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9年,楚国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刚愎自用的楚灵王败亡,公子弃疾在国内外各路势力的支持下,晋位为楚平王。与此同时,吴王夷末击败楚国五路大军,夺取淮河重镇州来
(安徽凤台县)
,晋昭公到平丘
(河南封丘)
会盟诸侯,恢复天下霸主的地位。
一方面,晋国出兵南下,消灭了盘踞河南西部的陆浑等戎狄部族,把洛水流域的广袤地区,变成晋国遏制秦、楚、周的坚固堡垒。
另一方面,晋国趁周景王驾崩、周朝内乱的时机,出兵南下拥立周敬王继位,由此得到周朝的支持,巩固了号令天下的法统。
楚平王刚即位的时候,任命有大功的斗成然做令尹,意在培植亲信势力,结果斗成然没有分寸,做了令尹以后,不仅贪婪无度,还和楚国大族养氏结盟,隐隐有架空楚平王的势头。
公元前528年9月,楚平王忍无可忍,下令诛杀斗成然、族灭养氏全族,战功赫赫的养由基自此绝后。
楚平王起兵讨伐楚灵王的时候,蔡国大夫声子之子朝吴立下大功,凭借这份拥立楚平王并恢复蔡国的功劳,朝吴在蔡国得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楚平王的亲信宠臣费无忌,害怕朝吴就此发展下去,终有一日会得到蔡国的军政大权,影响楚国的国防安全和势力范围,便想迫害朝吴。
他的原话是:“吴在蔡,蔡必速飞。去吴,所以翦其翼也。”
于是,费无忌专门跑到蔡国,一面对朝吴说:
“楚平王非常信任你,如果你有意仕途,我可以请求楚平王出力,助你在蔡国青云直上
”,另一面又对蔡国大夫们说:
“朝吴深得楚平王信任,将来一定能超越你们,你们要早做准备啊。
”
这番话,成功激起朝吴和蔡国大夫的矛盾,逼的蔡国大夫们一哄而上,把朝吴驱逐出蔡国。
事后,楚平王稍微责怪费无忌一番,但没有追究,流露出一种“且喜且怜之”的态度。
从整件事的处理过程来看,
我们可以合理推断,
驱逐朝吴、削弱蔡国是楚平王和费无忌的共识。费无忌设计驱逐朝吴,要么是得到楚平王的暗示,要么就是两人心有灵犀,不需语言沟通便能顺利合作。
伍举曾是楚灵王的宠臣,楚平王即位以后,伍氏仍然身居高位,伍举之子伍奢便被楚平王任命为太子太师,和太子少师费无忌共同辅佐太子建。
太子建,即楚平王做蔡公时,和蔡国女子未婚同居生育的长子。
楚平王起兵
讨伐楚灵王的时候,太子建的身份,
对
争取蔡国遗民有
极大
益处,
但现在楚平王功成名就,蔡国是否支持,其实已经无足轻重了,甚至可以说,
楚平王给蔡国的定位就是楚国的附庸国,不能有任何发展壮大的机会。
此外,
楚平王要重整楚国,必须选择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做盟友,蔡国显然不能担当如此重任。
有资格和楚国结盟的,唯有位居汉江上游、同样被晋国遏制的西北大国——秦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
要同时实现削弱蔡国、结盟秦国两件大事,楚平王就必须废黜太子建,并严厉打击拥护太子建的势力。
第一步,费无忌向楚平王提议:“太子建可以娶妻成家了”,楚平王同意,并向秦国下聘礼请求联姻,等费无忌到秦国迎回新妇,又向楚平王提议道:“秦女绝美,王可自取”,楚平王欣然笑纳,迎娶秦国新妇为自己的正室夫人。
第二步,费无忌建议楚平王,重新修筑城父
(河南宝丰)
,命太子建到此居住,和中原诸侯国沟通关系,楚平王则坐镇郢都,专心开拓南方。
费无忌见时机成熟,便开启第三步——他向楚平王说:“太子建和伍奢准备割据一方,联合齐、晋等大国,发兵南下危害楚国,您不能不管啊。”楚平王见费无忌这么说,便招来伍奢,问他有没有这回事。
那时太子建去了城父,但伍奢没有去,否则,楚平王不可能立即招来伍奢。
既然如此,费无忌为什么说太子建和伍奢准备割据、叛乱呢?
我猜测,
费无忌攻击伍奢、楚平王招唤伍奢,其实就是给伍奢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是站在楚平王和费无忌一边、站在削弱蔡国结盟秦国一边,还是站在太子建一边、站在扶持蔡国疏远秦国一边?
