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代网
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以调查见深度;以商业故事见功力。
51好读  ›  专栏  ›  IT时代网

黯淡出场皆成过往 虾米音乐被谁吞噬?

IT时代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21-01-11 19:12

正文

背靠巨头的虾米音乐不但没能迎来光明前途,反而越来越边缘化,最终黯然离场。


“12年的陪伴,说不出口的再见。”当虾米音乐宣布将于2021年2月5日停止服务,伤感和怀念顿时在网上蔓延。很多乐迷撰文回忆12年来在虾米的故事,以及自己的音乐审美如何在这里被启发和滋养。


“我觉得没什么好怀念的。”在虾米倒闭传闻开始时,虾米创始人王皓就显得十分淡然。早在两年前,他已经告别音乐行业,带着家人旅居泰国。他坦言,虾米可能是错过了一些机遇,但回过头看,关闭也是必然。



2007年4月诞生的虾米音乐,从一开始就带着创始人的音乐审美。王皓大学时代就组过乐队,开过琴行,也做过杭州地下音乐组织人。他打造的虾米,几乎是文艺、小众音乐的代名词。


相比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的用户体验也是最专业的。虾米有5亿多张原创歌单,每张歌单都有资深乐迷写的优质推荐语,每张专辑都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在推荐曲目的功能上,虾米不顺从爆款潮流,总是根据用户喜好推荐一些冷门独立音乐。


轻松调频EZFM音乐节目主持人方舟注册虾米已11年7个月。他认为,目前国内几大互联网音乐平台各有千秋,虾米音乐的优势在于做得早,且足够专业。他曾在虾米找到很多冷门爵士乐及小众音乐资源,无论是虾米的算法推送逻辑,还是对音乐专辑归档整理的专业程度,都是其他音乐平台缺乏的。


“最有价值的是,虾米在2014年就推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寻光计划’,当时对中国独立原创音乐人的扶持是相当有前瞻性的。”方舟说,“寻光计划”第一季推出的13组音乐人的14张唱片,让声音玩具、鲸鱼马戏团等一批独立音乐人和团体脱颖而出,如今已成独立音乐领域的中流砥柱。



在线上消费还未形成习惯的2013年,虾米的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人,日活用户数量一度达到700万高峰。曾经,虾米音乐每月人均使用时长达300分钟以上,位居行业第一。


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虾米音乐,将其划入阿里巴巴音乐事业部。2016年,高晓松、宋柯和何炅高调加盟阿里音乐,创始人王皓转岗钉钉。


在一系列人事变动和改革之后,背靠巨头的虾米不但没能迎来光明前途,反而越来越边缘化,最终在2021年黯然离场。


“虾米的命运,从2018年从阿里大文娱的体系被剥离出来那一刻开始,也许已经注定了。”在虾米后期加入的前员工陈虞告诉第一财经,自从2018年底被划入创新业务事业群,虾米就已经不再是被重点经营的业务方向了,不仅核心版权资源不再投入,甚至出现了虾米的人员被大批抽调支持其他产品的情况,缩编减员也时有发生。


他甚至有点意外,虾米竟坚持到2021年才说告别,“这里面有一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在坚守,他们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是用情感和专业能力在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业务。”


小众音乐的乌托邦


“90%的用户喜欢王菲,那么被推荐的歌,应该是大家所不知道的10%。”多年前,王皓的这句话呈现在虾米音乐的算法和服务上,就是更注重那些不为人知的独立音乐人,也由此打开许多人的音乐视野,培养更多元的音乐审美。


从创立那天开始,内容编辑就是虾米的主要发力点,并且用一种经营唱片公司的思路去做互联网音乐平台。在虾米网页上,有数十种音乐种类的分支与详尽介绍,每一首歌所属的音乐流派都有明显标签。但如果在其他音乐平台搜索一位音乐人,结果往往是按播放量来做的单曲排名,专辑的陈列总显得混乱无规律。


“在虾米上做歌单,可以为曲目添加详细的注解,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写日记一样。”方舟最喜欢虾米的备注功能,哪怕世界音乐、爵士乐等小众领域,因为资深用户的贡献,每一段介绍都写得详尽。对用户而言,通过这些百科式的介绍认识越来越多音乐人,寻找相同口味的乐迷,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而美,虾米给乐迷的感受。早期,用户下载一首歌需要支付虚拟货币“虾币”,如果你上传了音乐资源,则可获得“虾币”,作为交换,可以再去下载别人上传的音乐,其功能类似于电驴。


曾在英国学流行音乐且常使用虾米的乐评人哲也说,“最开始的虾米,其实在我们的讨论中并不正义。”因为没有版权,虾米的运营模式一直是走钢丝式的,充满隐患。


2013年,虾米被阿里收购,看起来顺理成章,或将借助资本的力量顺利涌入数字音乐的版权浪潮。2014年,虾米音乐就斥资3000万元买下《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音乐版权。


2015年,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未经授权的220余万首音乐作品被下架。从这时起,整个行业被洗牌,百度音乐退出,QQ音乐、网易云音乐与虾米音乐依然留在战场上,阿里将虾米音乐与天天动听合并为阿里音乐。


方舟明显觉得,在激烈的版权争夺战中,阿里音乐虽然拿下了滚石、相信音乐、华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但他最想听的那些音乐,从虾米消失了,“眼睁睁地看着版权越来越少,很多收藏的歌曲变成灰色,不能播放。”即便虾米做了跳转链接,对很多人来说仍是不方便的聆听体验。


许多用户因为同样的原因,逐渐倾向于移动客户端做得更好的网易云音乐。


“不怎么更迭版本,对版权的争夺也丧失了竞争,虾米的衰败几乎就是定局。”一位虾米老用户在豆瓣上感叹。


虾米衰亡,谁之责?


在虾米关闭这件事上,网络上掀起了一场针对高晓松与宋柯的指责。


痛惜者说,当初他们高调入职,大谈理想,结果却是天天动听与虾米的相继倒闭。宋柯曾说,期待把阿里星球打造成在线音乐交易全产业链平台,也就是说,相当于一个音乐版的淘宝。


陈虞认为,网络舆论对高晓松们的指责很好理解,但归因并不全面,“阿里星球的失败确实导致了阿里音乐错失发展良机,甚至为虾米今天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但是高晓松本人作为阿里音乐的股东,他显然不会希望虾米消失掉,甚至应该想尽力保住它。“


这位前虾米员工相信,频繁的人事变动以及创新业务事业群管理者对虾米的价值判断,也是让虾米走到今天的致命因素。这是外界并不容易知晓的一面。


从2017年到2019年,阿里音乐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管理团队经历了多次更换。许多来自淘系和其他业务的人员转而来做音乐业务,甚至替换掉了原有创始团队的几位核心管理者。相对早期加入的老员工几乎走掉了九成,其中相当多的人后来前往TME和网易云音乐等竞品。


“这种流失显然是伤筋动骨的。”陈虞认为,“有些人做电商可能是一把好手,但他们既不懂内容也不懂音乐行业,如果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权被他们主导,影响可想而知。”


但即便是在2018年初,当时依然手握环球、华纳、索尼三大版权,以及滚石、华研和一些韩国版权方等核心资源的虾米,日活用户数量甚至达到过700万,是前所未有的高点。“寻光计划”也依然能够持续,虾米团队也还是能吸收一些音乐行业人才陆续加入,这些人也构成了虾米后期运营的主要力量。


但很快,耗资巨大的版权费用在阿里眼里变成累赘,华纳唱片和索尼唱片都相继不再续约。到2019年,虾米连环球的版权也失去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