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真说
谈谈天,说说地,中间聊聊空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吴真说

市井人生,烟火人间

吴真说  · 公众号  ·  · 2024-10-15 18: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上海卫生樟脑丸,樟脑丸是保护衣服的,蟑螂药是消灭灶蚂子的。


照片| 老李


出差路上,有人发了这篇随笔散文给我。文章很短,但津津有味,而且浮想联翩。 在微博上 财政部的 廖副部长时说,当年廖同学可是与 高晓松齐名的 校园 手,但毕业之后立刻转型,华丽且成功。本文作者也是如此,他是我的老领导和大师兄,三十年前我刚上班,他已经在重要岗位了。从同事和领导们口中听的最多的倒不是他的工作事迹,而是以前他还是 文学青年时的一些故事。记得他第一次给我讲综合文字材料写作须知时,就是要求我去公园里听老头老太太们在聊什么,然后回来写成社情民意。从这一篇小文也能看出,宦海四十载,但社会敏感仍在,笔触也没被公文抹去生动。特转载一下。


小渠道


作者:丁祖荣


青山街上( 注:安徽省芜湖市的一条街道名称 ),朝阳升起,或暮色四合,总能听到一个沙哑的电声,“上海卫生樟脑丸,樟脑丸是保护衣服的,蟑螂药是消灭灶蚂子的。”


一个人,或两个人,手推一车,满车披挂,最大限度地带货行销。



这个沙哑的、用收录机反复播放的芜湖方言广告,专利是李益兴灭蟑中心李氏两兄弟。 老大属虎,老二属羊,创制了“虎羊”牌蟑螂药。


中心不一定登记注册,“虎羊”牌商标也属自封,并表示从未想到要注册什么的,自信无人能仿制,无人能有他的效果。 可见,这段流行于大街小巷的广告语成了芜湖人的识别符号。


深入其间,不难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有些人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市民对“小渠道”传播仍情有独钟。


为什么叫李益兴? 问其兄弟无从答起,就是这样叫的。 为什么叫灭蟑中心? 字好听,适应市场,气魄也大。 说是上海卫生樟脑丸,是利用芜湖是小上海的美誉,来比拟自制产品,提升信誉度。 对于中心只有两间房子,谁也没有在意。 泡沫和膨化一下这个实体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两兄弟祖上 弹棉花 ,其父虽学过灭蟑螂药技术,那还是上世纪 40 年代的事情,后落脚芜湖,娶妻生子。 至解放初在芜湖长街置下一份不小的家业,购置了房产和一批棉花加工机器,成为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手工业主。 到公私合营时,被并入国营的轧花厂。 在以后的日子里,因其较为独特的家庭背景和较短时期累积的家业,抄过家,再到李氏两兄弟创下灭蟑中心。


两兄弟从小就与社会人交往,对街道的派出所、居委会都进行着管制有一定抵触情绪。 他们从小就在一种放任情境中生活。 老大只上过两年学,老二小学也未毕业。 两兄弟自小就开始自谋生计,沿街叫卖炒货、捕鱼捞虾等等。 不过两兄弟承接了祖上的技艺,加上没有过于受到负面的侵扰,时时处在一种自为状态,为日常生计所累,而且社会环境又提供了使其能生存发展下去的空间,遂有李益兴灭蟑中心。


据说,两兄弟智力平常,与人无涉,并不想在社会和生活中表现什么,只是想着生计,想着能使中心足以支撑一家十几口的各种所需。 把自己生产、销售的蟑螂药,按两兄弟属相,命名虎羊牌,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情境下,两兄弟有着能动的自觉。


还是上世纪末,李家对居委会、执法人员不怎么信任,存具戒心。 当地居委会主任说,李家是铁板一块,社会工作介入难。 他们遵从与时代演进相一致的生存法则,自食其力,对于经济、社会的变化,可能感受到了,却不愿过多介入,更不用说参与了。


比如李家目前经营规模足以养活全家老小十几口人,两兄弟娶的都是农村人,共有6个子女,外加主持家业的老母亲,但其经营情况对外讳忌莫深,这更加剧了这一家与社会的疏离。


据说市爱卫会曾试图与其合作灭蟑,遭到拒绝。 问是否扩大生产规模雇佣帮手时,他们态度肯定,不会雇佣帮手。 一是怕泄露秘方,二是现在日子能过,以后就这样安稳过下去,非常满足。 至于今后设想,答曰到时再说。


他们的活动重心在生产和生活,车间就是居住地,难免要被检查。 披挂行车在街巷尚好,而在大马路上往来就有这样和那样危险,与管理者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好在李家产品行销不错,被管时虽有几分不快,仍然服从,以服从换取发展的空间。


