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即思想,词藻即文章,一个文辞素养很高的人,思想不会浅薄到哪里去,文章再怎么着都精彩。所以,语言训练极其重要。
我一直认为,先有词藻,再有观察,或者说,再有有效的观察。一个熟读修辞的人,和一个头脑空空的人去观察自然,写一篇写景文,是截然不同的。素有文辞的人,能迅速调动肚子里已有的文本去扫描自然,快捷概括,把眼前的无序变成思维上的有序,然后形诸文字。
而没有文辞素养的人,面对凌乱的外景,他脑子里也还是凌乱的。他不能抓重点,不能形成框架,不能概括,不能
——总之,他的观察是无效观察。所以为什么总是有人说,景色也看了,大自然也观察了,生活也体会了,就是憋不出一篇文章,一篇报告。究其原因,就是事先没有文辞数据库。
所以,文辞训练决定了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古人进行这方面训练的,主要是太平预览,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以及孩童方面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自南朝以来,乃至于清代,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都要以《昭明文选》为蓝本,进行模仿,没有人能够例外。
从王勃、李白、杜甫至于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再至于唐伯虎、曹雪芹、曾国藩,甚至帝王,都不可能没有读过《昭明文选》。
但是就是现代人而言,《昭明文选》的语言模式,已经有点生分了,它有点不接地气了,光是读懂都了不得,更不用说模仿,在这种情况下,《古文观止》可以担当这个大任。
《古文观止》里的唐宋文章部分,和我们距离更近,更贴切,也更富有实用性。它的辞藻和今天的语言也相当比较匹配,也更容易转化。
因此,如果能够熟悉
“古文观止”二百多篇文章的文辞,将会形成一个文章的宝库,随时调动出来观察周边,观察天下,又反观自个。
老刘为此设立了《古文观止》读书会,以音频的方式,为大家一字一句地解读《古文观止》里全部二百多篇古文(非公益),不只是解释,同时还有背景讲解,分析文学技巧,详实而生动,通俗又亲切,欢迎大家报名,请看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