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鞋圈产业链
热衷吃瓜的小财女扒了扒,炒鞋产业链如下:
品牌商
:2011年熊市让品牌商如
Nike
、adidas学会了茅台、阿胶的营销手段,蒙着眼睛“囤货”,限量发售,管你价值是否回归,反正有韭菜买单。
明星站台、带货,抖音、快手“抽抽疯”,这是渠道环节,至关重要,但是看官老爷们心如明镜,在此不再多提。
说说韭菜吧,毕竟是主要消费群体。
抽鞋环节,线上抽签,惨不忍睹的中签率,各种黑科技,比如多台设备刷号、换号等,基本还是“XX,很遗憾······”的结果,那种失望可以让“饥饿者”成为赌徒,正中NIKE们下怀。同时,韭菜们还要面临Bot(球鞋抢购机器人)的围剿,“原价买到算我输”,可见鞋贩子的嚣张!
还没完,线下排队环节来了。品牌方线下门店再来一波“线下二轮抽签”的骚操作,人气是彻底起来了,只是苦了鞋粉们千山万水排队,苦求不得,绝望吧!
据说,近日Nike 发售倒钩,武汉、长沙等地的 L1 级别店铺发售几百双,圈内人坐飞机去参加线下二轮抽签。穿越千山万水,人山人海的等待,然并卵,中者寥寥。不过,局中人谁在意呢,排队中穿着最满意的球鞋,赶赴“潮流”,要的是一种feel。
接下来说说另一方,鞋市的主力军。
一入鞋市深似海,黄牛、鞋贩子(据说很多90后大学生弃学做鞋贩)只是小弟,火爆的鞋市吸引资本与大鳄入局,他们才是弄潮儿。
据《第一财经》报道,2018 年 11月,一款 AJ 联名在昆明发售,一位东北庄家特地飞到昆明,雇了50 个人排队抢鞋。昆明总共发售了 26 双,被这位庄家拿下了21 双。
同时,不得不提无孔不入的“莆田”,如此暴力怎能少了
莆田鞋厂
。
原价鞋子概率低到可怜,正好给了“莆田”大展身手的良机。一双炒到五六千的球鞋,莆田鞋厂批量制造各档次的仿货,成本甚至低到百元,以假乱真的技术让所谓的“专业鉴定”迷了眼。
目前的莆田鞋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毕竟500的货色你敢信么?反正大家蒙着眼吆喝,真真假假,赚得了钱就是“真”。话说韭菜真的惨,被割完一轮又一轮。
02.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更像一句迷人的广告语,鞋圈也不例外。
靓丽光鲜的交易平台一定程度上更像是“搅屎棍”。躺着赚钱,水混了,差价赚走,对于市场乱象却显得无能为力。
2015年前后,国外的绿叉(StockX),国内的毒、Nice、有货、斗牛等平台进入鞋市。
这些平台充当交易中介,为球鞋交易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为鞋市带来了一定的流动性与合规。但是,不菲的手续费与服务费用进一步提高了球鞋二级市场的价格。
以毒为例,盈利模式主要为抽取卖方成交价的7.5%-9.5%作为佣金,以及收取买家一定的鉴定费。
佣金与交易量相关,归根到底取决于球鞋价格。盈利路径依赖下,“炒鞋”成为多方乐见,鞋市变成为一个疯狂的单边市场。
至于平台提供专业“鉴定”服务,且不谈如何认定“专业”,“一边当裁判,一边是运动员”的模式,看得小财女疑窦丛生。
当然,“有”或许总是好过“没有”鉴定,至少是一种立牌坊、挂羊头的前期努力有了,值得肯定不是么!
另一方面,几大球鞋平台货源来自于散户与鞋贩子,其中一些资本雄厚的“庄家”,真正掌握着“定价权”,弱势的平台被动的成为“帮凶”。
野蛮纷乱的市场中,平台与鞋贩子之间利益的博弈,利润空间的争夺与中介费用的共谋,也加剧了市场的混乱,这一切最后都由消费者来买单。
03.炒鞋如炒股,让你癫狂的神秘力量
在国外,Stock X以股票交易所的形式,通过24小时交易额创立了Jordan指数、Nike指数和Adidas指数,球鞋市场的波动牵动神经。
看看动辄200%以上的溢价,真是炒鞋如炒股,一入鞋市深似海。
不得不提,上文所说的庄家。小众鞋市,掌握资金实力和影响力的幕后玩家似乎可以为所欲为。提前预热搅动市场,精心策划热炒,利用信息不对称,做局买入超限量鞋款,一阵跟风后,赚的盆满钵满的大佬们“一不小心”又割了一波韭菜。
急涨急跌的过山车,正是大佬们的舞台,刺激!
交易平台出现以后,多年传统球鞋的现货交易完全虚拟化,现货价格、闪购价、预售价、涨跌幅等实时呈现,球鞋市场如同股市般刺激,顺带有了期货、远期的创新,更是让你分分钟直入人生巅峰。
频繁的价格波动让价差交易成为可能,平台的预售、寄存、求购等提供了灵活的买卖交易的条件,于是,价差投机与资本的推动让鞋市成为比股市更加暴利的庄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