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胡子阿细
一个跟“阿富汗”和“奸细”都没什么关系的公众号。谎称每天从奇怪的角度分享电影、音乐与书籍。不求有用,但求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蜡梅树下有很多小蜡梅苗,你要认识一下不 ·  2 天前  
植物星球  ·  杜衡的叶子长这样,气味你很熟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大胡子阿细

是时候介绍一些好看好用的杯子了

大胡子阿细  · 公众号  ·  · 2024-04-25 13:01

正文

我们时常说某个事物有意义,好像意义是我们收到的一件礼物,但实际上,我认为恰恰相反,是我们自己赋予了所见之物意义。

——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在夏天》

这是一个我最近喜欢的杯子。

下午工作结束后,我会稍微喝一点点,小小犒劳下自己。


我发现,酒和咖啡放在好看的杯子里,会更好喝。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认为

这个杯子就很好看,我等下细细说。

对有些关注我的朋友来说,我喜欢杯子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也 谈不上有 藏的爱好, 不过买着买着,就渐渐装满了两个小柜子。
时常有朋友在我赞美咖啡 赞美酒 的时候说我是在晒杯子。
那成,接下来我就陆续好好介绍介绍。
希望你们也会遇到喜欢的杯子。

I 我为什么喜欢杯子?

喜欢杯子这事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也许很多原因……但就像我跟人说起为什么喜欢树,会想到那本《那些活了很久很的树》一样,关于喜欢杯子,我也有一个记忆点。
那是Patti Smith的一本摄影集。
书里有不少她拍摄的物件。
比如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床、罗伯特·格雷夫斯的草帽、兰波的餐具,等等。
但最打动我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样东西——
一个是作家波拉尼奥的椅子。

这把椅子上搭了一件外套,看起来就像作家只是离开片刻,稍后还会回来一样。
联想到波拉尼奥是从40才开始写小说,写到50岁。10部小说,4本短篇集,3本诗……他就坐在那把椅子上,写写写写写,一直 写到自己去世 ……真让人感慨。
另一样东西,就是一个杯子。
这是Patti Smith送给她父亲的一个咖啡杯,在查尔斯·狄更斯的故居买的。

父亲收到这个咖啡杯后 不释手, 杯子成了他的专属 ,平时都不让别人碰。 父亲 去世 后,这个杯子传给了Patti Smith。
Patti Smith后来没再用这个杯子喝东西,而是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看。对她来说,这是她跟父亲之间的联系。
Patti Smith说,当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她就对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件有敬畏之心。她说 她的家庭经历过很多死亡。祖 母们去世得都很早。 所以哪怕一把属于她们的曼陀林,或是一张蕾丝床罩都显得尤为珍贵。 经由那些物件,是她唯一能召唤她们的方式。 这种感觉也延伸到了她对自己热爱的那些诗人和作家的身上。
Patti Smith是一个对我影响至深的人。我就俩偶像,她是其中之一。
我很喜欢她对物件的看法, 尤其那些物件并非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或者奢侈品,而是一些日常物件。
东西本身没有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了它们意义。

II 我最近喜欢的这个杯子

我想我买的杯子也有意义。
有些是这个世界的投射, 让我对 某个 领域有了兴趣,进而去 了解更多, 比如季节、物种、工艺、地域,等等;有些则让我期待某种可能性,像是酒的发酵,需要过上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们更多的妙处……
但首先, 它们都很好看。
好看的杯子随手一放 都会好看。
这一点也许再怎么用文字叙述也不如照片来得直观。
请看👇

而且在不同时间看,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阴天和晴天,白天和夜晚,空杯时和装酒时,等等。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是你对新杯子有热乎劲。
那肯定的,哈哈。
这些天即便不喝东西的时候,我也喜欢把它放在手边,时不时拿起来看一看。

