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
BioArt致力于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学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时报道和评论生命科学领域有料的动态,BioArt也是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循“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为往圣继绝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Nature | ... ·  昨天  
生信人  ·  Cancer ... ·  5 天前  
BioArt  ·  专家点评Nature | ... ·  5 天前  
生物学霸  ·  Nature Human ... ·  5 天前  
生物学霸  ·  为了找工作,985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

同济大学成功召开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第十六届年会

BioArt  · 公众号  · 生物  · 2024-11-01 08:58

正文


10月24日-2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修复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同济大学,参加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共同探讨神经修复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推动全球神经修复科学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01

大会开幕

本次会议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上海市生理科学会、同济大学联合主办。这是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和上海市生理科学会的首次深度合作,不仅为中外神经修复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带来了多维度的学术与文化互动。

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563位神经科学专家学者参会,包括153位VIP嘉宾和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共有243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接收摘要386篇。会议在特邀大会报告之外,设置了脑与脊髓损伤、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神经调控刺激和脑机交互技术、基础与临床转化、脑血管病、细胞与神经类器官和神经免疫、神经退变疾病和精神疾病、神经修复手术/药物与神经康复、遗传疼痛缺氧病变专题分会场,并设置了由39名青年研究者演讲的青年论坛。与会学者们围绕神经修复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25日上午9时,本次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程黎明教授宣布大会正式开幕。程黎明教授首先代表大会组委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神经修复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次大会旨在为全球神经修复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学术思想交流、最新成果展示的平台。

大会主席程黎明教授主持开幕式

上海市生理科学会主席陈思锋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提到,上海市生理科学会将以此为契机,与国际神经修复学会携手,进一步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学术合作,强化科研创新。

上海市生理科学会主席陈思锋教授开幕式致辞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主席Sang Ryong Jeon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会在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再生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进展为基础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希望大会在促进学术交流、指明未来学科进步方向做出引领作用。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主席Sang Ryong Jeon教授开幕式致辞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致辞表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同济大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副校长吕培明教授开幕式致辞





02

主旨报告

接下来在上午大会主旨报告中,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作了题为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pair after optic nerve injury首场发言,介绍了团队在视神经损伤与再生方面的机制研究进展。

程黎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An onging clinical trial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他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正在开展的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的最新进展。清华大学李路明/张曦团队展示了硬膜外电刺激(EES)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实现自控行走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患者个体化的关节运动控制与针对性EES相结合的康复方法,成功恢复了患者的单关节运动控制能力。

学术创始主席黄红云教授做了题为Developmental phases of Neurorestoratology and current key tasks的报告,总结了国际神经修复学科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章小清教授的大会报告为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based on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报告了神经修复机制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人与鼠神经发生过程的差异,其中关键的转录因子Pax6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表达与功能差异,从进化角度提出了影响人特异性神经发生的机理。

陈思锋教授做了Mechanism of stem-cell-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gainst vascular sclerosis报告,介绍了干细胞衍生的内皮祖细胞防治血管硬化的机制。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KiBum Lee教授做了题为Advancing CNS Repair and Neuroplasticity through Cutting-Edge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 and Stem Cell Therapies的报告,介绍了通过前沿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和干细胞疗法来推进中枢神经系统(CNS)修复和神经可塑性的进展。

在下午的主旨发言中,韩国蔚山大学Sang Ryong Jeon教授做了Dual therapeutic functions of deca-sized nanographene in Parkinson's Disease demonstrated by 2 PD models报告,介绍了十尺寸纳米石墨烯(daNGO)在帕金森病中的双重治疗功能。

印度LTMG医院和LTM医学院Alok Sharma教授做了Evolution of World wide Regulations & a Systemic Review of Cellular Therapy in Neurorestoratology (2007-2024)的报告,全面介绍了神经修复学界全球细胞治疗法规演变和系统评价。

来自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Gustavo Moviglia教授做了Highly specificity of effector cells induce different type of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aMSC报告,介绍了效应细胞高度特异性从成人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不同类型的神经祖细胞的技术方法。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附属医院Hari Shanker Sharma教授做了Alzheimer’s disease brain pathology exacerbated by brain injury. Neuroprotection with nanodelivery of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的报告,指出在脑震荡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使用纳米线递送方式共给予间充质干细胞和脑活素具有更为卓越的神经保护作用。

来自韩国城南西川安大学Inbo Han教授做了Organoid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Regeneration: iPSC-Derived Organoids in a Ra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的报告,将人类iPSC衍生的神经类器官移植到SCI大鼠模型的损伤部位,观察到类器官与宿主组织的显著整合、轴突再生和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减少,表明类器官移植可能为SCI修复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来自香港大学的胡勇教授做了Novel somatosensory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ased post stroke hand rehabilitation报告,介绍了脑机接口(BCI)技术,尤其是体感BCI,在中风后手功能康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来自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王毅军教授做了Application of a High-Speed BCI for ALS Patients的报告,介绍了世界最高信息传输速率纪录的高速文字拼写器的设计和实现,以及面向渐冻症患者人群应用开发的脑机接口中文拼写器,一名完全瘫痪的患者可以快速输入文字与人进行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刘凯教授做了Axon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wiring Aft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发言,指出lipin1作为一种中央调节因子,协调CNS神经元中的mTOR和STAT3信号通路,并强调lipin1作为促进脊髓损伤和视神经损伤轴突再生的潜在治疗靶点的潜力。

