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误吞纽扣电池
为什么儿童吞入纽扣电池特别危险?这是由纽扣电池的特性所造成的。
一旦误吞,和消化系统粘膜接触之后,
纽扣电池就会开始自动放电,渗出高腐蚀性碱性液体,对粘膜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发生穿孔。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误吞的东西只要给到足够时间总能顺着大便出来,但这种情况并不包含危害度极大的纽扣电池。
附图给到了非常直观的纽扣电池对于消化道粘膜可能造成的伤害。图中以培根作为消化道粘膜的替代物,将各种纽扣电池(锂电池、氧化银电池和碱性纽扣电池)置于其上。
五分钟后由于放电,锂电池周围就率先开始冒泡。其他种类的纽扣电池稍晚些,但也相继开始冒泡,随后释放出来的腐蚀性液体在培根上形成了触目惊心的黑色痕迹。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形发生在你孩子肚子里消化道粘膜上的话是怎样的后果,一切就毋庸赘言了。
锂电池尤其危险。因为锂电池颗粒较大,常常容易在食道中便卡住,且由于放电时电压较高,腐蚀性碱性液体释放量更高,对于窄小的食道伤害更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发现至少60%以上的儿童误吞纽扣电池并非看到纽扣电池本身就吃,
而是把装在玩具、体温计、小游戏机、电视遥控器里的锂电池拆下来之后出于好奇吃了下去。
父母们需要严加看管这类器物设备中藏有的纽扣电池,千万不能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够把电池拆卸下来玩耍。
一旦吃下去,后果非常严重。一定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同时带好纽扣电池的具体型号等资料前往。根据情况严重程度,有时采用内窥镜,有时直接上外科手术。但无论如何,
如果是幼儿,那么几乎100%都是直接送手术室——是的,只要吞下去,基本就是手术室的待遇。
千万小心!
这方面,家庭教育很重要。一些家长对孩子平时极度严苛,做错一点点小事情,譬如打碎了碗碟就大声责骂甚至殴打。这样一来孩子平时貌似乖了一点,但一旦发生误吞了纽扣电池等严重状况,因为害怕打骂一些孩子会不敢第一时间报告,使得情况最后变得极端危重。这一点,就和以往蕨经文章里指出父母平日里随意打骂会提高孩子遭遇狂犬病的危险:被路上流浪猫狗咬伤之后不敢告知父母,失去了第一时间注射狂犬疫苗的救命时机。所以
千万别以为打骂是教育的捷径,那不过是无能的偷懒。
【2】误吞磁铁
这里分享日本儿科学会一则真实病例:17个月大的幼儿误吞好几块磁铁。
事件发生当时,母亲在家中玄关里打扫卫生,而17岁的宝宝就坐在婴儿车里玩耍,当玩具耍的是妈妈刚买的圆形磁疗养生产品。所谓磁疗养生产品本质上是由复数块磁铁+创可贴组合而成的结构非常简单的物品(顺便提一句:这是一种在东亚中日韩三国都曾流行过的养身产品,声称磁疗能够治疗或者缓解多种身心疾患,从睡眠到饮食到情绪到伤痛都能有奇效,但实际上却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彻头彻尾的骗局,是真正意义上吃饱了没事干拿自己的金钱与时间反过来作贱自己的『饱贱品』。感觉我们这一点人的父母在20多年前谁家不买一个磁疗红外疗或者XX疗的保健小器物的话似乎都没脸早上跑到小区里和人社交)。。。
结果才过了几分钟,还算警惕的妈妈发现产品包装袋破了个洞,里面粘贴在狗皮膏药上的磁铁被扯了下来,而且少了6块。妈妈在玄关附近反复寻找未果之后考虑到孩子可能吞下了磁铁,立即叫了救护车送往医院。
