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相信,没有注定的人生,所有的事基本上是一连串的巧合。然而,即使抱持如是信念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结论: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当他们回头审视,发现多年来被视为巧合的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奥尔罕·帕慕克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你在这一世当中所积聚的一切关系都是暂时的,家人、朋友、恋人、领导、下属、街头巷尾的陌生人,甚至于你的梦想、世界观、荣耀、悲伤,等等,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当你住进旅馆时,你只是
check in
,
check out
,你不会想要与旅馆经理、帮佣、侍者共度永恒,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恋人、你的理想与价值观,都与旅馆经验无异。迟早,你必须退房。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真正并没有哪一处该是你的或他人的地盘,每个人都在无主的土地上。我们是流浪者,是旅者,是行者,只是暂住在此身和此生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这一生就像是这秋天的云,无法久候。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对于人生的担当,不仅仅是担当开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担当发心和过程,努力和精进,能仁和寂静。如此,活在一片海的辽阔中,可以肥胖臃肿,可以骨瘦如柴,可以绵柔若水,可以金刚不坏。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做自己能做的,付出自己可以付出的,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这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承担太多,或者承担自己不能承担的,然后假装我们可以,那就可能会导致虚伪。重要的是,如实面对人生。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卡尔维诺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写到,我们都是由不完整在寻找自我完整的过程,最初的自我分裂,到自我否定,到自我斗争,直到最后,自我和平,这就是我们整个人生。他的意思是说,生命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奋斗,不是攫取,不是急进,生命最重要的能力是与自己温柔共处。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会有一个立足点。没有立足点,那才是真正的应无所住生其心,也才是真正的自在。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金刚经》言,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是清净心,无所住的心即是清净心,摧毁所有见地的心即是清净心,空中鸟迹、水上画图的心即是清净心,心无挂碍、究竟涅槃的心即是清净心。它非常简单,却又非常复杂,你得自己去亲证它。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人生中有太多假的别离,千万个轮回中,
Ta
不断回来,做你的丈夫,做你的妻子,做你的敌人,做你的朋友,做你的恋人,做清晨唤醒你的那只鸟儿,做广场上你看到的那只白鸽,做马路上你偶然看到的那只流浪狗。的确,你可能帮不上它,它注定是一只流浪的野狗,但是,你可以为它念一句六字真言,希望它在下一世的轮回中踏入人道,这时,你已然行进在菩萨道了。最重要的是,你看到它时那一刹那的发心。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当你信赖自己的佛性,当你确信在此生之中有可能证悟,当你期待在某个破晓时分一瞥心性。你就不会在乎所谓的辛苦,你会非常精进,行云流水般的精进,你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情境去布施,去持戒,去安忍,去精进,去禅定,一个微笑,一个止语,一个忍耐,一个绵延,一个当下。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这个世界因为被无常所加持,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春天,纷繁绚烂的夏天,成熟稳重的秋天,飞鸿踏雪的冬天。这个世界方如此清新自然呈现。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王维那一首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的意思是说,真正的江流山色离于天地、有无的二元分别。这就像禅宗三祖僧璨
1,500
年前在《信心铭》中写到的,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当我们彻悟了无常,以及无我,便会经验到从未有过的敞开与无所畏惧,这个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成为我们的障碍,天空于我们而言开始变得无限。你的边界开始消逝,从而非常具有力量,我们应当运用这样的力量去协助世界和他人。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或许这是我喝的最后一杯茶,或许这是我读的最后一本书,或许这是我看的最后一段文字,或许这是我经验的最后一次呼吸。当你时刻生起这种警觉,才能真正去欣赏和爱。否则,我们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
四十岁了,你终于了知,
空性,意味着可能性。你或许不会一直感受到这样的可能性,但是,你从来没有一刻欠缺过改变方向的能力。你的生命会经历无尽的调整,事实上,无常和改变就是生命经久不衰的一种性质。现在的你,不会是十年前的你,也不会十年后的你,甚至不会是一年后的你。你周遭的世界一直都在迁变流转,而你也不断以你之所以为你的方式,在回应着这一切的改变。也因此,你不只有无限的自由来塑造自己,而你的身语意也塑造了你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