香港中文大学潘伟生教授做了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herapy in hypoxic and ischaemic brain injury的报告,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动物模型注入单核细胞,可以显著改善大鼠的短期和长期运动功能,并在组织学上显示出脑组织损伤的减轻。

香港浸会大学翁建霖教授做了New technology for stem cell therapy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的报告,介绍了自体神经干细胞提取技术和细胞外纳米基质诱导的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行方案。

来自山东大学的冯世庆教授做了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Repairing Spinal Cord Injury的报告,使用脊髓损伤的啮齿动物模型来测试优化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治疗效果。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hUC-MSCs能够调节特定亚群的中性粒细胞的转变,从而促进抗炎微环境的形成,有利于神经修复。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优化后的hUC-MSCs也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改善运动功能、肌肉力量和神经传导。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贺西京教授做了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upport of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 viability and repair using in situ transplantation of conductive hydrogel in spinal cord injury area的报告,介绍了研究嗅鞘细胞-水凝胶功能性支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研究人员还对接受自体OECs移植的13名患者进行10年的随访观察,在13名患者中,8例患者感觉功能改善,5例患者运动功能改善,3例患者肠道和膀胱功能改善,1例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缓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琳教授做了New Medicine for Facial Paralysis: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urorestoralogical Medicine的报告,介绍了团队使用药物穴位注射、精准针刺多靶点平衡射频治疗、筛选有效的中药治疗、整合科学的康复治疗和训练等方法,治疗了3000多例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面瘫患者的新策略。





03

大会内容

本届年会还设立脑与脊髓损伤、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神经调控刺激和脑机交互技术、基础与临床转化、脑血管病、细胞与神经类器官和神经免疫、神经退变疾病和精神疾病、神经修复手术药物与神经康复、遗传疼痛缺氧病变以及青年论坛十个分会场。

1.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技术是促进神经修复再生的重要手段,极具临床转化潜能。王运良介绍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脊髓损伤修复、帕金森病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戴宜武介绍了神经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结果。这些团队正开展的临床试验,预期将极大地推动神经干/前体细胞移植促进神经修复的临床转化。

2.神经系统的类器官研究:

神经系统的类器官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也是本次神经修复年会的重要内容。刘妍、郑灿镔等汇报了脑类器官、脊髓类器官在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模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以及类器官移植促进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神经细胞组成、功能恢复的潜在作用。此外,脊髓与脑的神经发生在起源上的不同对从多能干细胞产生不同区域的中枢神经类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德强介绍了表达仅被设计药物激活受体(DREADD)的中脑类器官,发现表达DREADD的诱导神经干细胞(iNSC)具有正常神经干细胞特征、增殖能力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潜能。体外给予氯氮平N-氧化物 (CNO)后,表达DREADD的iN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移植到PD小鼠模型后,能够与宿主神经元建立突触连接,并在体内响应CNO而表现出兴奋性或抑制性调节活性,彰显了化学重编程中脑类器官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

3.神经调控刺激与脑-机交互技术:

本次国际神经修复年会的另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是神经调控刺激与脑-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金晶教授介绍了脑-机接口在脑部疾病康复中的效果,王守岩教授介绍了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调控的作用, 赵勇教授和杨艺教授分别介绍了脑机接口在语言训练和意识障碍神经调控中发挥作用。

4.生物材料研究:

生物材料本身或生物材料结合干细胞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很多验证。本次神经修复年会中,许多新的进展涉及了尖端纳米材料。KiBum Lee教授指出这些材料有助于药物递送,Sang Ryong Jeon教授认为像纳米石墨烯等材料本身具有治疗帕金森病功能,Hari Sharma教授指出在生物材料与细胞结合递送后发挥更好的免疫调控与神经保护作用。





04

大会亮点

本届大会特别设立了青年论坛,是大会的一大亮点,旨在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才华展示、学术创新的广阔舞台。青年论坛评比表彰了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为学术界注入了新活力。在青年论坛的激烈评比中,最终从优秀的青年学者中选拔出一等奖3名(Pooja Kulkarni、郭梦笛、黄蕊奇)二等奖3名(柳松、邓裕佳、柴旭斌)、三等奖5名(Yanting Liu、李娅、纪城越、王慧兰、蔡霖)以及鼓励奖30名。这一奖项的设立不仅激励了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在神经修复领域的探索热情,推动了青年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上的突破,还促进了国际青年学者间的学术联系,为未来神经修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等奖合影

二等奖合影

三等奖合影

文化和艺术融合是本届大会重要特色。作为大会主办方,同济大学不仅在此次会议中积极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还通过校史馆、博物馆的玉雕、紫砂等馆藏进行文化交流,展现了优秀的东方文化结晶,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上注入了新的元素,与会的国际学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Sang Ryong Jeon教授表示,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为神经修复学界带来了新思维,还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交流经验。

苏国辉院士为本次大会作书法题词,程黎明教授合奏古琴





05

小结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众多临床青年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也展示了该领域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全球神经修复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尽管临床神经修复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正加速着临床转化研究的进程。大会主席程黎明教授强调,神经修复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国际学术界的紧密合作、创新探索以及青年科学家的积极参与。相信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人类在神经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方面将取得更加突破性的进展。

开幕式上与会专家学者拍摄集体合照





文章作者:吴周睿 林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