但这次考验,伍奢没通过,或者说他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春秋左传》里写道:“初,楚伍参与蔡大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
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朋友,伍参之子伍举和子朝之子声子是朋友。
根据这句史料,我们可以推测,
伍举之子伍奢和声子之子朝吴,大概率也是关系匪浅的。
这样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伍奢必然站在蔡国一边、站在太子建一边。
于是,伍奢说道:“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您迎娶太子建的夫人,已经铸成大错,现在怎么能听信谗言,冤枉太子建叛乱呢?
这句话出口,意味着
伍奢拒绝了楚平王和费无忌的橄榄枝,坚定的站在太子建一边、站在蔡国一边。
楚平王见状,便放弃幻想,立即逮捕伍奢,并命城父司马诛杀太子建。
随后,
伍奢的长子伍尚到了郢都,陪父亲共同赴死,伍奢的次子伍员,则逃往吴国。
而城父司马怜悯太子建,并没有诛杀他,放太子建逃往宋国。不过,太子建离开楚国,成了无国无家的流亡公子,便意味着楚平王和费无忌的削弱蔡国、结盟秦国计划已经成功,所以他们没有怪罪城父司马,也没有追杀太子建。
至此,楚平王和费无忌基本清除了楚国的隐患,开始享受胜利果实。
但随着伍子胥逃往吴国,吴国得到大量
楚、蔡等国的第一手资料,这为吴国实现败楚、北伐的既定目标,提供了非常必要的帮助。
伍子胥是公元前522年逃往吴国的,那时的吴国国君是
吴王僚,
已即位五年。
伍子胥复仇心切,立即向吴王僚提议:“吴国要成就大业,必须出兵伐楚,不要再犹豫了,出兵吧,我带路。”
但吴国的公子光不同意,反驳道:“是宗为戮,而欲反其雠,不可从也”——伍子胥只是借用吴国的兵力,报自家的私仇,不能听他的。
见公子光这么说,吴王僚便没听伍子胥的,暂时放弃伐楚。
其实,
公子光和吴王僚是堂兄弟,都是吴国宗室成员。
早年间,吴王寿梦共有四子——公子诸樊、公子余祭、公子夷末、公子季札,他最心仪的继承人,是礼乐知识深厚的公子季札。
但公子季札认为,中原诸侯国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吴国要向中原诸侯国靠拢,便要学习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和以前一样废长立幼。
为了实现吴王寿梦的遗志,并带领吴国融入中原诸侯国的圈子,吴王寿梦薨逝以后,公子诸樊、公子余祭、公子夷末相继成为吴国国君
,试图以这种“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
给公子季札。
吴王夷末薨逝以后,公子季札仍然不愿意继位,直接逃往山林,以此来维护礼乐、文明、以及嫡长子继承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王夷末之子,便在吴国朝野的拥戴下,继位为吴国国君。
对于吴王僚继位,公子光是非常不爽的,他认为,上一代的兄弟三人都做过吴国国君,他们的后人都有继承权,
既然公子季札不愿意继位,那么按照继承顺序,吴国国君之位理应回到吴王诸樊一系,凭什么由吴王夷末之子继承?
此外,《史记·伍子胥列传》写道:“至於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求见吴王。”
这两条史料结合起来,意味着公子光在吴国有雄厚的政治基础、军事基础。
正因如此,公子光才有资格反驳伍子胥的伐楚建议、打消吴王僚的伐楚动机。
伍子胥是看中公子光的实力,才去拜访公子光,请他把自己引荐给吴王僚。公子光做都做了,为什么最后又抗拒伐楚呢?
