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本公号建立于2018年初,旨在与广大读者共同细读经典文本、拓展问题视阈、反思切身问题并为思考争论提供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庞门正道  ·  10年了,厉害的人更厉害了! ·  2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设计师偷偷在用!6个DeepSeek指令助力 ... ·  2 天前  
ZaomeDesign  ·  C.D.A | ... ·  2 天前  
庞门正道  ·  80后死亡率,瞎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刘擎 | 离开美国我们就无法思考吗?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7-01 21:15

正文


离开美国我们就无法思考吗?

本文原载《南风窗》2012年第02期.

美国学者门德斯(Richard Madsen)曾经指出,美国人常常将自己社会的恐惧与希望投射于美中关系。类似的投射效应也发生在中国。长久以来,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深刻地依赖于我们对美国的想象,这是历史塑造的结果。

不久前微博上有“加V博主”转发所谓“希拉里的警告”,言称“20年后中国将变成最穷的国家”,因为中国人不理解社会责任和义务,没有信仰,不懂什么是体面的生活等等,引起哗然。这当然是编造的。美国国务卿不可能如此粗暴鲁莽地评论全体中国人(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

但这并不是新鲜的把戏。几年前流布甚广的所谓“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人的评价”以及“耶鲁大学前校长炮轰中国大学教育”两篇网文,都属伪作。早有认真的网友追根溯源发掘出伪作的原始材料,解剖了这种移花接木和杜撰的编造工艺,并耐心解释如何凭借常识来辨别这类伪作。但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些伪作仍然在风传,并持续激发出两种强烈反应:叫好和责骂。

于是,在辨析真伪之外,我们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总喜欢假托美国著名人士和机构来针砭中国现实状况?直接的理由显然是更具有传播的“轰动效应”。但为什么我们总是特别在意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实际上,来自美国的声音,无论真假、无论批评还是赞赏,都会在我们的舆论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听一位研究社会学的朋友说,今天了解国入政治倾向有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询问对美国的态度,根据一个人是“亲美”还是“反美”,就可以基本准确地推断其意识形态立场,从各种精英到普通民众都是如此。所以他说,中国人的派别表面上很复杂,实际上真正的区别就是“亲美派”和“反美派”,八九不离十。在这个意义上,离开美国我们就无法思考。

果真如此吗?的确,许多中国人有一种美国“心结”(complex),但我相信这种美国心结只是关于我们自身处境与期望的一种“投射”。美国学者门德斯(Richard Madsen)曾经指出,美国人常常将自己社会的恐惧与希望投射于美中关系。类似的投射效应也发生在中国。长久以来,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深刻地依赖于我们对美国的想象,这是历史塑造的结果。

20世纪初,梁启超在美国访问8个月写下《新大陆游记》,对美国的巨大发展印象至深,同时也警惕其社会弊端与帝国主义的危险。而此后中国人对美国的感受与想象是复杂纠葛的。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执笔的)社论《祝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日》,将美国与苏联并称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而“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答记者问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次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美国国庆》,谴责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要求撤出驻华美军。但这篇文章采用了“内在批判”的方式:以美国的民主、自由和独立理想承诺来批判美国的帝国主义实践,并且在美国的民主力量与美国帝国主义之间做出区别。而在此后60多年里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冷战时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19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认识世界格局和理解现代化的视野中,美国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作为正面的榜样(或老师),还是作为反面的范例(或对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