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建/文
春晚结束了,很多人觉得春晚非常难看,网上骂声一片。抱歉,我跟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反。我觉得今年的春晚是最用心的春晚,甚至可能是历届最好的春晚,是让人非常喜欢的春晚。我为什么这样认为?看完下面的分析,你就知道了。
一、奴性
现在很多农村仍然有磕头拜年的习惯,就在写这篇文章的这天早上,我刚还去拜了年。我在一个村里的长辈家里,看到其他前来拜年的一帮年轻人,他们一排排的进屋,二话不说上来就跪下磕头,磕完头,后面一排继续补上,再磕头。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这是二十一世纪哎!一个人既没有普渡众生,又没有造福一方,既对你没有有养育之恩,也没有在困难的时候救济过你。他跟你的血缘关系其实已经很远,仅仅是因为他在村里的辈分比你高,仅仅因为他年纪长些,你就要一见面立即屈膝跪拜。这就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之一。
祖宗留下的东西,好的就继续留下,不好的应该立即废除,不能因为他是祖宗的东西所以就一味的要保留到底,还扯什么传统,扯什么传承。前段时间有个老头抱怨,自己多年的补锅的手艺马上就后继无人了,没人愿意学补锅的手艺了,他感慨万千。这样的思想听起来是多么的滑稽可笑。下跪,这个传统不知道怎么就传承了下来,一传承就是几千年。动不动就喜欢跪,动不动就喜欢别人给自己跪,背后体现的其实是奴性思维。喜欢当上面人的奴仆,喜欢下面的人给自己当奴仆。
回到前面那个拜年的场景,假如我是农村里的那个长辈,我一整年在村里都见不到几个年轻人。这时候,突然一屋子人进来,进来一排排的向我磕头,我会怎样?我会乐得合不拢嘴,因为这让我找回了主人翁的感觉。
年轻人下跪,长者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年轻人因为长者获得了满足所以也获得了满足。这是一次愉快的双赢的互动。
春晚,也是一次愉快的双赢的互动。
二、不是你的菜
老张有个菜馆叫“老张湖南菜”,曾经生意非常火爆,因为经济下滑,如今生意冷清了许多。但是,最近有个王老板来了,王老板说自己非常喜欢吃湖南菜,天天要在这里吃湖南菜。老张一看,王老板财大气粗,索性把这个饭馆做成王老板的私人订制得了。这样一来,王老板的收入不仅比以前的还多,还保住了饭店员工的饭碗。
只是,这时候,这个饭店的回头客以及新来的客人就不愿意了,他们吃不到老张的湖南菜了。有一次,老张趁着王老板不在,把新老客人都请了进来,新老客人吃完饭大骂,什么狗屁菜,都不是原来的味了,太难吃了!王老板被客人骂得无力还嘴。这时候老板娘出来了,老板娘大骂,你们觉得难吃有什么关系?这又不是针对你们的口味做的,只要王老板觉得好吃就行了。
菜还是那个菜,你觉得不好吃不重要,因为这本就不是为你做的。
三、带着镣铐跳舞
编剧的创作很多时候像是带着镣铐跳舞,创作要受各种约束。要赢得全国观众的喜欢,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春晚放在谁手里都未必能够办得多好。这一点,我们必须体谅工作人员。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把板子全部打在别人身上,没有创作者一点事,是不是也说不过去?这届春晚小品,唯一拿得出手的是开心麻花的小品《一个女婿半个儿》,开心麻花能够做到了,为什么其他小品做不到?《一个女婿半个儿》这样的小品,在早些年的春晚小品中只能算普通,放到现在却是鹤立鸡群。其他的小品和相声,能够做到不紧不慢的讲一个全程无笑点的故事,这得需要多深的功力?
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释是,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为了观众的家庭和睦着想而刻意把小品和相声写的全程这么不可乐。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过年了,很多离家的孩子回老家了,夫妻分开的团聚了,这时候家长催婚孩子,妻子埋怨丈夫只知道喝酒应酬,于是免不了要争吵甚至打架。
而当春晚节目如此难看的时候,这一冲突马上得以解决了,双方的焦点可以立即转移到春晚上。本来是催婚的父母因为看了春晚,和孩子一起骂起了春晚,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时候他们成为了朋友。本来要吵架的夫妻,看完了春晚,两人一致大骂,这是什么玩意!夫妻这时候发现他们的品味原来是如此的一致,于是他们和好了。
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一切都是为了观众,用心良苦,日月可鉴。
四、选择
我们跑到东北菜馆了点了几道菜,试图吃出广东菜的味道,吃完后,对着老板大骂,这是什么狗屁菜!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真不是老板错了,而是我们错了。我们企图在东北菜馆里吃出广东菜的味道,还不是错了吗?想吃广东菜就去广东的菜馆,这里虽然以前做广东菜,但是抱歉,现在不做了。现在人家都不做广东菜了,你还跑来吃,你是不是傻?
是的,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很傻,因为我们选择错了,错在我们,而不在对方。
道理很简单,这道菜,喜欢的人肯定喜欢,不喜欢的人为什么要去吃?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不吃,如此而已。
所以,不能错怪人家,这样的春晚,真的是让很多人喜欢的春晚。只是,这很多人里,不包括你,也不包括我。