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爆料出现后,许多网友觉得自己“受骗了”。对此,罗尔回应,如果有人觉得被骗,会将打赏钱退还。
不论孰是孰非,孩子是无辜的,祝宝贝早日康复,一直微笑下去!
附文:
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最后急吼吼地求真相
文︱曹林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ID:zqb_caolin),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慈善是一种易碎品,应该好好呵护,小心翼翼,应该尽可能地去私利化。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让个人获利之时也带来公共利益”――但慈善可能是有洁癖的,尤其当激发人们善心的是一个悲伤动人的故事时,人们尤其会有道德洁癖。这时候,任何一种私心杂念都会破坏人们单纯的善良。人们毫无私心杂念的行善,慷慨解囊,也需要别人毫无私心杂念地告诉他们真相。一旦这种单纯的善心感觉到被愚弄,就会变成强烈的愤慨。
从上午满屏的感动到中午满屏的质疑,罗一笑事件的网络情绪反转也就花了4-5个小时的时间,想起我以前写过的一篇评论:互联网上没有什么感动能超过一天。感动的、质疑的、批评的、围观的、生产阴谋论的,在网上撕成一片,一会感动一会愤怒的吃瓜群众这一次很茫然,到底信谁的,这事儿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们真相?
一、急于感动急于质疑急于求真相
好多朋友在公号后台问我,真相是什么,曹老师你的观点是什么?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我也在关注各方信息中等待事实真相。网络舆论场上,常常会出现“信息过载”和“真相稀缺”共存的混乱状态,罗一笑事件就是如此,一方面是刷屏的信息和情绪,一方面事实又是那么模糊。冗余信息和情绪太多,可确凿的事实严重不够用。
这时候人们最想知道的是真相――不过我首先想说的是,别指望立刻能掌握真相,要有等待事实真相的耐心,“迫切知晓事实真相”并不符合事件调查和事实浮现的规律。一个朋友说得很好:早上被罗一笑刷屏,各种说法满天飞,谁是谁非?这不就是典型的媒介缺失论吗?公众期待有一个最终的、确定的说法,所以此刻也是传统媒体最权威发声的时候。我们一味追求转型,追随各种新,那些号称每篇10万加的自媒体,在舆论哗然时,你们在哪儿?
确实,这时候就知道,10万+是没用的,传递的都是混乱和模糊,自媒体提供不了事实,只能生产情绪和观点――可这时候情绪和观点是严重过剩的。我知道的是,多家传统媒体正在深入调查罗一笑事件,是真是假,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相信很快会有初步调查结论,请给调查记者以时间。很多阴谋论和谣言,迎合的就是公众“事件一发生就迫切想知道真相”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短时间关于罗一笑事件形成信息井喷,我想提醒的是,一方当事人的声音不可靠,自媒体不明来源的曝料不可靠,没有信源交叉印证的报道不可靠,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知晓一切、能激起你强烈的情感、却不给出信源的说法,更不可信了。人们不断被反转新闻打脸,就在于网络发酵速度太快了,事实调查跟不上情绪发酵的速度,判断总远远跑在事实调查的前面。急于感动,急于质疑,急于知晓真相,总那么急,就总会被反转打脸。
二、稀里糊涂感动不明不白捐款
虽然事实还在调查中,但有些方面还是可以给出判断的。
比如,这事儿之所以引发争议和质疑,很大一个原因是不透明,公益慈善最忌讳的就是做得不明不白。我一向并不支持这种个人网络求助筹款方式,而支持通过公益基金或慈善组织救助的正规渠道――个人网络筹款貌似成本很低,其实社会成本很高,人们之间的信任感非常脆弱,稍有不透明,就会耗费信任资本和透支社会爱心。通过公益慈善基金会,虽然看起来成本高一些,但经过审核能保障真实性,避免过程中和事后的问题。
当然,这是个人的权利,你可以选择个人网络求助筹款,但必须足够地透明,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的透明,这样才能避免透支信任。网络慈善,看起来很厉害,一会儿就能凝聚爱心,吸收很多捐款,可是也极其脆弱,一个质疑就能把人们的爱心和信任打得粉碎。
就拿罗一笑这事儿来说,几篇公号文章,信息极其有限,没有医生诊断,没有票据,没有其他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信息,只凭几篇煽情文章,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很难不引发质疑。网络捐款不是这么搞的,陌生人之间的慈善是很脆弱的,来得快,去得更快,而且会产生一种强大的逆反情绪,惟有足够的信息透明才能避免信任的破碎。
孩子得了白血病,这本是家庭隐私,但当要借助社会救助进行救治时,就要尊重慈善的原则,透明地公开信息。透明,不只是针对慈善组织的要求,当个人成为求助主体时,也应主动遵循这一原则,让公众判断这个家庭是不是真需要救助,需要多大的救助。求助者的义务是公开透明,公众的责任是伸出援手。
三、营销炒作消费公众单纯的善心
另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借机营销炒作的方式让人极其反感。即使求助之事是真的,孩子真需要社会救助,但渗入了营销炒作的元素,将一个悲情的故事和营销绑在一起,就让慈善变味了。同情是一种高贵而温柔的情感,一旦人们感到自己的同情被绑架和消费了,就会变成强烈的愤怒。慈善之爱反转成被欺骗之恨时,这种愤怒程度要比一般的愤怒强烈很多。
我一直觉得,慈善是一种易碎品,应该好好呵护,小心翼翼,应该尽可能地去私利化。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让个人获利之时也带来公共利益”――但慈善可能是有洁癖的,尤其当激发人们善心的是一个悲伤动人的故事时,人们尤其会有道德洁癖。这时候,任何一种私心杂念都会破坏人们单纯的善良。人们毫无私心杂念的行善,慷慨解囊,也需要别人毫无私心杂念地告诉他们真相。一旦这种单纯的善心感觉到被愚弄,就会变成强烈的愤慨。
慈善是阳光的事业,应该以正当的方式去做慈善,以正当的方式唤起人们的爱心。现在一些慈善,打着慈善的幌子,以慈善之名做生意,用很多不正当的方式去消费人们的同情心。编一个让人同情的故事,制造一个引人的噱头,制造一个网络热点――也许背后需要有一个需要救助的人,但只要沾上了商业元素和营销目的,就是对社会爱心的透支。
愿孩子早日康复,为了慈善,为了孩子,请说出真相。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