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关于防艾,我们老师能做什么?! | 特别关注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6-12-02 11: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真恐怖!”这是很多人听到艾滋病的第一反应。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然而,在当今社会,尽管呼吁不断,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依然有限,谈“艾”色变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树立了错误的观念,长大后就会更难纠正自己的看法,做出正确的行为, 对于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则尤其如此。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艾滋病日里,不少学校都举办了有关防艾教育的宣传活动,这不仅只是形式上的响应,更是面对严峻现实的有力回应,让教育成为抵抗艾滋病的重要武器!


来自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数字,据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全国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余人,以性活跃期青壮年为主。20—29岁是感染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占比达到24.5%。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担忧:“青少年受到艾滋病病毒的威胁越来越大。”“预防青少年感染艾滋病、预防青少年传播艾滋病,应该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吴尊友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


孩子从小在学校受的教育无疑是影响很大的,老师们说的话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可消除的影响。老师们在孩子成长为人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将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教给学生?在学生被偏见和疑惑占据内心之前,老师能否用科学的力量力挽狂澜?


孤独的灵魂:还好老师将他们捧在心头

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病症可怕,但更可怕的还是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我们无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旁人,指责远比夸奖来得容易,对于中教君而言,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真心要为给这些孤独的灵魂带去温暖的祝福!

红丝带学校,圆孩子们的读书梦

携带艾滋病病毒,孩子们是无辜可怜的,读书上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而梦想的事情。在很多案例中,孩子的父母可能都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可偏偏有这样的老师大爱无疆!


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有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临汾红丝带学校,32名先天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接受治疗。从2011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到2015年的报道中,学校有老师和工作人员19人,学生32人。


音乐教室、餐厅、活动室、操场等,学校的硬件设备一应俱全,为孩子们开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还聘请了心理老师和生活老师,进一步改善教学和生活质量。


“孩子们渴望被关怀、陪伴,现在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经常有志愿者来学校,孩子们都特别高兴。”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说:“孩子们还小,以后的路还很长,我和孩子们都相信明天会更好。”


(图片来自网络)

特殊学校的老师,被孩子们叫做“妈妈”

珍珍刚出生就感染了艾滋病,2010年被父母遗弃在阜阳街头,甚至不知道自己出生在何处;月月的母亲是一个艾滋病患者,在新疆打工时生下她,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在她5个月大时,她被父亲遗弃;龙龙是被亲人遗弃在阜阳火车站。据孤儿院的介绍,那一年龙龙的妈妈在火车站说去买东西,让龙龙等她一会,但妈妈就再也没有回来;俊俊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因感染艾滋病去世。


在安徽阜阳的一所收养艾滋病孤儿的特殊学校里,正值青涩年华的珍珍、月月、豪豪、龙龙和俊俊却因艾滋病毒感染者过早地体会了人间冷暖。可是,还好有这个院子,有这个院子里的“妈妈”陪伴,在这里感受幸福。孩子们往常里一日三餐都是在孤儿院里,有专门的老师照顾,然后是学校,在周末和假日里,他们会回到活动中心接受培训。


“如果没有张妈妈,可能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从这个院子长大成人的孩子说。


虽最终未能成功,但老师的坚持也为孩子带去了温暖

湖南宁乡县流沙河镇高山村11岁的女孩莎莎,本应该读小学五年级。两年前被确诊出艾滋病后,上学就难以再继续了。


在2015年断断续续休学后,返校第一天,班主任杨老师把莎莎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紧靠墙的一边,自成一列。初夏时节,天气渐渐热起来,莎莎左侧脖子上的淋巴已经在流脓,招来了蚊子和苍蝇,老师给她脚下点上了蚊香,还跟其他学生强调,要多照顾莎莎。


可是,莎莎上学的努力遭到了其他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家长来学校找老师,建议让莎莎回家去治病,不要再上学了。班主任杨老师近乎哀求地跟家长说:“让她在这读书算了,没有问题的。”但是教育局专家出面解释、设立单独教室等等都未能挽回什么。

当然,我们不能指责家长,毕竟家长存在疑虑、为自己的孩子担忧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要赞美杨老师,老师的一再挽留和坚持,虽以失败告终,但对于莎莎来说,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支持!

关于防艾:我们老师们能做什么

当完全治愈艾滋病还仅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时,预防,是保护生命最根本与积极的措施;教育,对于成长的一代人来说,无疑是实现预防最有效的手段。

把防艾教育提上日程,老师要让孩子们从意识上提高

据国家卫计委数据,2014年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占青年感染人群总数的16.58%,性传播是青年群体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从中心近几年接待检测的人群中可以发现,14-20岁之间的年轻人占比越来越高,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检测已不算稀奇。


《艾滋病防治条例》也已经对防控宣教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要求高校、中学等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但在多数学校中实施并不理想。这和制度没有细致的规定、学校的办学体系不完善都是有关系的。


防艾教育当然不是学校教育就能全部解决的问题,但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老师在这方面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该向谁寻求帮助?该如何建立正确的观念?

