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欢喜信受,与佛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生态环境  ·  砥砺深耕 ... ·  昨天  
内蒙古生态环境  ·  砥砺深耕 ... ·  昨天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指南 | ... ·  昨天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指南 | ... ·  昨天  
文明内蒙古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发生3.1级地震 ·  2 天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内蒙古满洲里市发生地震 ·  2 天前  
太格有物  ·  品牌故事|茶酔:推广清醒好奇文化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佛消受不起的米饭,为何父母可以?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 公众号  ·  · 2020-02-08 06:00

正文



他们将万丈红尘舍下

将父母妻儿留下

染衣剃发

披上一袭袈裟

落下三千烦恼牵挂

淡去世间喧闹繁华


世人眼中的出家

是放弃父母不报养育之恩

你可曾知道

他们舍下的不是父母

而是世间的繁华

只为与一切父母

永居涅槃之家


晨钟暮鼓,自有清净的妙法

一句名号,才是最美的真话

亲人念佛,就是最好的报答

净土团聚,方是永恒的老家


这一期净土芳园

我们一起了解

究竟的大孝在哪里




△净土芳园 011期 | 释佛欣 主讲


_

01.暂时离别,为永远相聚

_


今天是元宵节,因为一场疾病的到来,本该是热闹非凡的过年,也变得很安静了;本来是一家团聚的节日,也因为爱,大家都选择了默默的祝福,不再走亲访友。本来是可以回家陪伴父母的,为了父母的身体,很多人最终选择留在城市。


今年的过年,让我们知道: 爱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陪伴,反而是暂时的远离。


因为不相见,才能不相传;空间的距离,远了,爱的距离,却近了。


在这场突然的灾难中,我们对爱与距离,有了新的定义。


有些放弃,是为了成全;有些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有些不见,也有深深的守候、默默的祝福。


虽然如此,我们对于一些人的离别,依然无法理解。


他们为了净土的永恒团聚,暂时将父母妻儿放下,剃发染衣,走上出家漫漫之路。


出家之后,所有的过年,也只能在寺院里,诵经念佛,祈愿父母亲人,身心安康,平安幸福;祈愿家人信佛念佛,成就佛道。


这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世间最讲孝顺,出家人在世人的眼中,离开父母亲人,似乎是最不孝的。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皇帝不允许汉人剃度出家,出家人只是西域、印度来的,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家剃发,是难以被接受的。


直到十六国时期,佛图澄到北方弘法,后赵皇帝石虎颁发政令,才允许汉人出家,佛图澄开始剃度很多汉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法师。



_

02.父母恩重,难报父母恩

_


我们剃度出家的时候,剃度师父都会念一首偈子:


金刀剃下娘生发,远去尘劳不净身。

圆领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大丈夫!


剃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辞亲仪式。如果有父母前来,先对父母礼拜;不过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不在,但也要对着一个方向礼拜,表示感恩父母,辞别父母。


剃度辞亲


一般人看来,出家人辞亲割爱,是很不孝顺的,父母养育之恩,居然不好好报答,就出家了,出家之后,就连过年都不能回家看望。


其实,佛门最讲孝道, 佛也讲了很多关于孝顺的经典。《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佛成道后,去忉利天为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所说的;《盂兰盆经》也是讲如何度化父母的,是目犍连尊者孝顺母亲的事例;还有《父母恩重难报经》,讲到了父母十大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怀胎期间,细心守护。


第二,临产受苦恩:临盆时,承受如同破竹之痛。


第三,生子忘忧恩:因孩子平安出生,忘了自身所受之苦。


第四,咽苦吐甘恩:自己吃不好,把好吃的留给孩子。


第五,回干就湿恩:自己睡孩子尿湿地方,让孩子睡干爽温暖地方。


第六,乳哺养育恩:不分昼夜喂乳,尽心抚养教育。


第七,洗濯不净恩:不嫌孩子大小便的肮脏臭秽。


第八,为造恶业恩:为养育孩子,而造很多恶业。


第九,远行忆念恩:孩子远行,心中牵挂忆念。


第十,究竟怜愍恩:直到死亡,都在疼爱孩子。


父母恩德深重,要如何报答呢?要想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很难,佛说: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_

03.世若无佛,事父母如佛

_


可见,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纵经百千万劫难以报答,《大集经》说: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有一个经典的公案。


唐朝时代,有一个叫杨黼的,安徽太和县人。他感觉人生无常,立志修道,听说四川省无际大师很有名,无际大师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在四川弘扬禅法非常有名气。为了要亲近明师,他就辞别双亲,离开故乡,到四川去访师求道。


刚抵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地顶了一个礼。


老和尚问他说:“你从哪里来?到四川来做什么?”


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想到四川参访无际大师,修学佛法的大道。”


这明显是禅宗的问答,老和尚一听这回答,就不是学禅的根机,就对他说:“你要见无际大师,不如见佛。”


杨黼问:“我很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请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吗?”


