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 9 月,北京中医学院迎来建校 30 周年校庆。
北京中医学院的新图书馆于此期间落成。此前,学校图书馆一直借用中药系大楼的一层栖居,不论是藏书、阅览均有诸多不便。新馆落成后,终于有了充裕的阅览空间,于是特意划分出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
教师阅览室的书籍相对更有深度,只允许大四以上学生、研究生和教师进去。大三及以下年级的学生则建议去学生阅览室。
有一位大三的青年,扫遍学生阅览室藏书之后深感无味,开始贪慕教师阅览室书籍的深度。
这位青年,来自山西大同,求学于中医系 84 级 2 班,名叫徐文兵。在年初的《中医教育》杂志上,刚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学术文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文章记录了自己假期在药房实习时的所学、所思、所感。
校庆期间,学校为纪念两年前离世的中医大家任应秋先生,设立了任应秋奖金。时值青年的徐文兵,因这篇文章获得了首届任应秋奖,领取了 180 元奖金。
那是 1986 年,当时全国平均月工资是 96 元,对于一个本科学生而言,180 元的奖金无疑是对其文、其志的肯定。
因文获奖后,这位青年把对教师阅览室书籍的贪慕心转化成行动力,再加上管理员并没有纠结青年的入馆资格,于是青年便常常进去学习。
他进了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之后如鱼得水,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中所言:“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他曾因为看书入迷而忘记了时间,蓦然起身才发现图书馆已下班,而自己被锁在里面,只得在晚上打开窗户呼救才出来。
后来,他到东直门医院开始了实习,医院只有一个小阅览室,完全无法满足他的阅读需求,后来他专门托人办了隔壁中医研究院的图书证,方才解恨。
1998 年,他从美国讲学后回国,临时租住在甜水园北里,旁边就是个图书批发市场,那些日子他的生活简单无比,在家做饭和读书,出门逛书市。
2006 年,他迁居龙头公寓,旁边就是首都图书馆,于是,去首图借书便成为了他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