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君注:微信无处不在,它已经是每个人数字生活的重要部分。
不过,你是否想过没有微信的日子该怎么办?
微信似乎也同样好奇。他们做了个有趣的实验,找了 6 组不同身份的人离开微信 12 小时,并用镜头记录下了 100% 真实的这一切。《微信实验室》这组纪录片,或许能让你重新思考「离不开的到底是什么」,并以此去深入「连接」的意义。
本文是 WeChatMoments 对「微信实验室」纪录片之《老外篇》的解读,希望大家喜欢。
Paul 是我上大学时的外教,他来中国 4 年,现在算是个中国通,与视频中的 Jay 一样,他的生活离不开......
在 Paul 眼里,微信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入乡随俗,很难融入都市生活。
刚开始最让 Paul 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聊天喜欢用语音。
而我们自然明白,无论用手写还是拼音,使用输入法远不及说微信语音快。另一方面,讲方言的朋友使用语音沟通会觉得更加亲切。
「你们好像都不喜欢打电话发短信,如果想要和新朋友保持联系,只能通过微信。」Paul 有些不情愿地告诉我。
「工作上我习惯用邮件,我会留下电话,有急事的人会打给我」,当我抱怨大家工作也用微信时,Paul 这么说。
视频中 Jay 隔离微信 12 小时,不得不取现金花钱,微信钱包已成为他依赖的付款方式。
如果说微信已经代替钱包,那着实有些夸张,但要说微信钱包可有可无,抢红包的人绝不同意。过年发微信红包,已变成新的年味。
但与 Paul 聊起微信红包时,他总觉得尴尬与不解,「朋友间送礼物就好了,为什么要发钱呢?」
微信已经是我们移动时代的新身份,每当我加好友前,都会翻翻朋友圈,打量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但 Paul 似乎并不习惯这种新身份,「刚用微信的时候,发了几个星期的朋友圈。后来新学期开始工作,就没有使用它,结果朋友以为我遇到困难,或是回国了。」Paul 边刷朋友圈边和我说。对于完全融入微信生活的我们来讲,不发朋友圈,与人间蒸发一般,朋友渐渐失去联系,而父母还会瞎操心。
Paul 觉得微信最厉害的,是位置实时共享功能,他表示刚来中国时不识路,想见朋友时开定位就能方便地找到。虽然微信的功能多到你不可能全都用过,但新功能的叠加总显得自然融洽,回头看四五年前的微信,它不过是个新奇的「对讲机」。纽约时报曾在一部关于中国互联网的短片中赞叹,微信集合了外国琳琅满目的互联网应用,你可以用它聊天、通话、购物、买电影票,甚至是打车。微信的集大成,让不少的西方媒体至今都在思考,西方未来的微信将会是谁
微信连接我们的生活,它无时不刻带来便利,纵使它也有「过度连接」的时候,但它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现代都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偶尔离开,才知道离不开的是什么。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关注微信号 appsolution,回复「拉黑」可获取一份彻底屏蔽某人的手机拉黑指南。
6 个截然不同的人
离开微信 12 小时
有何感受?
▽ 「离开微信的 12 小时」 系列预告,给你答案 ▽
▽ 点击「阅读原文」,看老外退出微信的 12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