如果伐楚失败,将损害吴国的国力,对吴王僚和公子光都没有好处。可如果伐楚成功,必然导致吴王僚的威望暴涨、地位巩固,真正把吴国国君之位留在自己一系,别人谁都夺不走。
如果害怕战败,公子光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提出来,公子光用模棱两可的理由反对伐楚,只能是第二个原因,即害怕伐楚成功、害怕吴王僚的威望暴涨。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趁吴王僚威望不足的时候,篡权夺位,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吴国国君之位夺回来。
想到此处,伍子胥完全明白了公子光的想法,于是他也得出借助吴国伐楚复仇的方法——
如果吴王僚一直在位,那么公子光便会一直阻止伐楚,即便吴王僚强行伐楚,吴国的政令不一,也不能保证伐楚成功。与其如此,不如站在公子光一边,做掉吴王僚,整合吴国的军政力量,坚定吴国的伐楚决心。
于是,伍子胥重金聘请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意在让他找机会刺杀吴王僚。公子光见到专诸,立即明白伍子胥的意思,接纳了专诸。
完成这次心照不宣的合作之后,伍子胥退居乡野,等待公子光成功的消息。
《史记·伍子胥列传》:“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春秋左传》:“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鱄设诸焉,而耕于鄙。”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薨逝,他和秦国夫人生育的熊轸继位,史称楚昭王,年仅八岁。
公元前515年春,吴王僚认为伐楚的时机已到,便派出两支军队,其中一支由同母弟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带领包围潜城
,另外一支直抵穷城
,与此同时,吴王僚请回公子季札,命他出使晋国,寻求外交声援。
潜城在安徽霍山县,穷城在安徽霍邱和金寨之间,只要占据这两座城池,吴国就能占据大别山东麓,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从吴王僚的军事部署可以看出来,
吴王僚的伐楚计划不是志在灭楚,而是利用楚国国丧的时机,开拓吴国的势力范围、战略空间。
伐楚是公子光不愿意看到的,如此伐楚,也是伍子胥不满意的。
于是在吴楚两军僵持不下、吴国国内空虚的时候,公子光许诺照顾专诸的老母、幼子,然后把专诸安排进吴王僚的侍从队伍。在一次宴饮的时候,专诸端着一盘烤鱼送到吴王僚面前,随即从鱼腹中抽出一柄匕首,刺入吴王僚的胸口。
公子光
养了七年的死士,在这一刻,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的使命。
事后,公子光即位为吴国国君,史称吴王阖庐,并
封专诸之子为卿,兑现了他给专诸的诺言。
而出访晋国归来的公子季札,不想因为王位之争引起吴国内乱,便说了一句“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以长辈的身份承认了吴王阖庐的地位,公子掩余、公子
烛庸回国无门,只能逃往楚国。
多年夙愿一朝告成,
吴王阖庐自然不能忘记伍子胥,他把伍子胥召回来,任命为行人,共同参谋国事。
楚国前任太宰伯州犁之子郤宛,因为品行正直声望甚高,得罪了位高权重的费无忌,费无忌便挑唆令尹子常,诛杀郤宛满门,唯有
郤宛之子伯嚭逃往吴国,被吴王阖庐任命为大夫。
齐国陈无宇的三子陈书,因为战功卓著,被赐为孙氏,
其后裔孙武为躲避齐国内乱逃往吴国,被吴王阖庐任命为将军。
其实在吴王阖庐即位以前,吴、楚就爆发过局部战争,都是吴胜楚败。
其中一次是公元前519年的“鸡父
(河南固始)
大战”,吴国击败楚、顿、胡、沈、蔡、陈、许等七国联军,临阵斩杀胡、沈两国国君,俘虏陈国大夫夏啮......此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美女夏姬的后人。
另一次是公元前518年,吴国在楚平王东巡的时候,尾随在他的身后,趁其不备一战攻取巢
(安徽巢县)
、钟离
(安徽凤阳)
。
受这两次战败的影响,楚国产生了强烈的畏战情绪,重新修筑了州屈
(安徽凤阳)
、丘皇
(河南信阳
)
、巢
(安徽巢县
)
、卷
(河南叶县
)
等四座城池,做为抵御入侵的军事堡垒。
楚国
甚至开始加固郢都的城防,生怕吴国哪天兵临城下。
修城,必然要劳民伤财,这又在军事失败之后,极大的影响了楚国的民生和经济。这样的楚国,怎么可能正常健康的运转呢?
郑国的子大叔就评价说:“楚王将死矣。使民不安其土,民必忧,忧将及王,弗能久矣。”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512年冬,吴王阖庐问伍子胥“伐楚之策”的时候,伍子胥就给吴王阖庐出了一条“弱楚”的阳谋——
楚昭王年幼无知,楚国政出多门,情报、谋略、战力都落于下风。那么吴国便可以组建三支军队,分批次到楚国境内诱敌,但不直接发生战争,而是楚军进、吴军撤,楚军撤、吴军进。等楚军疲惫不堪了,吴军的三支军队再集结起来,全力推进,必能大败楚军。
吴军一
年又一年的骚扰,楚军
一次又一次的战败,用不了多少年,楚国就彻底衰落了。
这个阳谋,晋国中军帅知罃曾用来“削郑弱楚”,现在伍子胥教给吴王阖庐,继续执行“弱楚”的任务。
毫无疑问,楚国要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春秋左传》就写道:“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有了“弱楚”的阳谋,吴国便不必担心楚国了,静待花开即可,唯一的问题是,越国做为楚国的盟友,会不会在吴国伐楚的时候,在背后偷袭?
吴王阖庐认为,越国偷袭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在公元前510年,吴王阖庐出兵伐越,准备给越国一个大大的教训,打消越王允常的野心。
吴王阖庐知道,这是吴越的第一次交锋,越国远逊于吴国,但吴王阖庐不知道,他亲手开启了春秋争霸的最后一个副本,为数十年的吴越争霸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