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即日起,农参原“地标日历”栏目改版升级,“土特产趣闻”系列全新开启。本栏目聚焦名著、影视等素材中提及的土特产,拆解特色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感受土特产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味魅力。
电影《十八洞村》以国家实施 “精准扶贫” 战略为背景,讲述十八洞村村民脱贫的故事,湘西猕猴桃是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的重要代表。村民们在扶贫政策引导和中科院农业技术支撑下,选择优质猕猴桃品种,建设了 2000 亩高标准有机种植园区,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湘西猕猴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湘西猕猴桃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猕猴桃就已在湘西的山林间悄然生长。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以野生状态存在,未被人们大规模开发利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对野生猕猴桃资源的深入调查和研究,人们发现湘西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极其适宜猕猴桃生长,这里海拔适中,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且富含多种矿物质,为猕猴桃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于是,当地开始对野生猕猴桃进行人工驯化和培育,开启了湘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之路。
中国有河南伏牛山、陕西秦岭、湖南湘西武陵山区三大猕猴桃主产区,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湘西猕猴桃的主产地,当地人称之为阳桃、毛桃。
湘西自治州山地面积比重大,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同时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这些自然气候条件极为适宜猕猴桃的种植。另外,湘西州与鄂西州毗邻相连,鄂西州是地理上的高硒区,而湘西州土壤中硒的含量在0.2ppm至0.8ppm之间,属于富硒地带,为种植富硒猕猴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土壤环境。
湘西猕猴桃主要分为米良系列、红阳两大品种。米良系列的果实美观整齐,果形呈长圆柱形,果皮棕褐色,被长茸毛,每颗果重约80-120克,果心呈淡黄色,果肉黄绿色。果实汁液多,具清香,口感酸甜适口,风味纯正,具米良系列猕猴桃独有特征。而红阳品种的猕猴桃果形呈短圆柱形,果皮褐绿色,每颗果重约50-100克,果肉色泽果心鲜红色,果肉黄色。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农业品牌建设要遵循品种、品质到品牌的发展逻辑,品牌的传播离开品种和品质是有天花板的。
1991年11月,湘西猕猴桃“米良1号”在“中国食品工业十年最新成就展示会”上获“优秀新产品奖”。
1992年,湘西猕猴桃“米良1号”由中国农业部授予“希望之光奖”,成为中国四大名牌品种。
1995年1月14号,湘西猕猴桃“米良1号”获湘西自治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西猕猴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近年来,湘西州全州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3.39万亩,年产20.85万吨、产值6.17亿元,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