苏联站在统一战线,驱逐了英法在中东的影响力。
除此以外,无论是两德分立还是后来的北约建立、铁幕降临,事实上最先发难的都是美国而并非苏联——当时苏联刚刚在战争中损失了两千多万人口,莫斯科以西的国土一片狼藉,正急需通过对西方的能源出口来恢复元气,从逻辑上说,也显然不具备主动挑起冷战的动机。
客观上说,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人通过给欧洲制造出了一个敌人,从而“维持”住了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
事实上,即使在苏军实力处于巅峰状态的那段时期,除了用洲际导弹和远程战略轰炸机外,苏联人对美国本土并没有更多的攻击手段。
但对西欧则不一样,1981年苏军举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军事演习——代号“西方81”,通过这次演习,人们推测苏军最快可能只需一周,就可从柏林墙推进到英吉利海峡东岸。
为了应对华约部队的钢铁洪流,北约甚至准备由西德国防军阻滞对方装甲集群前进,然后透支战术核弹,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来延缓苏联人的进攻。
此外美国还为欧洲准备了大量的核地雷,一旦战争爆发,它们将被埋设在西欧平原,在苏军的装甲部队开过来的时候,在地面炸出直径数百米的大坑,以阻止对方机械化部队的推进。
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欧洲人头上究竟被顶了一颗多大的炸弹。
▲世界主要海峡及运河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西欧国家就必须维持好同美国的盟友关系。
经历了二战之后百废待兴,要想发展经济就需要减少国防投入,那么防务安全就得依赖美军。
都管美国叫“世界警察”,可这个“警察”是不可能义务为你服务的,
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元接管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
到20世纪50年代联合苏联反对英法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使得欧洲人彻底失去了苏伊士运河,
再到1973年美元与黄金脱钩,进一步弱化西欧铸币权……
几乎每一次面对需要“亲兄弟明算账”的问题时,都以西欧妥协而告终。
▲1956年中东战争形势图: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起因是英、法两国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联合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美、苏两国也介入其中,迫于各方压力,英、法两国于11月6日被迫停火,以色列随后也撤出西奈半岛。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真正开始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这成了美欧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很多人把冷战结束视作美国总统里根的一大功劳,然而在美国国内却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这恰恰是里根最大的败笔,事实上随着苏共自身的蜕变,其国内经济形势非常恶化,在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更多的只是存在于理论和军方提交国会的报告中,西德情报部门在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已经从阻止克格勃渗透,变成了应对驻东德苏军日趋严重的走私活动。
里根主政美国后,在军事、地缘、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对苏联展开了全方位的进攻战略,在苏联存续的最后几年中,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甚至请求美国来充当他们之间的矛盾仲裁者,但这依然没能减缓美国对苏“攻势”,除了消灭一个理论上的潜在威胁外,大量失控的核武器还一度让西方各国的情报部门手忙脚乱,更重要的是这打破了美欧之间的原本“平衡”。
▲苏联解体后国家分布图
苏联解体使得欧洲各国不再有求于美国,此外东欧经济的破产使得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填充到了西欧的工业体系中,此外还有庞大的消费市场。
有了这笔意外之财,德法开始迅速推进欧洲一体化,很快欧共体就进化成了欧盟(1993年),之后不久欧元诞生(1999年)。对美国人而言,这意味着欧洲与美国原本带有从属性质的关系彻底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拥有3亿~4亿工业人口的发达政治经济体,其体量与美国不相上下,对美国的霸权地位这意味着什么,自然谁都清楚。
然而在欧洲固有的缺陷下,这个机会欧洲人最终还是没有利用起来。
欧盟各国的各自为政与政客的短视,成了欧洲最大的短板之一。
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德国是最主要的推动者,与两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况相同,德国急切希望控制巴尔干半岛,以打通从柏林到中东产油区的陆路通道。
然而德国人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战后数十年的“依赖”模式,使得欧洲自身的军事实力根本无力支撑一场科索沃级别的局部战争。
唯一的解决方法只能是把美国人拉进来。
▲欧盟成员国
说得再简单些,欧盟(德国)企图通过一场战争来打通资源通道,进而获得和美国分庭抗礼的资本,而要达成这个目的,他们打算拉美国人进来,并且让美国人来主导这场战争。
这简直就是神一般的逻辑。
科索沃战争最终的结果是,战争彻底脱离了德法的控制,在美国的主导下不紧不慢地进行,持续的时间远大于欧盟最初的估计,最终导致欧元大跌,美元大涨,大量西欧资本为了规避风险,纷纷流入美国资本市场,从而最终成就了美国的信息产业技术革命。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萨达姆政权企图在石油贸易结算中引入欧元来替代美元,利益受损的德法两国第一次明确站在美国人的对立面上,但政治表态终归抵不过美国的真枪实弹,欧元再次受到严重冲击。
