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城市规划  ·  方圆阁 | 募集规划图书资料,诚邀同行慷慨惠赠 ·  3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孙娟:城市更新的供需逻辑与空间画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安同良、闻锐:以互联式创新网络枢纽节点为靶向的中国创新激励政策——基于组合式知识生产函数的探讨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24-11-25 19:30

正文



文章标题:

以互联式创新网络枢纽节点为靶向的中国创新激励政策——基于组合式知识生产函数的探讨

作者及单位:

安同良,南京大学商学院; 闻锐,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安同良、闻锐,2024:《以互联式创新网络枢纽节点为靶向的中国创新激励政策——基于组合式知识生产函数的探讨》,《经济研究》第10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中国经济已步入创新驱动、构筑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而推动中国创造、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随着万物智能互联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式创新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的底层逻辑。企业、异质性知识主体与消费者在多边网络下通过目标知识搜寻发生广泛的连接,通过连接进行知识的便捷流动、共享,形成了分布式多主体协同、枢纽节点主导创新的互联式创新网络。
在互联式创新背景下,传统创新激励政策的不足愈发凸显。不管是普惠式创新激励还是择优补贴选择型创新激励,都难以聚焦到真正的创新型企业,使得创新激励政策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质量创新的激励效果欠佳,且会诱发企业不当的“骗补式创新”“策略式创新”等。互联式创新网络的形成意味着创新主体间的关联度更高,处在网络枢纽位置的关键创新主体会影响其他大量主体,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的创新绩效。当前,美国的创新政策专注于对中国关键创新主体进行靶向精准打击,比如对通信领域华为、中兴的制裁打压。中国的创新激励政策亟须关注如何找到关键创新主体并对其进行靶向性支持和保护,从而最大化总体创新产出并保障创新链、产业链的安全。因此,本文基于互联式创新网络视角,研究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激励政策应当如何转型。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国创新激励政策的演化趋势,基于互联式创新网络,构造了创新主体的组合式知识生产函数,建立了以知识搜寻、组合并创生新知识的创新行为模型,并用Katz-Bonacich中心度测度了创新主体在网络中的位势。模型求解结果表明,海量知识在枢纽节点的集聚导致了其创新成果的非线性递增式涌现;创新激励政策对枢纽节点激励效果更好,以枢纽节点为靶向的创新激励相比普惠式和选择型创新激励能取得更多的政策净收益。本文基于Bianconi-Barabasi模型来推导网络的生成过程,发现枢纽节点对互联式创新网络的总体结构优化以及整体创新绩效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可帮助创新主体提高中心度、成为创新的枢纽节点,而大企业、国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更具备成为枢纽节点的潜力。经验分析方面,本文基于不同创新主体共同申请专利的行为,挖掘背后的创新合作关系,构建了中国ICT领域2013—2022年的互联式创新网络,检验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并发现美国当前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枢纽节点进行的靶向化打击会威胁中国产业链、创新链的安全。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互联式创新网络中的枢纽节点是真正的知识创造主体、创新型企业,其关键地位使其能主导创新格局,并带动、提升整个网络的创新绩效。第二,掲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互联模式创新的微观行为机理,发现创新主体在互联式创新网络中的位势决定其创新绩效,从而为中国创新激励政策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水漫灌式向数字经济时代以枢纽节点为靶向的精准滴灌模式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在当前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枢纽节点进行打压的情况下,提出了通过保护和支持枢纽节点来保障创新链、产业链整体安全并提升整体创新产出的应对措施,为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与科技围堵提出了辩证对策。第四,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培养创新枢纽节点,为中国企业加快占据全球互联式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指出了高校、科研院所在互联式创新网络中发挥了重要的知识桥梁与平台作用。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中国创新激励政策应从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单垄浇灌模式向数字经济时代以枢纽节点为靶向的精准滴灌模式转变。应充分发挥选择型创新激励政策的灵活性,以枢纽节点为靶向进行精准滴灌,并根据每个节点在互联式创新网络中的位势进行梯度化补贴、税收减免等。此外,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复杂度的提升使得枢纽节点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研发风险,政府可以给予充分的金融支持与保障,避免枢纽节点因研发项目失败而承受重大损失。
第二,靶向性保护已被技术发达国家精准打击或尚未被攻击的中国创新枢纽节点。对尚未被打击的枢纽节点,政府应提前对其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其在技术发达国家可能的打击下陷入困境。对于已被精准打击的创新主体,应给予各种类型的政策支持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枢纽节点,包括创新的多维激励及全产业链的生态支持,如对芯片、内存、屏幕、算力等各种配套设备的建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