社会给人以包容,生活其间的人们总能找到缝隙,并拓展为道路和生存的空间。 其实,他们并未与社会隔绝,只是作为一个内聚性很强的家庭单元与社会环境有相当的疏离。 他们过多地把目光投向与生计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


对于蟑螂药,一开始只是制作后免费送给一些朋友,因效果颇佳,渐渐地从80年代开始转向经营灭蟑药,当获利颇丰,并能维系一家人生计时,他们开始大做“蟑螂药”的文章。 这与傻子年广久自炒自卖瓜子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社会的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浸润着每一个人,在芜湖这个特定的商埠,又居住在商业氛围特浓的街巷,空气中都弥漫了小商贩的吆喝、喊叫,两兄弟怎么可能置身其外呢?


一些现代意义的词汇,诸如市场经济、遵纪守法、市场竞争、电商带货等等也不时从两兄弟嘴里冒出,虽然他们并不完全懂其真实的含义。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非常希望政府发给他们一个奖状(优秀个体户之类)。 这既是商誉,又具保护色彩,两兄弟当然有这种愿望了。


李益兴灭蟑中心坐地销售,也按周密的计划流动销售。 两兄弟流动摊从周一到周七,每日流动区域及其时间分布非常周密,除非天气原因,一般是每周何时到市区何地,非常准时,每周一个轮回。


李益兴灭蟑中心,前店后坊,外挂招牌,内搞加工制作。 两兄弟制作,家人包括小孩帮助包装。 在流动出摊时,广泛宣传其灭蟑中心。 广告语、广告传播方式都是通过“小渠道”进行。 开始,两兄弟沿途叫卖,后嗓子受不了,才特意录下,反复播放。 因其质朴、上口、好记,加上芜湖方言,偶合上广告语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市民讲究实际,认为只有耳闻目睹才是真实的或重要的。 从“小渠道”传导的各种信息、知识,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这是我们国家多少年传承下来的。 尽管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渠道、大众传媒都对社会发生积极的影响,但没有什么能代替“小渠道”。


而“小渠道”中,嘴说功能特别重要。 嘴说,让人们感到实在,感觉到真切。 这是市民心理使然。 有个民营企业家,创业初期还借用这种方式来推销自己的商品。 当然,这是有偿的。 现在,很多企业都过于注重大众传媒,而忽视了“小渠道”的作用。 其实,那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产品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何不学用两兄弟之法呢? 只要善于利用“小渠道”,无须更多投入,即可在熟悉的街区氛围里得到很好的收益。


传说,有个冷幽默,在外地其中一人知另一人是芜湖人,想不出如何搭讪,便脱口说出“蟑螂药”,另一人便续后“灶蚂子”,两人对上。


在芜湖,有谁会怀疑这灭蟑药呢? 是的,没有人怀疑,但他们开始自己怀疑自己。 他们没有骗人,却被别人诈骗。 他们靠沿街走巷,声声叫卖。 他们精心制作,把控质量,诚不二欺。 大街小巷日新,他们内心发生着变化,先是两兄弟分开经营,然后是被骗。


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某公司投行部的从业人员,他在股市不振、投资无门的情况下,利用人们暴富心理,把目光投向了灭蟑中心,先是天花乱坠地说中心可以上“新三板”,李家人听不懂,还要先花钱。 他们一家摇头不同意,不可能。 这个家伙转而帮助李家理财,收益也可观。 李家人迟疑了。 他们左商量右掂量,钱放银行几乎没收益,放高利贷又不放心。 先前小试也吃过大亏,隐忧尚存。 不过,这是正规公司,理财收益在3%-5%之间,李家人动了心,陆续投了上百万。 都是老套路设陷阱诱骗,不说也罢。


以后若干年,他们一家人,除了日日叫卖蟑螂药,就是心心念念这些被骗的钱。 后经居委会反复劝说,开始诉讼打官司。 李家人沙哑着嗓子诉说和叫卖精神感动了法官,帮助追回了一些。 靠这日日几毛几块累积的钱,被骗,受损,仍是他们一家心头的永远之痛。


车子更换成电动,货物也与时俱进。 他们无论寒暑,脚步匆匆,目光警觉,穿行于大街小巷。 现在车杂人多,行于马路街巷,哪怕是小渠道行销运营,仍要十分注 意安全,要谨守交通规则,一罚款一天白干了。


有容乃大。小渠道也是道,是不少人赖以生存之道。汇集而成大道,乃至为小渠道畅流以必要的 宽容和帮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写照。



文发表于2024年第10期《作家天地》。

投稿邮箱:

小    说: [email protected]

散    文:[email protected]

诗    歌:[email protected]

地    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印山东路2009号汇通大厦13楼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

加入吴真说知识社区

随便提问、深入畅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