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对个股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周期性行业和个股的趋势性投资机会,
从2018年开始,为了补全在成长股挖掘能力这方面的短板,
开始深入研究A股市场当中,一些优质成长股的筛选方式,
在取到了不少收获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瓶颈。
最近在读到天弘优质成长企业精选基金的基金经理谷琦彬老师分享的一些成长股筛选和个股成长性分析的分享之后,
解决了不少之前困惑我的问题,这里也把这些收获分享给大家。
之前对于成长股的筛选和个股成长潜力的判断当中,
一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困扰着我的思路,
不少成长型企业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一些大的经营运作,
期望以此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成长性,
但是有些企业在投入之后确实出现了成长性的大幅增长;
而有些企业在投入之后企业的成长性并未出现市场期待的那种大幅提升。
那么我们如何从企业的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这一角度,
尽早的判断出这些投入是能高效提升企业的成长性?
我们过去都是单纯的不区分行业,
仅从投入力度大小和执行效率高低来判断企业成长性是否会有提升,
判断出来的正确率比较一般。
而谷琦彬老师则对企业类型进行了划分,
从投入方向是否与企业类型吻合来判断成长性是否能获得高效提升,
这种分类方式和分析手段对提升企业成长性预判正确率有极大的作用。
谷琦彬老师将企业从支出端入手,将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即销售驱动、产能驱动、产品驱动、采购驱动和体系驱动五大模式。
1、销售驱动模式是指供给端完全弹性,企业增长瓶颈不在产能而在销售端的企业,比如互联网公司、传媒公司等;
2、产能驱动模式是指供给端完全刚性,企业发展严重依赖于产能的企业,比如酒店、养殖、发电站等公司;
3、产品驱动模式是指企业正处在工业体系中具备一定技术变革的行业,发展取决于研发能力,靠产能驱动,比如手机、汽车、医药等公司;
4、采购驱动是指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对某种资源的获取能力,如电梯广告业。
5、体系驱动模式是指企业的驱动依靠其完善的体系,其价值链长且商业模式复杂,比如基金公司等。
对于大多数有一定成长性分析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来说,
读到这里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再稍微展开一下给新手投资者做一下解释。
以产能驱动模式为例,养殖业是典型的产能驱动型行业,
而在之前“猪周期”带来的一批涉及生猪养殖的个股上涨过程当中,
为什么有些个股涨幅更大,而有些个股涨幅一般?
关键就在于作为产能驱动模式下的养殖企业,
是否有充足的产能,以及在产能提升方面有高效率的投入,
我们现在复盘再看这批涉及生猪养殖的企业,
凡是产能较为充沛且大量投入扩充产能的,其股价表现都在第一梯队;
而原本产能较小,地域性较强,且在产能扩张方面没有积极投入的个股,
其股价表现仅获得受“猪周期”影响带来的涨幅,
并未获得成长性被市场认可带来的涨幅,股价的总体涨幅远逊于第一梯队。
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企业运营上的体现,
企业为生产经营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是“好钢”,
但是单纯靠投入规模取胜效率很低,甚至会对净利润产生损耗或者负面影响,
必须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同类型企业的“刀刃”不在同一个位置上。
投资者先学会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刀刃”在哪里,
自然就学会了判断企业的投入是否是高效,有针对性,能大幅提升企业未来成长性了。
以手机行业为例,从谷琦彬老师的分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属于产品驱动型企业,
如果我们看到两家目前实力接近的手机生产企业A和B,
目前的A企业的投入重点是新产品开发,而目前B企业的投入重点是销售渠道扩展。
那么在暂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
短期B企业的营收水平会得到一定提升,但成长性加分不高;
短期A企业的营收水平会稍有压力,但长期的成长性加分会逐步提升。
原因就在于B企业目前的投入是在补短板,而不是提升针对本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A企业目前的投入完全针对本行业需求的核心竞争力,
投入转化为产出之后,成长性会显著提升。
所以,先判断企业类型,再根据企业当前的投入是否与企业成长性增加的大方向吻合,
是判断企业目前投入是否能有效提升成长性最科学最恰当的分析方式之一。
另外谷琦彬老师对成长股筛选的标准也值得大多数投资者学习和借鉴,
这里把这些筛选标准罗列一下并做一下简要的说明,供大家参考,
成长能力:过往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10%,
或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年均提升10%以上;
(企业的成长性是有惯性的,过往数年内收入复合增长率较高或市场占有率连续提升,说明企业的成长性加速不错,已经产生了较强的惯性,未来成长性释放和进一步增长潜力可观。目前已经持续盈利的企业用营收复合增长率来观察;目前尚在投入期或者市场开拓期的企业用市场占有率提升水平来观察。)
盈利质量:销售毛利润率与净利润率处于行业前列,在同等规模下选择较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