老和尚说:“你赶快回家去, 看到肩上披着大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


杨黼听了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装,雇舟返乡,在路上跋涉了一个多月。


回家那天,已是暮色苍茫,他敲着家中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儿子回来,欢喜得从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地出来开门,迎接爱儿。


他看到披衾倒屣的妈妈,顿然觉悟—— 父母就是佛。


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使父母快乐。


老和尚的用意,就是要他回家好好敦伦尽分,孝敬父母,做一个在家人的模范;至于要学禅,对他来讲,太高攀了。



_

04.佛陀在世,也劝孝父母

_


净土宗也特别提倡孝道,《观经》中净业三福中言: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三福把孝养父母放在第一,善导大师在解释的时候,也用了很长的文字解释孝道。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释世福时,对“孝养父母”的解释也尤为详尽,对不孝顺的人,说成“与畜生无异”,说道:


母怀胎已,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复忧产时死难;若生已,经于三年,恒常眠屎卧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净;及其长大,爱妇亲儿,于父母处反生憎疾,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


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善导大师还举了佛在世时的例子。


佛在世时,有一年遇到饥饿灾荒,许多人都饿死了,到处都是白骨,比丘很难乞到食物。


佛等待比丘们出去乞食后,独自到城中去乞食,但从早上到中午,挨家挨户乞食,都没有乞到食物,只有空钵而返。第二天再去,仍然没有乞到食物,第三天也是一样。


有一位比丘,在路上见到佛,看到佛面色异常,很饥饿的样子。就对佛说:“世尊,今天乞到食物了吗?”


佛说:“我三天以来,没有乞到一匙,今天饥饿虚弱,没有力气和你说话。”


比丘听佛这么说,悲伤流泪,不能控制,想到:“佛是无上福田,一切众生覆护之处,干脆把三衣卖掉,再买一钵饭,侍奉给佛。”


然后,他就去卖掉了自己的三衣,买了一钵饭,赶紧给佛送去。


佛对他说:“现在恰逢灾荒,人们都饿死了,你在什么地方得到这一钵大米饭呢?”


比丘一五一十地对佛说缘由。


佛说:“出家人的三衣,是三世诸佛的幢相,非常尊贵,你用三衣换得一钵饭,我领受了,但是我消受不起这钵饭。”


比丘很不解:“世尊,您是三界的福田,圣中之极,都说不能消受,那谁还能消受呢?”


佛说:“你拿这钵饭供养你的父母吧!”


比丘说:“您都不能够消受,我的父母又岂能消受呢?”


佛回答:“你的父母能消受,父母生育了你,对你有非常大的恩。”


佛又问:“你的父母信佛吗?”


比丘答言:“我的父母不信佛。”


佛说:“你父母见到你供养他们饭,会大生欢喜,这样大发信心,你就给他们皈依,他们就可以吃这钵饭了。”


这位比丘就按照佛的教诲,愍仰而去。



_

05.父母念佛,才是真大孝

_


父母为什么能接受佛也不能接受的米饭呢?


父母恩重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 父母接受了这钵饭,他们就能信佛,就能解脱啊! 这才是佛的用意。


所以,真正的孝顺,是让父母出离轮回,解脱生死。


要不然生生世世在世间轮回,今生是父母,来生就变成仇人了,怎么报恩呢?怎么生生世世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呢?


那要让父母解脱轮回,什么法门最简单呢?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怎么度他的父母,就知道了。




  • 佛劝父亲,念佛往生


佛是很孝顺的,摩耶夫人49岁就去世了,佛虽然不能尽孝,但也去给她讲法了,他对净饭王和他的姨母也是很孝顺的。


《净饭王涅槃经》载,佛父净饭王卒,佛亲为担棺送葬。


《增一阿含经》卷五十等载,佛养母大爱道身亡,佛舁(音yú,共同抬东西)其葬床送至冢间,以作孝养父母之示范。


这只是一种示范,世间人也能做到,佛是要让家人解脱,那他会给父母讲什么法呢?


《大宝积经》中有一段记载, 说到释迦牟尼佛为父亲净饭王以及七万释迦族人开示净土法门,并授记他们同生极乐世界。


佛的父亲一心合掌,虔诚地问佛:“怎样修行,才能得到诸佛之道呢?”


佛回答说: “一切众生都是佛,你现在应该称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名号,称名不断,就可以得到诸佛之道。”


净饭王又问:“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呢?”


佛回答说:“因为一切法都是无生、无动摇、无取舍、无相貌、无自性,把心安住在念佛之中,就可以不被其他说法改变,所以一切众生皆是佛。”


当时,净饭王以及七万释迦族人听佛宣说如此妙法,深信明解,心生欢喜,都悟到了无生法忍。


于是,佛示现微笑,说了一首偈言:


释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信心安住。


人中命终已,得往安乐国,面奉阿弥陀,无畏成菩提。




  • 佛劝老母,念佛往生


佛陀住在维耶罗国时,有位贫穷的老母亲,来问佛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佛就为老母说了很多譬喻。


老母听闻之后,心得开悟,解了佛法,因而证得了法眼。


是什么因缘让老母听一场佛的开示就证悟了呢?


原来,这位老母是佛前世发菩提心时的母亲。


既然是佛前世的母亲,为什么这辈子这么贫穷呢?


原来,是在乃拘楼秦佛时,佛发心求菩萨道,想出家作沙门,但是他的母亲因为爱他,不答应佛出家,当时的佛因为忧愁,一天不吃饭,因为这样的原因,他的母亲五百世遭受贫穷的果报。


可见,父母爱孩子,就要成全孩子的出家,而不是阻挡。这一辈佛成就佛道,孝顺曾经的母亲,为她讲了净土法门, 并授记这位老母,命终之后,就会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在六十亿劫之后,就会成佛,佛号是扶波犍,他的佛国叫化作。



_

06.名号相见,从来不离开

_


释迦牟尼佛是真正大孝者,劝父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佛把一切众生当父母,“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期望一切众生都能念佛成佛,佛的大孝才能圆满,若父母不能念佛往生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孝,也不圆满。


我们要孝敬父母,亦是如此,劝父母念佛,往生净土,这才是最真实的大孝。


出家人,他们离开父母,只是为了让父母知道,还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还有一种信仰,叫念佛成佛!


今生短暂的分别,只为将来永恒的相聚;在弥陀的名号里,从未分开,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名号里,每天都在名号相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