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精品,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硬道理。融合转型起于技术,但绝不止于技术。内容才是检验的根本。无论是重大新闻报道,还是刷屏的头部爆款,如果没有内容本身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技术的过度比拼终究难以替代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时下,融媒竞争的“窗口期”已进入读秒阶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谁先行一步就有机会弯道超车。城市广电应以专业自信为依托,敢打敢拼,同强的比、与快的赛、跟高的攀,在新一轮竞争中抢抓先机,占得主动。
(一) 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实施组织重构、流程再造
经过深入论证,苏州广电总台决定借鉴人民日报模式,建设广电版和地方版的中央厨房:指挥层,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包括总编协调会制度、值班总编辑制度、采前会制度等;执行层,建立采编联动平台的运行机制,改革机构职能适应深度融合,组建全媒体采访中心,对台、端、网、微采访力量实行统筹管理、打通使用;保障层:以总台技术中心网络部为基干,整合“看苏州”“无线苏州”“名城苏州”等,组建新媒体技术团队统筹技术支持,实行采访、编辑、技术部门联席办公。
(二)从内容供给侧改革入手,建设自身强大新媒体
主流报道融媒创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苏州广电总台由“看苏州”APP 和电视新闻中心派人组成联合报道组,应邀入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并联合河南日报、广州日报、湖北广电、湖南日报、四川日报等省级媒体,运用中央厨房技术系统生产了一款H5产品《您又有六位亲友来电》,三天阅读量突破一千万,成为朋友圈刷屏的爆款。3 月 2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人民日报社专题调研媒体融合时,人民日报又将该款产品作了专门汇报。
融媒产品《您又有六位亲友来电》
电视栏目融媒反哺。《施斌聊斋》是苏州广电总台最具影响力的自办栏目,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节目长期低位徘徊,一度连续26个月收视不达标。今年2月,栏目组研发了一档微综艺子栏目《兜兜白相相》,组建了5个500人微信群,每周六播出的节目平均收视约3.32,远好于日常节目。受此启发,栏目组设计了融媒栏目《施斌饭局》,定位为“看苏州”APP 首播的直播网综,以公益为切口、事件为抓手,设计兼具网感和看点的线上真人秀,如《施斌饭局:团圆家宴》《施斌饭局:快递一份爱》《施斌饭局:神奇妈妈团》等。
“看苏州”APP首播后电视栏目二次传播,有效覆盖不同人群,取得了大屏和小屏的双效突破,每期《施斌饭局》一个半小时浏览量迅速突破10万+,当天收视环比同比增长明显。尝到甜头的栏目组又开发了一条名为《快乐剧制》融媒产品线,只在“看苏州”APP和栏目微信公众号发送,将电视栏目当天内容软性植入,勾联不重合,广受客户端用户好评。至此,完成融媒三步曲的《施斌聊斋》综合发力,4月栏目收视到达了3个点的高位,这是30个月以来的第一次;同时,今年三四月份该栏目25-34岁年轻人群大量流入,同比去年实现翻番。这表明得益于移动优先策略的实施,栏目组创新理念,不断推出年轻态的融媒产品,吸引了年轻群体,优化了电视栏目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效果。
主流网红开拓阵地。今年4月开始,“看苏州”APP推出“主播秀”项目计划,按照有颜值、有素质、有气质,腹有诗书、心有用户、肩有担当的标准,选取80位广电主持人进行了149场次直播,以创新、活泼、互动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和信息服务,将名主持名主播打造成有别于一般网红的“主流网红”。开展这一计划以来,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爆款内容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月“主播秀”总点击量超过636万,总评论数突破3万。实践表明,主流媒体培育有个性、有魅力的“主流网红”,对强化新型主流媒体平台传播力乃至巩固和发展主流舆论阵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苏州”APP“主播秀”
(三)从打造互联网创新文化入手,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
媒体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融合转型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才。然而移动互联时代的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模式,更多的是生态式的培土松土,以企业文化的方式设计实施人才团队的专业建设。
传统媒体人其实是非常宝贵的融媒体人才,问题在于机制创新的适配。早在2015年底,苏州广电总台组织开展了一次融媒创新大赛,历时三个月,200多个方案筛选38个项目路演PK,100多名采编、经营一线人员参与。一批重点“两微”产品依托内容主业,协同效应明显,用户增长近 70%。以孵化项目为代表的融媒活动层出不穷,“空中梦想家”“十佳交警评选”等活动数量多、力度大,有效地扩大苏州广电总台在新媒体阵地的市场占有率。
今年下半年融媒创新活动将升级2.0,让媒体人创意产生更大的内容价值,推行组建融媒工作室(项目小组)。鼓励台、端、网、微的采编、技术、经营一线人员按照兴趣化组合、项目制施工原则,组建融媒工作室进行总台体系内的融合创新。实施资源嫁接,组织跨界生产,为台、端、网、微提供优势产能、优质产品,将苏州广电总台内容生产能力投入新媒体战场,作为推进媒体融合的“人才孵化器”和“内容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