这个孩子算是极端极端幸运的: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连吞入异物之后常见的咳嗽症状都没有。照了腹部X光之后果然发现孩子小肠前段中有6块磁铁,而且连成了一串。也就是说拍X光片之时6块磁铁已经通过了胃进入了小肠。经过一夜观察之后,第二天下午,6块磁铁非常顺利地随着大便排出了体外,没有造成任何后果。
再说一遍:这个案例真的非常非常幸运,可以说是侥幸。
侥幸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6块磁铁形成了连连看那样的一串,通过了消化道。
但多是时候不是这样,而是不同的磁铁在肠管内不同区域隔着肠壁互相吸引,强力粘连在一起死死固定住,结果不是引发肠梗阻就是直接导致肠道穿孔,完全可能危机生命,后果极端严重。为此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曾经因为一些玩具用到磁铁作为零件而导致儿童误吞而最后迫使厂家召回问题玩具。而在这一案例中,结构远比大多数玩具来得简单,却很容易走进千家万户的所谓理疗保健品,让风险变得更加容易引发。如果孩子吞下磁铁后没有在消化道里规规矩矩地连成一串离开人体而是各自分散且又互相吸引的话,结局可能非常糟糕,甚至万劫不复。
【3】误吞其他异物
推特上这位妈妈在孩子吞下2厘米左右长度的铁丝条之后忧心忡忡地火速将孩子于深夜送往医院,结果当班医生的解释算是给她吃下了一枚定心丸:
①铁丝、订书钉等吞下肚子后不会扎破胃。
②哪怕吞下了图钉📌、也不会扎破胃。
③这些东西最终会随着便便出来。
④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伤及肛萌(毕竟,被食物残渣团团围裹。异物,感受到了被这个世界上的便便温柔以待。。。)
当然,当班医生的话可能没有说完全,这是因为当时孩子的状态是异物已经吞入了胃中,所以结合场景这话是OK的,但想要作为公众科普的话,这样的程度显得不够谨慎,容易导致家长们小看了误吞异物问题的严重性。这里的要点是:基于胃的蠕动方式,胃中内容物等特性,看上去很恐怖的尖锐物其实是很容易顺利通过胃部的这一点不假,然而这一说法忽视了进入胃部之前的阶段:嘴巴、咽喉与食道——铁丝、图钉📌或者说鱼刺真的顺利吞入胃里之后可能还好,
但在这之前的话则完全有潜力引发严重后果:
譬如扎穿食道,甚至还同时扎破心脏主动脉,导致极端时间内死亡。
毕竟,食道距离心脏太近了,在食道内被鱼刺等尖锐异物扎一下的效果好似从身体内部对着心脏捅一刀那样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不慎被鱼刺梗住喉咙(尤其是较长鱼刺)之后绝对不可以靠大口吃饭团那样硬吞下去解决的道理:扎在喉咙口还可能只是痛苦,扎在食道里不对的地方就可能要命了。
另外,即便侥幸通过了食道通过了胃与小肠进入大肠之后,风险依然存在。虽然有了便便的温柔包容风险的确小很多,但一些情况下依然会有刺穿肠管的情况发生,甚至还有刺穿肠管然后刺出肚子皮肤表面,张牙舞爪到肚子外面的!
所以,父母永远注意警惕,永远不要创造任何令孩子误吞异物的环境契机才是真。但若要较真的话,吞下肚子之后的一般异物中最危险的还是(复数块)磁铁和纽扣电池——前者以物理方式,后者以化学方式在人体内部大肆摧残,而且救治上也非常棘手、难以应对(这里顺便再提一则纽扣电池误吞之后的紧急应对建议:误吞幼儿年龄1岁以上,误吞时间在12小时之内的,每隔10分钟左右喂以十毫升蜂蜜(两茶匙左右),最多喂6次之后,能够有效降低消化道烧穿孔的风险(Laryngoscope. 2019;129(1):49-57)
暑假就要来临,幼儿园的孩子们将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在家。相应的风险管理,请问各位家长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