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引以为豪的全球公司塔塔集团正在建设一个高规格晶圆厂,目标是获取全球半导体晶圆10%产能。
据外媒9月23日报道,包括生产汽车在内的印度塔塔集团(Tata Group)已与全球模拟芯片巨头ADI(Analog Devices Inc.)宣布建立战略联盟。“塔塔集团致力于在印度建立繁荣的半导体行业,与ADI的合作将有助于在整个半导体价值链中实现这一目标。”塔塔集团主席Natarajan Chandrasekaran 表示。
ADI公司首席执行官Vincent Roche强调,此次合作将推动印度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发展,并加速电动汽车和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等尖端技术的创新。
根据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电子、塔塔汽车和Tejas Networks将与ADI合作。双方将探索在印度开展半导体制造业务的机会,以及在塔塔电动汽车和Tejas的网络基础设施中采用ADI的产品。
半导体ATP(组装、测试、封装)是相对劳动密集型工作,印度相比其他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竞争力。印度芯片市场较大。在汽车、大型家电等领域,印度部署电动汽车等领域,芯片需求快速增长。
汽车产销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中美的印度,其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芯片快速增长。据印度品牌权益基金(IBEF)的数据显示,2024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印度国内汽车市场产量达到2336万辆。SIAM预计,到2026年,印度汽车行业产值有望达到3000亿美元。
近年来,印度推动本土芯片制造业的发展,塔塔电子此前已宣布与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合作在古吉拉特邦建设晶圆厂,还计划在阿萨姆邦建立半导体芯片的组装和测试工厂。
白宫在9月23日发布消息,美国将与印度合作建一个半导体工厂。这是印度总理莫迪(Modi)访问美国期间在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会晤后提出。白宫在联合声明中将此次合作称为具有“分水岭”意义。双方还表示将加强美印两国在半导体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研究。
此次建设的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发射红外线所需的半导体产品以及抗干扰能力更强、适用于军用电子产品的氮化镓和碳化硅半导体材料。这些材料与以硅晶圆为原料的传统半导体产业不同,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目前应用场景较为单一,有一定发展潜力。该项目将得到印度半导体计划的支持。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说,这是美国军方首次将此类工厂设置在印度,将成为印度首个专注军事领域半导体设备需求的工厂。
在全球半导体热的浪潮中,“亚洲实力指数”排名首次超日本的的印度也不甘寂寞,“印度的崛起”也表现在发力最尖端的半导体。
根据IESA和Counterpoint Research,印度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将达到640亿美元,将比2019年的220亿美元增加两倍,CAGR为16.48%;在2030年将达到1100亿美元,届时印度将占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的10%。其中无线通信265亿美元、消费电子260亿美元、汽车电子220亿美元、计算机161亿美元、有线通信82亿美元;其中增长较快的应用为计算机、汽车电 子、无线通讯,2022-2030年CAGR分别为17.60%、16.24%、15.27%。
2023年,在“经济实力”和“外交影响力”提升的印度政府出台多项半导体产业政策措施。莫迪宣布,预计划拨高达100亿美元预算,为在印度投资半导体产业的企业进行大规模补贴。政府补贴最高可占总投资额的50%到70%。当年6月,美国总统拜登以超规格礼遇接待印度总理莫迪的访问,表达对印度半导体的支持。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推动下,美国将印度纳入半导体生态圈,多家美国半导体大厂各自宣布在印度的投资计划。印度计划在未来五年跻身到世界前五大半导体生产国之列。
在家乡古吉拉特邦,莫迪打算建设一座半导体之城,吸引芯片制造企业赴印投资。全球多个企业就莫迪提出的补贴方案接触印度政府。印度塔塔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莫迪的目标是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但印度缺少足够多有经验的半导体行业工程师。根据ITIF统计,截至2022年,印度雇佣全球约20%的半导体设计工程师(约12.5万人),每年设计约3000个独立IC。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方面,印度产量在全球占比15%。世界排名前25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如英特尔、德州仪器、英伟达和高通等)在印度建有研发中心。
《纽约时报》报道认为,印度的半导体产业机遇在于美国对供应链“友岸外包”的诉求,但这无法促进印度在该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
“过于雄心勃勃的计划可能导致政府大额投资补贴的利用效率和回报率达不到预期。”彭博社在社论中表示,印度政府的半导体补贴计划明显偏向于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从人才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来看,这里并不具备发展半导体制造业的显著优势。这一违背市场原则的补贴形式将不利于半导体产业在印度的健康发展。
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的一位学者表示,在中国与美国竞争与合作的十字路口,印度正在与中国争夺在东南亚、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抢夺“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