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中国锂电产业链条上,回收或许是最为“杂乱无章”的一个环节,然而在中国锂电产业走向世界市场的进程中,这一环节,却恰恰关联着节能减排和产业安全这两大课题,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可以说,电池回收,已经成为中国锂电产业这艘巨轮直面地缘风险的一块“压舱石”。
环顾海外市场动态,一方面,面对中国“新三样”产品的超强竞争力,部分经济体打着低碳环保旗号的绿色壁垒已若隐若现。
去年推出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对行销其区域市场的锂电池产品就明确提出了碳足迹声明、电池护照、电池材料回收等新的监管要求。
虽然法案中电池材料回收与再生利用门槛要求,对我国厂商来说实在算不上有多少技术难度,然而看似温和的欧盟新规,却暗含着玄机,已经为更具“痛感”的后续监管动作进行了铺垫。
关于碳足迹声明的目的,法案明确阐述将服务于建立锂电池碳足迹性能等级,进而成为引入相关量化准入门槛的先决条件(prerequisite for introducing a requirement for a carbon footprint declaration)。
新电池法为欧盟留下的碳足迹监管“后门”,使中国锂电产品对欧出口未来面临着潜在不确定性,从某些欧洲游说机构的“研究成果”看,碳足迹准入门槛被设定在一个强人所难的高位绝非杞人忧天。
如某家机构针对三元体系锂电产品碳足迹测算中,就基于对正负极材料制备工艺及回收环节参数的不合理设定,断言称若在法国制造锂电池,其产品碳足迹表现将明显好于在中国制造的“碳密集型”电池,进而鼓吹欧盟应为锂电池设定“雄心勃勃”的碳绩效门槛,以帮助建立欧洲低碳电池产业,并避免从中国进口或允许亚洲产业链在欧洲投资建设电芯产能(produced on European soil by Asian industries with a high carbon value chain)。
另一方面,在锂电关键矿产资源上,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也正遭遇越来越多非商业因素干扰。
近期中国“锂王”天齐锂业在智利的遭遇,正是这种风险的体现,即便看似完美无缺的商业尽调与交易设计,在“地头蛇”的掠食中也依然难保平安。
截至目前,针对智利锂业巨头SQM与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成立合资公司一事,作为SQM第二大股东的天齐锂业已尝试了国会游说、监管机构申诉、最高法院提告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抵制但均未奏效,假如SQM大股东成功转移上市公司核心资产—阿塔卡马锂盐湖开发权,或将明显损害包括天齐在内的中小股东利益。
在全球锂电产能步入TWh时代的背景下,锂、钴等关键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争夺,必将愈演愈烈,而大规模开采的环境成本,也需要得到正视。
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就曾谈到:“在中国很多锂矿含量可能就是百分之零点几,0.2、0.3的样子,好一些的情况像智利一样,不过就是2%、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要弄一吨碳酸锂,基本上要按几百万吨位尾矿,这本身就不是特别经济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