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前介绍过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禀赋效应”,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这个现象也可以从“内部视角”的角度分析。
以前面说到的股票投资为例,投资是一项高度不确定的活动,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做出决策的信心越强,所以投资者对自己长期研究、跟踪、交流并持有的公司,总是更加有自信,敢于在下跌中加仓。
然而一个投资品种的真正价值是客观的,并不会因为你更熟悉,它就会变得更好。这就是你“越熟悉,越容易高估”而不是正确评估的原因,它正是内部视角造成的偏差。
再比如你宴请一个特别重要的客户,你会倾向于选自己体验过的餐厅,即使有一个人告诉你另外一家餐厅更好更适合,你也不会轻易去尝试。在这个判断当中,你同样高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
越复杂的决策,越重要的决定,越追求结果的确定性,就越信赖内部视角,越容易高估熟悉的信息。
“越熟悉,越容易高估”,最经典的表现是弥漫在每一个企业内部的“过度自信”。
在调研上市公司时,我发现上市公司的CEO们普遍高估了自己在产业链和行业中的位置。
询问竞争对手时,如果规模不及自己,CEO们就会强调自己的领先地位,如果对方的规模更大,CEO们就会强调自己跟他们做的事不同。我很少看到反例,很少有CEO或高管愿意谈一谈规模比自己小的对手的优点。
也许有人说,上市公司当然会对投资者夸大自己的优势。但我发现很多公司的高管,同样会以贬低对手的方式获得老板的好感,常常引得众人跟风,老板最多不咸不淡地说一句“人家也不容易”——这种互动如此自然与频繁,相信已经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每个人都由衷地相信自己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不同企业也不尽相同,企业选择何种技术路线和产品定位,往往是历史的偶然性和路径依赖共同决定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往往会形成巨大的差异。
以上为节选,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都有哪些差异?外部视角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可以看看我的这一篇文章的全文——《
为什么你高估了进度,又低估了难度?
》。
本周末8点有一场内部直播,直接在最后一张图片上“一起投啊”的小程序里的直播模块里进行预约。 本周直播有三部分,除了梳理A股下半年的投资机会外,重点是全球全资产配置,今天为大家从“美股、黄金到各类资产”一起全方位梳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