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技上天入地、通江达海,继续为国计民生奉献创新担当。
这一年,
“张衡”初上天,它能从太空监测地震。
2月2日,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的首颗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实现低地球轨道卫星高精度电磁洁净度控制,弥补了中国天基科学探测领域发展的一大短板。汶川地震10年后,“张衡”卫星让人们对地震监测有了新的期待。
这一年,
“松科二井”完井了,入地深度打破亚洲纪录。
5月26日完井的“松科二井”是2014年4月13日开钻的,最终井深7018米,是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中国科学家创造了深部钻探技术的4项世界纪录并取得两项重大突破。
这一年,
疏浚利器“天鲲号”首航成功。
6月12日,“天鲲号”成功完成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天鲲号”是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首次试航成功,标志着“天鲲号”向着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一年,
救灾高手“鲲龙”水上首飞成功。
10月20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实现水上成功首飞,而此前它已于2017年底实现陆上成功首飞。AG600可用于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等,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白,是与大型运输机运-20、大型客机C919并称的我国大飞机家族“三兄弟”之一。
这一年,
桥界“珠峰”港珠澳大桥通车。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总长约55公里的大桥工程让珠江入海口两岸的3个城市只需30分钟便可以互通。2009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因建设周期史上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而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这一年,
四代核电之“肺”通过验收。
10月31日,全球首台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顺利通过验收。蒸汽发生器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其作用是将核反应堆的热量转换成接近600摄氏度的水蒸气,推动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业内称之为“核电之肺”。这台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蒸汽发生器将用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华能石岛湾核电站,是第四代核电标志之作。
这一年,
“北斗”三号完成星座部署,导航服务从亚太走向全球。
11月19日,随着两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升空,我国成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北斗三号基本系统于2018年底正式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这一年,
“嫦娥”又奔月,目标是月球背面。
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她的目标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这一年,多项高科技含量的国之重器和重大工程纷纷登台亮相,利国利民,是多年创新积累后结出的甜美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