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食部尚书
中国领先的快消品媒体平台,近20万快消行业高层长期订阅的决策参考,从专业视角报道国内外快消产业发展情况,包括行业政策、商业案例、研究报告、专家评论等,食部尚书团队携近百位特约评论员共同赋能中国大快消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食部尚书

阿里把大润发终于“卖”了

食部尚书  · 公众号  ·  · 2025-01-13 19:15

正文


第 900 期


本尚书 只关心食政




2025年开年第一天,阿里巴巴的 “ 户头上就收到了这么一笔巨款 ” 。

因为他们终于把高鑫零售卖给了德弘资本。

2025年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123亿元人民币)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德弘资本的创始团队出身于国际私募投资机构KKR,在消费与零售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投资经验,其董事长刘海峰在业内有“私募教父”之称,他和团队在过去曾参与投资过的公司与品牌包括蒙牛、海尔、认养一头牛、简爱、中粮肉食、圣农发展、新秀丽等。

故事的开篇可以追溯到2024年12月17日,阿里在美股和港股两地同步发布的公告,宣布与另一家少数股东达成协议,将银泰百货的全部股权出售给雅戈尔集团。

这一决定标志着阿里正式退出其自2014年起逐步构建的银泰百货股权版图。

从最初的小规模持股,到最终成为这家知名连锁百货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阿里在银泰百货的投资历程长达十年之久。


0 1
高鑫零售未承担起阿里对新零售预期

想当年,大润发堪称超市之王,在各大超市中一骑绝尘,打破了超市连续 19年不关门的铁律,这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中可以说是神话。

2020年市值最高时达到1000亿,那可是线下超市当之无愧的翘楚,是零售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阿里巴巴在收购高鑫零售的过程中,累计投入超过500亿港元。

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投入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获得了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3年后,阿里巴巴再次投入280亿港元,进一步增持高鑫零售股份,增持完成后,高鑫零售正式成为阿里巴巴的并表子公司。

在大润发和阿里巴巴的甜蜜期,黄明端和张勇都为双方的结合给出极高评价:“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2020年,曾任阿里副总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作为阿里新零售改造的“试验场”,大润发在那段时间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阿里巴巴对大润发门店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升级,包括引入自助收银机、电子价签等设备,提升门店运营效率。

在云服务上,大润发与阿里云完成了对接,将IT系统全面迁移到阿里云上,双方还启动了数据中台项目,将业务交易将数据资源进行更精细的分析,实现精准营销和订单预测,帮助大润发更好理解顾客需求,优化库存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

阿里还引入了一系列智能设备。自助收银机的投放,让消费者告别漫长的排队结账等待,扫码、付款一气呵成,大大缩短了结账时间,提升了购物体验,让大家不再为结账发愁。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推动大润发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通过“淘鲜达”接入手机淘宝,实现3公里范围内最快1小时送货到家的服务。

同时,大润发还与盒马鲜生合作推出“盒小马”,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

阿里巴巴还将盒马鲜生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大润发,引入了刷脸购物、无人店等科技手段。此外,大润发还与苏宁合作,在店内销售家电3C类商品,并统一价格和促销活动。

不过,这场关于“新零售”的甜蜜探索并未持续太久,很快,线下零售行业再遭新变化。

那么是什么促使阿里不惜“割肉”也要急于抛售这些曾经看好的资产呢?

2022财年,高鑫零售由盈利转为亏损7.4亿元人民币,到了2024财年,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至16亿元人民币,市值仅剩236.6亿港元。

银泰百货虽未公开具体财务数据,但同样面临着线下零售市场的严峻挑战。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大润发陆续关闭部分门店。有统计称,2023年大润发至少关闭了13家门店,2024年大润发持续关店。

出现亏损的高鑫零售拖累了阿里巴巴的业绩。

阿里巴巴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含高鑫零售、银泰、盒马等业务的“所有其他”营收470.23亿元,同比下降7%,经调整EBIT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同比下降87%。

财报中还特意提及高鑫零售,称营收下降是“供应链业务规模缩小及客单价减少导致的高鑫零售收入下降所致。”

显然,高鑫零售并未承担起阿里对新零售的预期。

在阿里表态未来将“聚焦核心业务,逐步退出非核心资产领域”后,大润发便被阿里摆在了货架上。

2024年以来,高鑫零售屡次传出被出售的消息,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至此,阿里曾高调提出的新零售战略,其中多家代表性线下公司都已经剥离。

阿里的初衷是通过收购实体零售资产,实现线上线下零售的无缝对接,构建全方位的零售帝国。

但现实却是实体零售业的持续疲软让这一愿景变得遥不可及,即便是财大气粗的阿里也难以承受长期无回报的投资压力。


02
零售行业变革浪潮

客观的说,在过去的一年,传统零售业发生了很多事情,确实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这些年零售业做了很多业态的尝试,比如社区团购,零食折扣,也在资本层面形成了比较大的风口,但是目前看来,纯粹的业态创新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颠覆性力量。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加谨慎务实,商品和供应链,两个零售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被重新审视。

从行业角度来看,过去一年中国零售行业抢尽风头。

胖东来成为零售行业的神话;名创优品入股永辉超市,后者也开始了大张旗鼓的胖东来式调改。

这些行为都在资本市场上给零售行业带来了不少想象空间。

而目前市场上,和永辉超市规模体量相当的只剩下大润发,因此也是投资机构看好的原因之一。

一个值得玩味的对比是,即便在出售高鑫的最后阶段,其净利润已然实现扭亏为盈,但相较于四年前阿里初入局时的豪情,这样的收益显得捉襟见肘。

400亿元人民币的总投入,换来的是一个被大幅缩水的资产包。

阿里的这次高调入局和黯然离场,似乎昭示了新零售热潮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矛盾和时代变化。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战略调整是关键。

自2023年9月确立“用户为先、AI 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后,阿里坚定执行战略聚焦,清晰取舍,将资源向电商、云 + AI 两大核心业务集中。

大润发所属的零售板块在阿里战略布局中优先级降低,“有序退出非核心资产”成为必然选择,以更好地驱动核心业务长期增长。

当然,作为重心逐渐转向AI技术和核心互联网业务的阿里,退出大润发并不仅仅是短视趋利。

实际上,这标志着整个新零售概念从热潮走向冷思考的一个节点。2023 年,阿里明确提出 " 以用户为中心,AI 驱动 " 的战略核心。

这不仅是其公司内部改革的信号,也潜藏着对资本挑战人类消费行为边界的更深反思。

在电商冲击下,传统连锁商超的衰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沃尔玛、家乐福、永辉超市等传统商超,都在寻求解决办法。

在整个零售行业中,只有被淘汰的企业,没有遭到淘汰的行业,而大润发能否寻找到自己的改革之路呢?

今年上半年,高鑫零售的董事长曾写了一份股东信表示,2024财年,高鑫零售走了一些弯路……如今要回到行业零售本质上来。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润发似乎陷入了传统零售和新零售之间的尴尬境地。

它既没能很好地保持传统超市的优势,比如本地化运营、灵活的价格策略等,又没能充分利用阿里的技术和平台优势来实现真正的新零售转型。

不过,今天的大润发显然仍旧在努力通过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调整业务来改善经营状况。

算是超市里的“保守派”。12月25日,大润发Super亳州金桥店、太和瀚林广场店线下开业。

紧接着,海口海秀中路店也将在1月4日正式亮相。大润发Super在安徽、海南连开三店迎新年,门店数量达到34家,覆盖全国11个省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