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读史
备用号:国人观阅。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盘:沪指收跌0.18% ... ·  22 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  ·  IDEX ... ·  昨天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官兵借住校园,离开时给学生留下的“开学礼物” ... ·  2 天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物资集团北方云景接入DeepSeek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读史

大败局!批量复制的旅游古镇,正在批量沦为“鬼镇”

今读史  · 公众号  ·  · 2024-05-11 16:17

正文


点击上方名片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很多古镇正面临共同的困境:还没火就凉了,继续勉力维持运营又需要源源不断投入资金,每天还会产生折旧损失;如果直接关闭,前期的数亿乃至数十亿投资,又会彻底打水漂,造成巨大浪费。

来源: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
作者:熊志

热闹的“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作为旅游市场的香饽饽,一批特色古镇在蜂拥而至的客流中赚得盆满钵满。


过去这些年,古镇遍地开花,吸引大量游客,但放眼望去,能够持续爆火的终究是少数。很多网红古镇,有的目前已经客流稀少、严重亏损,还有的刚刚建成就进入荒废烂尾状态。


中国的古镇旅游没救了?


图/网络


在社交媒体上,有关古镇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的吐槽随处可见。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高度雷同的美食和纪念品,让游客对不少古镇逐渐失去兴趣。


缺少科学规划的古镇烂尾之后,一些地方正在承受一哄而上、跟风模仿的恶果。



01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网红古镇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像湖南的凤凰古城,接待游客达到40.15万人次,浙江的西塘、乌镇两大古镇,接待游客分别达到47.14万人次、30.59万人次。


古镇旅游热背后,是古镇建设的狂热。


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古镇?


早在2012年,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到一个数据:“目前我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肯定是全球第一。”


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政策层面的鼓励引导,掀起了一股建设特色小镇的风潮,其中包括大量旅游功能的特色古镇。


现阶段,我国的古镇数量可能远远超过2800个。换个角度,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数量的夸张——截止2021年底,全国县城数量不到1500个,2800多个古镇,相当于平均每个县标配了大约两个古镇。


古镇遍地开花的同时,同质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查重率”甚至高达99%。


图/图虫创意


相信很多游客都有切身感受——全国各地的那些古镇,长得都特别像。


首先,建筑风格的重合度很高,青砖绿瓦、瓦舍勾栏、小桥流水……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撞脸”严重。


其次,在商业运营上,古镇也高度雷同。很多古镇名曰古镇,其实就是披着古镇外衣的商业街。商业街如果能有一些特色美食小吃、民俗产品、游艺项目也就罢了, 问题在于它们的商业形态也是千镇一面。


不管你在东部的浙江,还是西南的云南,古镇里几乎都能看到“我在××很想你”的路牌,走到哪都能吃到味道大同小异的臭豆腐、鱿鱼、烤肠这类小吃。卖的纪念品,也无外乎是手串、手镯、镜子、梳子、簪子等,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义乌。


总之,数量繁多的古镇,丝毫没有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观感,相反,它们在不断制造审美疲劳,让游客失去重游的动力。



02


中国幅员辽阔,地方差异显著,古镇的同质化,当然不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趋同。


说到底, “千镇一面”是因为在一哄而上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采取了最省力的复制粘贴模式,把古镇开发搞成了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


古镇建设有了固定模板之后,各地纷纷低成本抄作业,就成了文旅市场内卷的一个标志性现象。


有些地方的古镇开发,是基于本身存在的历史建筑、传统民俗,好歹是修旧如旧,能体现一些地方特色。


有的古镇就很离谱了,没有历史文化元素,也要凭空“造城”,几十亿的资金砸下去,直接将那些开发成功的古镇一比一复刻过来。假山假树假风景,一座只有躯壳、没有文化内核的“假古镇”,就这样拔地而起了。


地方热衷于跟风建古镇,原因很简单,古镇开发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以号称最赚钱的古镇之一乌镇为例,运营主体“中青旅”公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乌镇景区共接待游客772.0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84亿元,实现净利润2.84亿元。


要知道,在大规模开发之前,乌镇一度是浙江嘉兴桐乡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


▲乌镇(图/视频截图)


从普通小镇到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乌镇开发的成功,让很多地方看到了古镇巨大的引流效果,于是纷纷跟风效仿。地方没钱投资也没关系,采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交给市场化的民间资本来操盘。


对地方来说,除了能创造旅游收益、为主政官员提供肉眼可见的政绩外,古镇开发的热潮还潜藏着一个隐秘逻辑—— 不少地方打着文旅的旗号,堂而皇之搞房地产卖地卖房。


古镇的建设,往往选址在非市中心,甚至是相对偏僻的郊区地带。开发商可以打着古镇开发的旗号低价拿地,地方政府则可以借助文旅热带动的周边地价升值,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同时推动城市开发向郊区扩张。


但开发过热的结果,就是古镇失去特色,供应严重过剩了。


为了收回投资,有的古镇过度商业化,进去就得收门票,收费名目繁多。里面古香古色的建筑不多,从义乌批发进货的店铺倒是不少,整个古镇就像一个大型的小商品市场,毫无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


另一方面,一哄而上的照搬照抄、复制粘贴,不仅让古镇高度同质化,千镇一面,还造成了“古镇太多,游客都不够用了”的局面。比较夸张的是,一个旅游城市甚至能同时冒出三四座古镇。



03


古镇旅游很火,很多人看到了乌镇模式的成功,却没看到或视而不见有一个又一个的“假古镇”因缺少科学规划和地方特色,陷入严重亏损局面,甚至走向烂尾边缘,变成一座“鬼镇”。


2021年,一篇题为《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指出,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让其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像文章中提到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白鹿原》大火之后仓促上马,投资3.5亿元,结果火了不到一年就凉凉,经过多次停业整改依然无力回天,最终开业仅四年就难逃被拆命运。


▲2020年4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正在拆除(图/媒体报道截图)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开发失败不是个案。


在一些大手笔大规模投入和开发的古镇面前,白鹿原民俗文化村3.5亿元的投资已算是小数目。这两天就有媒体报道,40亿元打造的济南宋风古城,五年仍未完工,如今成了荒草丛生的“空城”,疑似烂尾。


复刻古镇容易,要把古镇盘活从来不是一件易事 。事实上,在古镇开发运营方面,即便是那些有成功经验的操盘方,在异地复制时也很容易遭遇“淮橘为枳”的尴尬。


以央企“中青旅”为例,它成功地将乌镇打造成知名文旅小镇,但其2010年开始打造的另一座特色古镇古北水镇,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古北水镇的客流量,在2017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滑,运营公司一度年亏损高达1.7亿元。2023年接待游客152.36万人次,只恢复到2019年的64%——虽然可能谈不上有多么失败,但相较于明星产品乌镇,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