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家成执导的年代剧《情满四合院》在全国热播,该剧以其独特的京味儿风格,精良的制作水准以及质朴的人文情怀脱颖而出,获得高口碑与高收视,成为近期受赞誉度最高的传统电视剧。
《情满四合院》讲述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间,主角傻柱与其邻里在北京四合院中发生的生活故事,展现了那个年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与社会变迁,为当代人还原了一段北京记忆。
现今,网剧异军突起,传统电视剧面临转型拐点。刘家成执导的《情满四合院》正撞上这风口浪尖,然而它未被市场的浪潮拍得粉身碎骨,反而披荆斩棘,为传统电视剧指出一条明路,那就是坚持精品,不忘初心。
制作:住百元小招待所,花200万置景
刘家成导演对制作的认真程度简直可以用疯魔来形容,他在创作时有三大执着。
一是对场景还原的执着
。《情满四合院》讲述的是四合院中的家长里短,人情百态,四合院场景的还原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感。
刘家成导演拒绝绿幕抠图,为达到1:1的还原度,他让剧组从旧货市场淘来屋梁柱子,带着真实的岁月痕迹,门槛旁脚踩的坑也要做出来,这是生活的证明。
除了四合院,剧组还搭了一个街道,虽然只拍几场戏,但在后期预算还有剩余的情况下搭了百货商店的景
。这样真实的场景,不仅有利于观众“入戏”,也对演员的发挥大有裨益。
二是对亲力亲为的执着
。刘导说,现在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导演会把拍摄任务扔给执行导演,一部戏下来自己的拍摄量很少。
刘家成认为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节奏,两个导演的创作永远不能相融,所以他的每一部剧都做到亲力亲为进行拍摄,甚至连空镜头都不放过,难怪演员何冰曾感叹道:“导演这是有瘾了”。
三是执着于将钱花在刀刃上
。自从刘家成导演兼任制片以来,他的“抠门”事迹就传遍全剧组。
拍摄《情满四合院》时他住在昌平的一个小招待所里,其他人一看导演都住这儿,也都纷纷搬来,不搞特殊化,就连有住宿要求的演员也无可奈何,就这样在无形中省下了一笔开销。
抠门归抠门,
刘家成导演在设备、场景、道具上投入巨大,前前后后花了200万
,所有人来到片场,都以为是大制作。刘家成导演表示:“做人要有良心,做剧也是,我们只是做好了自己的工作。”
演员:何冰买牛奶被围堵,李光复被喊三大爷
在寻找合适的演员方面,刘家成导演也花了十二分的心思。何冰、郝蕾、倪大红这些戏骨是多次合作过的老相识,演技有保证。
例如郝蕾,她饰演的秦淮茹是个寡妇,为了渡过生活上的难关,她经常会利用自己的姿色去获得男人的帮助,但是又与男人保持距离,她喜欢傻柱,却又碍于自己寡妇的身份不敢表达。
类似这样复杂的角色在《情满四合院》中比比皆是,演员们为把握角色,经常琢磨剧本,将角色吃得透透的。演员们“戏精上身”与角色融为一体,导致观众也分不清他们的剧里剧外,演员何冰曾打趣的说现在出胡同口买个牛奶,自己得签五六个名才能回来,李光复老师也说:“街上的人见到我都喊我三大爷。”
刘家成导演对配角也要求极高,戏中上至80岁老人,下至3岁小孩,包括车间主任、街道主任的角色,他都进行海选、试戏,大浪淘沙般选出最合适的演员
,他骄傲的说:“这个戏的亮点不仅在剧情,还在演员,谁合适我们就用谁,所以剧里的每个角色都对,每一个衔接都搭得特别舒服。”
最难能可贵的是,将这群优秀演员聚集在一起的并不是片酬,而是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热爱和信心。何冰曾在采访中说:“如果真是为了钱,我就失去了这次宝贵的合作”,他也坦言自己并不看重收视,但《情满四合院》的成绩让他明白——付出心血做的好剧一定会有人支持。
故事:“过时”剧本屡遭拒绝,初心却从未忘记
关于影视行业的风云变幻,刘家成导演深有感触。
《情满四合院》从筹备到播出一共历经8年
,在拍摄《傻春》时,导演就已有初步构想,经过两年的剧本筹备后开始寻找资方。
当时很多资方因为《傻春》热播对《情满四合院》这个项目很感兴趣。然而行情变幻莫测,2012年时资方纷纷撤出,给出的理由是——这剧太传统,已经过时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
刘家成导演没有急功近利,而是选择暂且搁置项目,磨合剧本,等待时机
。
终于,《情满四合院》在14年被一家制作公司看中,但当时制作公司找来的资方依然有两个顾虑:一是剧中演员没有流量明星,收视怎么保证?二是剧本京味儿太浓,怕有地域局限。
面对现实因素,刘家成导演确实也有过动摇,但是他始终觉得《情满四合院》所要展现的就是老北京的社会变迁,去掉北京特色,这个故事就不存在了。流量明星不符合人物设定,很难表现出小人物的味道。
几番斟酌后他决定坚持初衷,按照原计划进行拍摄,不对《情满四合院》做迎合市场的更改。也是这个时候,他临危受命兼任制片人,对资金进行把控。
最终,播出后的《情满四合院》不仅在传统平台收视第一,网络平台的成绩也同样亮眼,在爱奇艺上线后点击量排名进了前十,从一干大IP大制作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
这一次曲折的经历让刘家成更加确信:
市场其实不会变,认真做出的好剧永不过时
。
文化:“包邮区”也爱老北京风味,未来想让“京味儿”走出国门
虽然在创作“京城三部曲”(《傻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之后,刘家成导演被贴上“京味儿”的标签,但他的作品其实题材广泛,有历史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军旅剧《高粱红了》《高地》,农村题材的剧《我的二哥二嫂》等,偏爱京味儿题材只是因为想把自己热爱的北京文化展现给更多人。
刘家成导演坚信,人的情感共鸣是不分地域的,就像四合院一样,不仅仅是北京的代表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注重血缘注重亲情,讲究家国同构在民居上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都共有的。
《情满四合院》也一样,京味儿外壳包裹下的其实是情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对过去那些美好品质、崇高精神的追溯。根据骨朵数据分析,
《情满四合院》不仅在北方地区热播,单是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并观看此剧的广东和江浙沪地区观众数就占全国的21%
。
之所以《情满四合院》中弘扬的北京文化能与大众产生共鸣,是因为当代观众越来越渴望汲取优质的精神养料,渴望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