而2011年利比亚战争几乎可以说是科索沃战争的翻版,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从德国换成了法国,除此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是1999年的历史重演。
如今欧洲在面对美国时始终都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遇:内部的分裂,高福利与反战叠加的政治正确,以及经济衰退,几方面的因素使得欧洲始终缺乏足够的军力投送能力。
因此他们必须在安全问题上与美国人合作,在美国发动对外战争的时候,欧洲国家多多少少都要派兵参与,这其实就是以“参股”的形式来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海外利益,而这又给自己带来了大量的恐怖袭击威胁。
在货币问题上,欧元和美元则始终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美国自然乐于见到欧洲时不时遇到一些麻烦,以打击欧元。
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同样处于矛盾中:纵观欧洲历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西欧强国一旦崛起,向东攻打俄国几乎是“必修课”,波兰、法国、德国皆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俄国有着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贯通东西的地缘优势,这些都是西欧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
欧洲的历史就是这样,攻与防是没有明显的界线,一旦西欧国家崛起,必然会伺机向东进军,而一旦俄罗斯强大,西欧又会担心俄国人向西横扫。
冷战结束后,欧洲看似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然而在那个延续数百年的思维模式下,一切都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画饼:欧洲诸国希望俄罗斯加入欧盟,但前提是俄罗斯必须进一步分裂,变成一堆小国后再一个一个加入,显然这是任何一个俄罗斯领导人都不可能接受的。
一方面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对欧盟国家的作用日益重要:德国36%的天然气进口自俄罗斯,石油则高达39%。不仅仅是德国,整个欧盟30%的天然气和35%的石油都来自俄罗斯;每年俄罗斯向欧盟出口的天然气达1300亿立方米,这其中德国就得消耗掉900亿立方米,如果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输送中断的话,以德国现有的储备量只能维持三个月。
而另一方面,欧盟国家却在不断推进北约东扩,这个举动则是在不断吞噬着莫斯科的防御纵深,这一点从地图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北约东扩前
▲北约东扩后
在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下,一方面欧洲制造业对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异常依赖,另一方面每一次欧洲激怒俄罗斯,最终又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能源供应。
自2013年开始的乌克兰危机,其最初的起因是乌克兰东部和西部在是否加入欧盟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事实上当时欧盟正陷于欧债危机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接纳4500多万乌克兰人,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德国的政客们却依旧在乌克兰危机中推波助澜,最终乌克兰爆发内战,俄欧关系再度跌入谷底,由此导致欧洲能源问题前景异常不明朗,欧洲经济进一步走低。
此外,欧盟自成立以来,不断吸纳原属华约的中、东欧国家加入,这些国家基本都是1991年东欧剧变的产物,由于当时美国政府对这些国家不遗余力的渗透,他们的精英阶层普遍更亲近美国。
这就导致不少欧盟新成员国在经济上享受着欧盟的资源,政治上却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譬如波兰在阿富汗、伊拉克以及反导问题上都是美国的坚定支持者。
不客气地说,政治上的短视、不切实际和务虚不务实,已经成了目前欧洲发展最大的障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于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地位一度岌岌可危,《保尔森回忆录》曾经提到过,当时欧盟已有打算,联合俄罗斯和中国推动建立新的货币体系。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西欧的众多政客却咬着所谓的中国西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不放,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欧洲同样继续在能源安全问题上与俄罗斯进行协调,可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政客却又一次故伎重演,将政治表演搬到了奥运会上……
实事求是地说,如今欧洲的整体环境,都还笼罩在一直不切实际甚至不辨是非的虚幻道德优越感之下,无论是掌握着舆论和权力的精英,还是掌握着选票的平民,都存在这种情况,而由此形成的上下互动,又一次次让欧洲各国做出让人不可理喻的选择。
或许,相对地缘要冲与石油天然气,“务实”才是如今欧洲最急需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