它有好些戳动我的地方。
对玻璃制品的爱,源于我几年前拜访一位做玻璃的大师,荒川尚也老先生。他说,“你以为你看到的是玻璃,其实你看到的是光。”
如果没头没脑地听到这句话,也许就过掉了,但在拜访他看到他工作室那些既质朴又浪漫的玻璃制品时,深以为然。
玻璃的艺术,是从无色中看到颜色的艺术。 这种感受在晴天的时候来得比较直观。杯子会捕捉到一束阳光,将五彩斑斓摊放在你的眼前。杯子的线条和棱面则玩起了影子的戏法,你转动杯子,一段无声的旋律就会开始流动。

阴天的时候,这种观看就近乎 一种 冥想, 让你更专注于 杯子本身的韵律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杯子最大的原因。
它有一种秩序感,但并不单调。

杯身上有24条刻线,自上而下收束。这很容易会让人想到一天24小时和二十四节气,自然的韵律。

但你凑近了看,又会发现,这些线条多数有两头尖中间宽的黑色刻花,看起来像是箭的尾羽,总体看,又更像黑白相间的琴键。
这种设计充满了呼之欲出的动感。让你 忍不住想去触碰,让手指在杯身扫过,或是拨动一下。去试试这个附在杯身的琴弦或键盘,会奏出怎样的旋律。

了解了一下 这些黑色的刻线和刻花,采用的是传统的“大漆”工艺。
大漆工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有个成语 曲水流 ”,说 的是人们在水流上游 放置酒杯, 它顺水而下, 停在 谁的面前,谁就取 杯饮酒。 这个“ ”,指的就是 大漆涂 饰的 椭圆形的 酒具,不过是木头的。
大漆的好处有很多,天然,防腐防渗透,通透性好,温润,有生命感……但它 的原料采集不易, 几千棵树才能采到 一公斤 生漆, “百里千刀一斤漆 ”的说法。并且,工艺也复杂。

我手上这个酒杯,有种古今结合的意味。
玻璃冷切和雕刻也许大家都有耳闻,但这大漆的漆饰,前后要涂装7次,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漆面若有凹凸或留白,就必须刮去重来。等最后一次晾干后,再用手工修刮表面的多余部分,确保刻线清晰。
这些繁复的工序极为考验制作者的功力。
但话说回来,这些工艺的迷人之处也往往在此,它们耗费的精力,有很多是在人们无法轻易察觉的地方,但又都是不能略过或怠慢的。舍弃掉,就没了灵魂。
关于这个杯子,还想分享一个我喜欢的原因。
也许喜欢唱片的人能一下get到。
看,这个杯底。

是不是会想到那些播放起来会出现动画的唱片?
万花筒一般。

III 其实还有两个杯

光顾着聊,都还没说这哪儿来的杯子。
这杯子是来自 椋木 Liang

椋,读音liáng,是古书上说的椋子木,也是喜欢群飞的鸟。
椋木这个品牌,聚集了来自中国、西班牙、日本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从各自熟识的文化出发,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来为日常生活制作器物。它们不只是做杯子的,还有餐具、茶具、毯子等家居用品。
除了上面说的这个杯子,我还有另外两个喝酒的杯。

它们有些共同的特点。
好看,我说得够多了。
再看一眼,哈哈。

但它们不只是好看。
有个说法,叫“用之美”。简洁、实用、源自自然和生活的美。我想这几个杯子都符合。
它们的造型都是简洁的 ,以线条和面来塑造一个容器空间, 以明澈剔透的水晶玻璃呈现时间的流动,光影的变换。
它们底部都有一个锥形设计 ,倒上酒液之后,像是把一个倒置的火山或雪山微缩进了杯子里。轻轻摇晃一下,也许又会想到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

这种设计还有实用之处。比如用威士忌方冰杯喝长饮时,放入方冰块后,会减少冰块与酒液的接触面积,这样能尽可能延缓冰块的融化时间,保持冷感的同时,不至于太快影响威士忌酒液的风味。

而这个威士忌方冰块还有一个特点,外侧底部的切割。你可以让酒杯像上图那样正常摆放,也可以让它侧卧。桌面平滑的话,还可以让它转一转。

这三个酒杯,也都很有压手感。
这种“沉甸甸”的感觉很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