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性趋紧、资金价格走高之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成为市场揣测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央行“缩表”成为今年5月最热的金融新词。
顾名思义,央行“缩表”,是指央行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行为。根据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数据,1月末到3月末两个月时间,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了1.1万亿元。
接近央行的人士还向《财经》记者表示,央行资产负债表小幅变化,市场反应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
国内市场将中国央行缩表与美联储缩表联系到一起,再加上中国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有人把央行缩表解读为中国货币政策紧缩来临。
面对国内外市场一再询问:缩表是否等于紧缩趋势?央行5月12日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时明确表示:“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4月份已重新转为‘扩表’。”
《报告》强调:“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可以并行不悖,既不能用过去几年的情况来衡量目前的流动性松紧状况,也不能将某些季节性因素引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视作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
根据中国官方机构公布的5月中旬数据,4月份中国央行总资产为34.13万亿元,相比3月末上升3943.17亿元,这个数据让市场稍微喘了一口气。
但市场的担心,并非毫无理由。
细看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包括外汇资产、对银行债权以及对非银金融债权等;负债端包括货币发行、银行对央行存款(法定和超额)、政府存款、央票发行以及其他负债等。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制度下,央行直接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银行再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投放广义货币(或称存款货币)。截至2017年3月,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30.2万亿元。
国泰君安认为,央行调节资产负债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基础货币(原表科目为“储备货币”)这一科目的数额。而在央行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只有再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逆回购等,基本能够建立缩表(扩表)与“紧缩”(宽松)之间的对应关系。
央行在《报告》中将第一季度“缩表”解释为“主要受季节性及财政收支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
余永定认为,
3月央行资产缩表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存款” 减少,而是央行不愿意增加基础货币。季节性因素可以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央行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抵消季节性因素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显示,3月对比1月,“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项下降1.06万亿元。4月份扩表也是源于该项增长3849.72亿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也表示,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完全在中央银行的可控范围之内,缩表体现央行一种意图,根本原因与经济大环境有关。至于美联储加息、缩表等外部因素,都属于第二层面。
《财经》记者梳理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现在过去十几年间,该表数据一度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从2002年6月至2015年2月,央行总资产由4.7万亿元增加至34.5万亿元。同期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显示,外汇占款规模由1.9万亿元增加至27万亿元,新增外汇占款占总资产扩张规模比重高达84%。
之后,从2015年2月开始至2015年末,央行总资产和外汇占款规模同步下滑。但在此期间,外汇占款对央行总资产变动的贡献度达75%。
2015年末至2017年3月末,央行总资产扩张了1.9万亿元,同期外汇占款下降3.3万亿元。飞笛资讯研究显示,这一时期,外汇占款对总资产增长的贡献度为负数,同期增加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净投放,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投放的5.3万亿元,大体冲抵了外汇占款的下降,与外汇占款的差额约2万亿元,与央行总资产扩张的规模大体相当。
摩根士丹利预计,2017年-2018年间,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将每月收缩850亿元人民币。其逻辑是,为了和美联储加息步伐一致,2017年中国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包括反向回购、短期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在内)的利率会进一步上升40-50bps。由于流动性注入减少,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也会温和收缩。
国泰君安分析报告指出,今年外汇资产会继续下降,进而需要投放流动性,去杠杆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不宜采用降准的方式投放流动性,为对冲美联储的缩表行为,央行反而可能进行扩表。这种“扩表”是相对于外汇占款被动下降而言的,不是放水,是补水,同样不能过度解读为货币政策取向有变。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是何取向,多位专家提醒,
不能简单看缩表还是扩表,而要看这些政策的综合效果(比如最后是否提高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均指出,
不应该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缩表问题上,更不应该就缩表谈缩表。针对央行超过34.13万亿元资产负债表是否有缩表压力,央行参事盛松成表示,中国无缩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