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乐观桂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乐观桂娥

国学经典分享《心经》——《心经》中的十二因缘

乐观桂娥  · 简书  ·  · 2019-08-13 18: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十二缘起

在佛教看来,我们生命的这种烦恼状态,是动态组合的结果,生命的组合要素有个动态合成的过程。这个生命动态构成过程,有十二个重要的阶段,前一个阶段构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和条件,佛教称为“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缘起,其实是动态地把五蕴和三科的要素拆解开来,逐步说明我们的生命是怎么形成的。这个过程对不对呢?从科学的角度看,且需要慢慢研究。但就思考问题的角度而言,这种思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2、四谛

懂得了这个过程,那么解决生命问题就很好办了:解决“无明”的问题,实现“无明尽”,进而就能解决“行”的问题,逐渐解决“老死”,实现“老死尽”。

以上是佛门对生命的一层层构成的过程剖析,这也是生命不完美问题的解决路径。在佛教看来,我们当前的所谓灵魂,就是这样子的状态,种种动态的过去,构成了现在;我们心灵的未来,也将由当前的种种抉择而决定。

所以,我们现在生命的种种不完美,根源于过去的种种;而我们未来生命的可能,取决于我们现在做什么。《心经》提出,做到“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照见”立足于哪里呢?就是立足于当下,把握整体的缘起缘灭。

我们现在生命的现状,是不完美的“苦”,种种苦;这种情况是缘起缘灭的当前状态,这个道理叫做“集”;我们不执著于一段一段的临时状态,能够做到把握得住整个的缘起缘灭过程,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不会困在不完美中,未来的完美幸福是可能的,它叫做“灭”;帮我们做到把握整个生命缘起缘灭的办法,叫做“道”。苦集灭道,全部佛学无非是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学说,这四个主题构成佛教的理论框架,这就是所谓的“四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