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菠萝斑马居住指南
菠萝斑马,中国人自己的家居审美指南。同时致力于提供令人怦然心动的原创家居产品,为中国家庭带来更多欢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清单  ·  这 4 家手机壳店,太会玩了! ·  20 小时前  
微同城本地便民  ·  英国纱窗清洁剂,免拆免水洗,污垢自动掉下来! ·  2 天前  
PChouse家居APP  ·  光这仪式感,一进门就赢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菠萝斑马居住指南

真的,小户型的餐厅不需要椅子

菠萝斑马居住指南  · 公众号  · 家居  · 2019-08-16 07:30

正文



斑马姐对于卡座的记忆最初都来自电影里的片段,从港式的茶餐厅到西式的快餐店,这种既有着固定的格局还能保证私密性的设计让很多人也开始考虑丢弃传统的餐桌椅而选择把卡座搬到了家里。

图片源自网络


卡座的受欢迎绝大部分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定制款,所以即使家里的结构再奇怪都可以量身打造。不过很多人认为卡座比较占用空间所以是大户型专属,但其实它可以适应于各种场景和户型结构,所以对于小户型空间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图片源自网络



场景多元化


1. 玄关 + 餐厅

卡座在家里最常见的就是用在玄关或者餐厅里,首选当然是 一字型

图片源自网络


一字型是比较常规的做法并且不受户型大小的限制,而且一般都是紧贴墙面的设计,比起普通的餐椅凳可以多容纳两到三人。

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收纳来说,除了常规的翻板收纳也可以做成 抽屉式收纳 ,这样也不用每次取东西的时候都要把座位掀起来,不过如果做抽屉收纳的话一定要考虑拉出抽屉时的足够空间。

图片源自网络


卡座的另外一种就是 连柜型 ,就是在卡座周围做一圈围绕式的书柜或隔板用来摆放一些陈设品,这样增加了墙面收纳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美观性。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入户就直面餐厅的话还可以把卡座和入户鞋柜连为一体,这样可以实现空间共用还分化出了不同的区域,会比较适合空间紧凑的小户型。

图片源自网络


2. 客厅 + 飘窗

如果是利用客厅或者靠窗的区域,那么 L型卡座 绝对是空间设计的首选。

图片源自网络


绕墙贴边的设计可以利用到所有空间,这种模仿地台的设计既美观又很实用,而且真的可以坐很多人。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家里要做开放式厨房,还可以用卡座当作餐椅的同时形成 空间隔断 ,这样在把区域分隔开的同时也不会很生硬。

图片源自网络


还有一些屋主直接把卡座紧贴窗户搭出一个茶台,还能当做一间 小型工作室, 非常的有情调感,不过这种紧凑的设计会比较适合家里人比较少或者独居的屋主。

图片源自网络


3. 特殊结构

对于一些家里户型结构比较复杂、不过又很喜欢卡座的屋主还可以考虑异形卡座。一种像这种 U型卡座 会比较适合 阳台区域或者家里有突兀角落想要当作休息区的户型,三面贴墙的设计增加了很多座位,即使在家里搞聚会也完全不用担心。

图片源自网络


另外一种就是餐厅里比较常见的 弧线型 ,不过这种造型比较占用空间,所以很多小户型人群就要谨慎避让了。

图片源自网络


弧线型卡座放到家里比起L型卡座多了很多柔和感,但是又不会像U型卡座那样显得很规矩。

图片源自网络


Tips:

1. 餐厅区域可以用一字型卡座,收纳可以用抽屉式代替翻板式。
2. 客厅飘窗可以用L 型或者U型卡座,贴墙省空间还能增加座位。

3. 小户型可以做墙面连柜型或者入户连柜型用来增加收纳,或者用卡座当做空间隔断。
4. 大户型可以选择弧线形卡座。


里里外外的卡座


相比传统的餐桌椅来说卡座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尺寸考量,一些屋主考虑后觉得卡座底部非常厚实导致了很多不方便:

“坐下的时候腿都不知道往哪里伸,还会撞到脚,真的有点鸡肋呀!


不过因为大多数卡座都是定制款,所以现在很多人也会在选择底座的时候做成凹进去的形状,这样可以让腿部伸展更加方便,完善了使用感。

图片源自网络


1. 尺寸

按照常规的尺寸来说,卡座包含坐垫的高度为450mm左右,底座进深550~650mm,座面的进深大概是450~500mm之间,背靠高度如果只是简单满足功能性的话在700~800mm的尺寸左右,卡座的桌子尺寸按照正常的餐桌椅大概是720~750的高度、700~800的宽度。

图片源自网络


但是因为不同的户型可能会把卡座放在不同的区域,而且因为每个人的身高都不同,所以整体的尺寸也会随着空间的限制和屋主自己的要求有所不同。

1inch(英寸) = 25.4mm(毫米)

图片源自网络


而且卡座不同于常规的成品餐桌椅,还是要按照自己家里的具体情况来定做,所以选择好的底座框架材质就非常重要。选择木材的话南方的马友友也一定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霉和防潮的准备,不过选择石材的话也可以去线下的石材厂直接定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