防艾教育不等于性教育,但性教育不可或缺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专家组专家余小鸣曾说:“青少年本身就是一个对性需求旺盛的人群。他们对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在认识上还有许多混乱和盲点,无法区分什么是危险行为,什么是安全行为。”性教育学者方刚坦言,归根结底,他认为学校和家长群体对性教育的认识还有诸多误区,“很多人觉得孩子太小没必要知道太多,又或者认为这东西不用老师教,直接百度就行了的,哪用教的。”


越来越多年轻人染艾,对年轻人,尤其是中学阶段进行安全性教育刻不容缓。


“现在许多人所以对性健康教育仍然有顾虑,实质是对性健康教育的意义、内涵误解很深,想当然。”青爱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性教育目前所遭遇的尴尬。

通过教育去正视而非“污名化”,别让学生“防艾”成“恐艾”

性教育学者方刚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们的防艾教育现状是,只介绍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性侵犯,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这并不是性教育,只讲这些,很容易把防艾教育变成恐艾教育。”


事实上,老师把防艾教育引进课堂、把性教育搬上讲台并不只是单纯的预防性病、艾滋病,而是让青少年学习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安全的性行为是有危险的,却仍然不能做到必要的防范和注意。这恰恰就证明了如果没有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便不可能在诱惑面前保持冷静,不可能在压力面前坚持自己。仅仅“知道”是无法绝对预防艾滋病的,过犹不及,还会将“防艾”变成了“恐艾”。


方刚看来,讲授艾滋病的传播渠道时,一定要与对感染者的平等关怀结合起来;特别要避免将艾滋病与同性恋捆绑在一起。事实上,不是“同性性行为”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而是“不安全的性行为”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没有“高危人群”,只有“高危行为”。

“零歧视”任重道远,这些疑虑还需老师们为孩子揭开迷雾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因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可是关于艾滋病,还有很多疑惑和偏见在影响学生的认识和态度,重重迷雾,需要老师们为孩子揭开!

艾滋病妈妈生的孩子一定是艾滋病患儿吗?

NO,艾滋病女孩也能当妈妈!


曾有记者从深圳市卫计委获悉,深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自2000开始运行至今,共有300多位HIV阳性母亲分娩诞下健康宝宝,其中200多位母亲孕期服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没有1例发生母婴垂直传播。通过科学的母婴阻断,艾滋病妈妈完全可以生出健康的宝宝。


专家介绍,母婴阻断措施目前可分两种:若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已有孩子的,应建议他们终止妊娠,尽量别把孩子生下来;若没有孩子的,则采取抗病毒药物治疗,降低孩子出生时感染艾滋病的概率。


“因此,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孕产妇是否已感染艾滋病。”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说,孕产妇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或自我检测。据了解,云南等地的医药部门已开始向公众提供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孕产妇可以索取或购买。


事实上,早在2003年,我国便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对孕产妇做艾滋病的筛查和保健。结果证明,这种对孕产妇的早检测和早干预,确实使无数孩子避免了感染艾滋病。

被蚊子叮了就会传染艾滋病?

NO,尚无科学根据认为蚊子等昆虫可传播艾滋病。


有人从蚊子胃内分离出艾滋病病毒(HIV),发现蚊子吸了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后,HIV可在蚊胃中存活三四天。但专家们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蚊子能传播艾滋病。有人担心蚊子嘴上残留的血液含有HIV会传染给人。但研究发现,蚊子嘴上残血量仅有0.0004毫升,按此计算,要叮咬2800次,残血量中才能携带足够量的HIV引起传染,而蚊子在吸一次血后至少4天不再叮咬吸血。


蚊子的确能通过叮咬传播一些疾病(疟疾等),不过那些病是通过蚊子的唾液传播的,艾滋病毒则没这功能,它们只能通过血液传播。实验室研究表明,包括蚊子在内的吸血昆虫在吸血时从不会把之前吸过的血吐出来。

和艾滋病人的日常接触会导致感染?

NO,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艾滋病病毒不会在公共场合、学校或者工作场所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在下列情况中,是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的:

①集会、游行、看电影、逛商店或在人群众多拥挤的场所;

②幼儿园、学校集体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③公共娱乐和服务场所:公共浴池、公共厕所、理发馆、美容厅、宾馆和旅社、游泳池、餐厅和食堂;

④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社交性的接触,如共同进餐、谈话、乘车或礼节性的握手、拥抱和接吻都不会被感染。


艾滋病“无药可救”?

NO,艾滋病是无法根治,也并非绝对会陷入死神的魔掌

尽管艾滋病病毒目前还无疫苗可以防控和治愈,但通过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是可以将其控制在非常非常低、甚至于在体内检测不到的状况。

防艾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师们通过学校教育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并非朝夕可得。无须强求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摇旗呐鼓,只希望未来的一代让爱细水长流。


作为手执教鞭的老师,我们应有意识也有责任,在孩子价值观尚未完全独立的时候,帮助孩子击碎偏见与误解,带着包容与博爱成长。



实习编辑 | 唐慧 孟琛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参考文章 |

《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感染艾滋病增长速度很快》光明日报

《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中国青年报

《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新华社

《图片故事:艾滋孤儿》人民网

《宁乡县流沙河镇11岁艾滋女孩求学两度上学被家长们赶走(图)》新京报

《2014年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占青年感染人群总数16.58%》

《青年学生染艾调查:无法监控的感染者再传播是主因》南方网

《青年学生成艾滋病高发群体》人民日报

《高校艾滋病男同传播占8成疫情年增长率为43.16%》中国青年网

《媒体:警惕“防艾”教育变成“恐艾”教育》中新网

《深圳300多位艾滋病妈妈顺利生下健康宝宝》深圳晚报

《关注健康:如何在孩子身上实现“零艾滋”》光明日报

《被蚊子叮会被传染艾滋病吗?》果壳网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惠州日报

《被忽视的艾滋病真相》网易新闻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