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报告提及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能源相关内容,摘录要点如下:
“进”的步伐坚实有力。
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平均浓度
下降2.7%
,优良天数比例
上升至87.2%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
提高到90.4%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
突破1300万辆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超过3%
;可再生能源
新增装机3.7亿千瓦
。
三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制造业投资增长9.2%。
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制定修订环保、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六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更趋活跃。
七是加强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强化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
开展燃气、电动自行车等安全隐患全链条专项整治。
有效防范应对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
(一)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
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四)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稳定对外贸易发展。
培育
绿色贸易
、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
(九)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重点用能用水单位节能节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来源: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
感谢喜欢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的您能够持续保持关注,我们将继续和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