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物道美学
ID:wudaomeixue
转载请联系物道美学
前几天又被新一期《奇葩说》刷屏了,辩论题目是“父母提出来要和老伙伴去养老院,作为儿女的该支持吗”。我一开始是不支持的。毕竟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老了还要离开待了大半辈子的家去外面住,太残忍。
外面有家里好吗?外人有家里人细心吗?没想到,最后我发现问题所在并不是“去不去养老院”,而是我和我们的父母之间,总因爱而彼此隐瞒,父母的“我们没事、我们可以”,是对我们最心疼的情话。
俗话说,老有所依。“依”,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重要的不是养老的方式,而是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我们终将要学会,如何共同面对他们的行将老去,如何思考我们未来的老去。
在节目中马薇薇说:“父母是真的想去养老院吗?如果他们只是跟我们装,跟我们演,我们该怎么办?”马薇薇的话是这期的泪点。她讲到父母总是很少和我们说真话。两代人之间的成长背景、教育环境,注定了我们的世界观有着巨大的、无以逾越的鸿沟,注定了这一辈子要互相伤害、彼此成全。
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被戳中了心房,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曾被摩托车撞到手臂骨折。却在每周的例行电话里闭口不谈,直到后来被他人说破才承认。那时候母亲还和我笑着聊家常,我至今不知道那阵子她笑的时候,伤口是不是会如扎针一样疼。疼在她的手上,更疼在我和父母辈的关系上。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注定隐忍?连想用怎样的方式、在哪里养老,也总是不好意思摊开来说,彼此因为爱而于心不忍。
黄执中的话,则将我从感性的偏执里,拉回到现实的考量中。他觉得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非常东方式的话题。确实,西方人一到十八岁,就被父母赶出家门,被逼着自立门户。父母也不依靠成年子女生活,各过各的。可在中国,我们崇尚以“孝”为先,传统文化本身就建立在养老上,且东方式的智慧让我们只会含蓄委婉地表达。
这才是为什么这个话题,会让我们泪崩又争论不休的原因。去不去养老院不是重点,它戳中的是东方式亲子关系中,以为了对方好为理由而不说真话,结果彼此更不懂得彼此间的本质问题。
黄执中给的解决方案是,让我们有个习惯,把事情摊开了讲。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有什么困难,都真实地说出来。如果父母是真心想去,如果他们充分了解到养老院有更多人陪伴,有更专业的陪护,子女的陪伴也能尽力到位,那就给他被信任的快乐。
我的心中顿时一片清朗,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彼此的爱蒙蔽了双眼,误以为从我自己角度出发,为对方着想就是好的。其实,当家庭的样子在不断改变中,养老也可能有新的样子,重要的不是陪伴的形式,而是我们与父母的相处之道。
电影《桃姐》里,桃姐(叶德娴饰)自小父母双亡,十三岁时被卖到罗家当女佣,先后照顾罗家四代人。她无亲无故,与罗家人感情深厚。她还没有进入养老院生活前,每天会煮好饭菜,孤独在家的她只好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等去内地出差的少爷罗杰(刘德华)回家。直到那辆熟悉的小轿车开进小区,她才站起来,怕被罗杰发现,匆匆熄灯进房间休息。
罗杰会习惯抬头,看到黑漆漆的屋子他才会放心,认为桃姐已经休息了。
主仆两人彼此关爱,却是以对方难以察觉的方式。即使双方都知道,但不愿对方担心。有时候,我们不仅用真心说谎话,连陪伴,都是遮遮掩掩的。可是,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被表达,表达不仅是语言,更有行动。
如果你能够做到,每天给予父母高质量的陪伴,那么不推荐他们去养老院当然最好,亲人的关爱和陪伴永远无法替代。
但如果你能给的陪伴质量还不如养老院,比如你已远离家乡,父母是年事已高的空巢老人,他们又不愿离土离乡,而你父母也真心愿意,和认识的老伙伴们一起吹牛过日子,养老院还有人照顾起居,或许也是出路。
电影中,等待罗杰归家的桃姐突然中风,罗杰在外工作没有及时发现,差点就出了大事。事后,他们选择了养老院,每天她的生活,也不再只有等待。
电影《桃姐》剧照
因为在养老院,他们不仅换了一个地方等待,更是换了一种心情来等待。有一群老朋友一起过日子,谈天说地,家长里短,坦然接受衰老。
然而,在中国社会里,发自内心想去养老院的老人还是很少的。也有人会说,将父母送进养老院,这种做法很薄情,对父母不够孝顺。
北大教授钱理群夫妇却选择进养老院,他们的做法就引起了很多人讨论。有人说,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应该住进养老院,教授夫妇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养老环境。
但养老院的环境真的不好吗?并不是。钱理群说,他们夫妇进入养老院后,一日三餐都有人供应,有更多的时间写作,他依然可以作为学者、作家生活,过得很舒服。
怎么养老?如何养老?老人有选择的权利,谁也不能替他们做决定,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老人的想法和决定。
对于我们这一代,整个青年时期都在追求“独立”的人来说,或许和下一代的关系会松散一些,更重视作为独立人的生活,会明白养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不是只有在家、去养老院两个选项。
在美国得州,有四对夫妇选择“抱团养老”,他们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一起。他们实现了很多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最好的爱人在身边,最亲的朋友在隔壁。或许,我们也可以和朋友约定,等我们老了,就搬到一个地方,住在一起,一起喝茶,种树,散步,旅行。
在得州自己建房“抱团养老”的
四对夫妇
在德国,年满60岁的老人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但疗养院的生活十分苦闷和单调。于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有趣,他们会选择志趣相投的人,征得对方同意,过起“同居”的生活。
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的“同居”,还有老人与年轻人搭伙。德国的房租贵得吓人,大多年轻人都负担不起,老人们会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者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年轻人会陪老人聊天、修建花园、外出采购,又像一个小小的新家庭。哪里是家?让你有归属感又快乐的地方就是家。
也许你会说,那是在外国才有的养老方式,其实,国内也有。杭州有一群设计师,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养老梦想,希望老了之后能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抱大自然。
于是,他们把想法付诸行动,设计了一个“共同家园”。他们选择了一块大平地,背依山,山上便是森林游步道、甘岭水库,能够呼吸新鲜空气,逛草莓园、挑野菜,游农场等。择邻而居,目前已有30多对夫妻约好,老了以后住那里。
老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父辈在老去,我们何尝不是?无法抵抗岁月,但可以选择优雅地老去,选择从容地活着。
如果那是父母真心想要拥有的生活方式,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该全力支持。因为爱从来都不应该是束缚对方的枷锁,它是给予对方飞翔的翅膀。
如果父母想留在我们身边,请尊重他们,正如我们也期望未来有一天,自己也能在亲人身边老去。如果父母希望更潇洒,请尊重他们,正如我们也期望未来有一天,自己即使老了也还有继续独立成长的人生。
老有所依,“依”的不是养老院,也不单是多少种别致的生活方式。依的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解,依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彼此理解、尊重与信任,依的是我们清醒又热烈的爱。■
你会支持父母
去养老院
的决定吗?
-END-
物道美学:更美的生活,更好的自己。每天认识一个有趣的人,发现一种美好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